资源简介 知道二十四节气 感受中华之美——小学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育目标】1、结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绘本,开展系列的综合体验活动,使学生对节气文化中所包含的历史渊源、诗词文化、传统习俗等都有所体验和了解;2、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促进学生学会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拓展学科视野、提升生活能力、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准备】1、教师精心准备制作课件2、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教育过程】导言二十四节气是以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的特定节令,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和凝结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回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对于新时代的儿童来说,二十四节气虽已申遗成功,但传统文化的学习才仿佛刚刚开始。一、介绍节气1、齐唱《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朗朗上口的节气歌,是我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的重要参照。2、节气划分方式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3、二十四节气歌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之意,小暑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的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二、了解节气(一)学生互动:1、二十四节气的渊源你知道吗?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2、二十四节气的一些习俗你知道哪些?可以举一个节气。(二)试题小测试0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02农历新年通常是哪个节气前后?A、春分B、清明C、立春03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A、夏至B、清明C、雨水04什么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地下冬眠的昆虫?A、惊蛰B、雨水C、谷雨05二十四节气于哪一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2014年B、2015年C、2016年D、2017年06哪一句诗描写了寒露这一节气?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露湿寒塘草,月映清准流。C、鸟语竹阴密,雨声何叶香。D、池上秋又来,荷花关成子。07下列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最热的节气是?A、小暑B、大暑C、立夏D、夏至08“种瓜点豆”是哪个节气前后?A、春分B、立春C、谷雨D、雨水0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的是哪个节气?A、小满B、立夏C、清明D、惊蛰10什么节气代表夏天的开始?A、夏至B、立夏C、小暑D、芒种【教育总结】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内涵,节气时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在学校里进行“走进二十四节气,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对传播科学思想、弘扬传统精神、继承非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继承、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