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知识建构】(1、格式:宾语十动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例:卿欲何言?)(2、格式:否定词十宾语十动词 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例: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3、格式:宾语十之(是)十动词 用“之”或“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唯利是图。)(4、格式:宾语十介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一、(课内句子)对照知识构建,调整语序,并进行翻译和总结更详细的特征。第一组: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2.客何为者 3.而又何羡乎?4.之二虫又何知 ?5.卿欲何言 ?第二组:1.忌不自信。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古之人不余欺也。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5.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第三组:1.夫晋,何厌之有?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唯利是图。4.唯命是听。5.宋何罪之有?第四组:1.君何以知燕王?2.不然,籍何以至此?3.微斯人,吾谁与归?4.沛公安在?二、(课外句子)翻译下列宾语前置句1.莫我哀也。惟其言而莫之违。将何以报我 故世人未之奇也问题:翻译下列两组例句并分别总结它们的特征:第一组: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译: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2.客何为者 译:你是干什么的 3.而又何羡乎? 译: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4.之二虫又何知 ? 译: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5.卿欲何言 ? 译:你有什么想说的?它们的特征是: 格式:宾十动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谁、奚、胡、何、曷、安、焉……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的条件: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组:1.忌不自信。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3.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译:多年辛苦养活你,你却不肯顾及我。5.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译: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它们的特征是:格式:否定词十宾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常见的代词:余、吾、之、自、汝、尔、是……第三组:1.夫晋,何厌之有? 译:晋国,怎么会满足呢?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3.唯利是图。 译:只贪图利益。4.唯命是听。 译:服从命令。5.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它们的特征是 格式:宾十之(是)十动 用 “之”或“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第四组:1.君何以知燕王? 译: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2.不然,籍何以至此? 译: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3.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和谁在一起呢 4.沛公安在? 译:沛公在哪里?它们的特征是 格式:宾十介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二、翻译下列宾语前置句1.莫我哀也。正常语序:莫哀我也译句:没有人同情我惟其言而莫之违。正常语序:惟其言而莫违之译句: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将何以报我 正常语序:将以何报我译句: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4.故世人未之奇也正常语序:故世人未奇之也译句: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总结:(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边。如:1.彼且奚适也?(《逍遥游》)正常语序:彼且适奚也?译文:它将飞到哪里去呢?2.而今安在哉?(《赤壁赋》)正常语序:而今在安哉?译文:可如今又在哪里呢?3.而又何羡乎!(《赤壁赋》)正常语序:而又羡何乎!译文:又羡慕什么呢!4.吾谁欺?欺天乎!(《论语》)正常语序:吾欺谁?译文:我欺骗谁?*注*: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常语序:微斯人,吾与谁归? 译文: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起呢?2.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正常语序:虽生,以何面目归汉!译文: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呢?(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首先,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其次,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如: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译文:这样却不称王的,没有这样的事。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正常语序:忌不信自。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3.居则日:“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常语序:居则日:“不知吾也!”译文:平常就说:“不了解我啊!”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正常语序: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吾也。译文: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话。*注*: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意指“时不待我”,再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即“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注*:否定句中宾语不前置的情况: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一些宾语前置固定结构在这类前置中,往往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但“是”“之”本身不翻译,更多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1.“何……之有”格式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正常语序:夫晋,有何厌之?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孔子云:有何陋之?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宾语+之十动词”结构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惑。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正常语序: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同予者何人?爱牡丹,宜乎众矣。译文:喜欢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喜欢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欢牡丹的,当然有很多人了。3.“惟(唯)……是………”“惟(唯)……之……”结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如:①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正常语序:惟依兄嫂。译文:只能依靠兄嫂。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4.“我之谓"格式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旬式,翻译成“说的就是……”。例如: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正常语序:闻道百,以为莫若已者,谓我也。译文: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我,说的就是我。(四)陈述句中,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1.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如:①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正常语序:以全石为底。译文:把整块石头当作潭底。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正常语序:以是区区不能废远。译文:因为这种感情不能停止供养祖母。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正常语序:诗三百,以一言蔽之,曰:思无邪。译文:《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2.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正常语序:东向坐 南向坐 北向坐 西向侍译文:坐在东边、坐在南边、坐在北边、侍立在西边。(五)当“相”“见”出现在动词前,宾语前置1.“相”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我”。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莫相忘”,即“莫忘相”,不要忘掉我。(2)“相”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你”。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相从许”即“从许相”,答应你。(《孔雀东南飞并序》)(3)“相”指代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它”。(《黔之驴》)①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莫相知”即“莫知相”,不知道它是什么。2.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南北朝以后,“见”用作副词,在动词前,相当于“我”。例如: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即背弃我,言死去。②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孔雀东南飞并序》)“见丁宁”,即嘱咐我。三、技巧总结1.关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胡、奚、谁、孰、恶、安、焉、曷”等,它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宾语前置句。2.关注否定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宾语必须是代词(2)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3.看到“以”和“于”等介词前面有代词或名词,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宾语前置。4.熟记列举的宾语前置结构。5.当“相”“见”出现在动词前,判断是否属于宾语前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