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下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1、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 )的瓜分?
2、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非洲、西亚和( )的国际新秩序?
3、华盛顿会议的目的是调整帝国主义在东亚和( )地区的矛盾?
4、《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目的?
5、一战后的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 )?
课前回顾
殖民地
欧洲
太平洋
门户开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
3.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4.了解苏联模式。
重点
学习目标
重点
材料二: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
新课引入
史料分析
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2.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怎样的弊端?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截至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引起了农民的愤懑。 … …耕地减少,加上严重的旱灾和运输瘫痪,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有上百万人饿死。世界大战、革命、国内战争和恐怖饥荒等连续八年的破坏,使国家濒于崩溃。… …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暴露了革命队伍本身存在深刻的幻灭感。 ——(美)帕尔默著,刘北成等译《现代世界史》
1921喀琅斯塔得海军兵变
政治暴动!
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种植业(%) 100 64
畜牧业(%) 100 72
粮食(万吨) 7.650 4.519
牛(万头) 6.060 5.250
猪(万头) 2.090 1.750
经济衰退!
大饥荒!
危机!!!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列宁倾听人民意见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 国内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社会危机
列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1.背景
为了恢复经济,克服危机,列宁决定使用“退一步是为了向前进”的与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的“新经济政策”。
——《世界经济史》
新知学习
4.意义:
2.开始时间:1921年春
3.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探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20
100
80
60
40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
1913年
1920年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
(1922年)
6.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政策的制定应符合本国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5.实质
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
项目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
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普遍
义务劳动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大企业国有
中小企业可私营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配制
减轻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1)时间:1922年年底
(2)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注意区别:
沙俄(1547—1917年)
苏俄(1917—1922年)
苏联(1922—1991年)
俄罗斯(1991年—— )
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列宁的贡献:
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俄国,后改名为苏联。
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一个政党
一个国家
一个主义
一大政策
拓展延伸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扶木犁的穷国——工业落后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受帝国主义威胁
2.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建设?
史料分析
(1)时间:
(2)特点:
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1934年建成是当时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第一批履带拖拉机
T-34型坦克
(3)成就:
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
——斯大林: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
1928——1937
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
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
1926至1940年, 苏联工农业年均增长率 经济部门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年均增长率 21.2% 14.1% 1.5%
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1. 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31年第聂伯河沿岸
集体农庄机械化作业
参观集体农场的拖拉机
2. 目的:
3. 措施: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团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苏联集体农庄
宣传画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史料分析
材料一: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4. 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并阅读材料,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苏联民间笑话: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
“苏联模式”。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1. 背景:
苏联模式
2. 开始标志: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 主要特征: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4.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并阅读材料,谈谈苏联模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史料分析
材料一: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
材料二: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强大武器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三:如下图为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
积极作用: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材料四: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材料五:“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弊端:1.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
2.品种少、质量差;
5.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个人专权;个人崇拜盛行。
3.打击了农民积极性;
4.发展粗放,资源浪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追随“理想”
面对现实
回归“理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苏联是如何用20年的时间,从一片废墟发展为超级大国?
思考探究
2.苏联模式给我们现代化国家带来哪些启示?
(1)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4)发展经济时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时间 重大事件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1936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3.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列宁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3.苏联模式形成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课堂小结
1.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说明当时的苏俄 ( )
A.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B.努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C.准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
D
随堂练习
2.历史活动课上,某小组同学在排练历史情景剧“大国巨变——从俄国到苏联”,在排练到“新经济政策”一幕时,可能会出现的情节是( )
A. 农民积极上交除口粮和种子外的所有粮食
B. 农民纳税后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售卖
C. 斯大林宣告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D. 农民在集体农庄中集中劳作执行生产计划
B
3.(2021·江苏南京)“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