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时间:1919年——1949年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导入新课Q1:左图人物是谁?Q2:在20世纪初,他领导了一场什么事件对中国影响重大?Q3:该事件对人们的思想方面有何影响?孙中山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Q4:辛亥革命,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怎样?第一课时新 文 化 运 动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上的对联Q:图片反映了说明什么问题?背景(1):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图片二:袁世凯尊孔复古背景(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借用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Q:袁世凯为什么要“尊孔复古” ?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背景(3):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社会状况依然混乱,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一)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刊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文章,这种对旧传统的挑战,遭到了守旧人士的指责,但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其发行量由创刊时的千余册猛增至1.6万多册。(1)《新青年》的“新”体现在哪里?(2)结合《新青年》的撰稿人和杂志的内容,你认为该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方面有什么作用?新思想观念传播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主要阵地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二)口号“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Q:“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三)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 适鲁 迅蔡元培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李大钊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创办了《每周评论》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四)活动基地“北大之父”蔡元培办学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兼容并包”: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北京大学透过这幅油画,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辜鸿铭鲁迅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讲坛上的教授当时北大教坛中,既有旧式的学者:刘师培、辜鸿铭、黄侃等人;也有新思想的代表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提出新文学主张,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五)文学革命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电报:干不了,谢谢。白话文较文言文,文体自由,言简意赅。“干不了”含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了拒绝之意。白话文通俗易懂,容易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理解,同时,白话文的表述言简意赅,可以注入新的思想、新的内容,便于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结合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比较白话文与文言文,说一说白话文在向大众传播新思想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请选择下列合适的词语来概括你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遗 憾难 过同 情不 解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镜头: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六)道德革命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镜头: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自由、平等、独立封建纲常伦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民主科学、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精神,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1.思想领域发生的这场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 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 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毛泽东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两项诉求,影响中国知识分 子的思想形态极为深远。至今日,民主一词,已是全球政治体 制的共同趋向。科学也是人类追寻知识点共同途径。 ——许倬云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性质:地位: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积极性消极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局限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鼓动作用。④后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革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谈谈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报告小结二、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口 号思想阵地活动基地代表人物性 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民主和科学《新青年》北京大学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思想启蒙运动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思想革命文学革命请不要转载!版权所有,盗版必究!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过春节时百姓的门户上依然贴着“帝徳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春联。这副春联带有强烈的( )A.迷信思想 B.神权思想 C.宗教思想 D.皇权思想2.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指向( )A.袁世凯 B.封建制度 C.帝国主义 D.传统思想、道德文化3.新文化运动中,系统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蔡元培4.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5.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提出“北大者,为囊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它们自由发展。”其主要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A.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B.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C.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 D.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 )A.《每周评论》 B.《晨报》 C.《民报》 D.《新青年》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15年 上海 B.1915年 北京 C.1917年 上海 D.1917年 北京8.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 )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9.新文化运动所要改造的国民性主要表现在(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思想文化方面 D.军事方面10.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的标志是( )A.《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B.《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C.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D.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二、非选择题材料一:欲中国之不亡,鼻自至诚敬尊孔子为教主始。——康有为《中华救国会》材料二: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待孔教(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2)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3)结合生活实际,任举一例说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精华仍然可以为今天所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文化运动.doc 第四课 第一课时 新文化运动最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