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教案

资源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
1、《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而且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王羲之书法字帖。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有谁喜欢毛笔书法?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先请同学们看一本字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通过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古雅与优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唐代的时候,《兰亭集序》的原稿被唐太宗收藏,唐太宗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作为殉葬品随葬,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已经不是原稿了。《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还是一篇文中极品,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常识简介:作者、文体
1、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王羲之。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2、“序”是一种文体,是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三、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四、要求学生标出生字的读音。
癸(guǐ)丑 修禊(xì) 事 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趣(q )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
五、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六、以讨论的方式理解第一、二两段字、词、句。
1、词类活用
形容词做名词 :群贤毕至(贤德的人)少长咸集(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围绕)
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敞开)
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2、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
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这里是第一个意思。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4、其他难懂的字、词、句采用学生质疑,老师解疑的方式学习。
七、齐读第一、二两段,试归纳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的大意。
1、请一位同学试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点。
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2、讨论:这两段共有六句话,作者分别记叙了兰亭聚会的哪些方面
时间: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良辰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地利
目的(缘由):修禊事也 ——乐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和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美景
活动: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畅叙幽情 ——乐事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时
3、本部分作者想突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请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
“乐”。为什么是乐?根据板书内容推出。
八、请学生看着板书试背诵第一、二两自然段。
九、课堂小结
1、同学们知道了本文写作的由来和王羲之的生平概况。
2、我们讨论了第一、二自然段字、词、句,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3、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集会之“乐”。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第一、二两段。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试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人生哲思。
附1、板书设计
作者:书圣,“王右军”
序,文体,说明性文字。
学习目标:
1、 理解字、词、句。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
第一、二两段
一、 字、词、句的理解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二、 归纳主要内容
时间: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良辰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地利
目的(缘由):修禊事也 ——乐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和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美景
活动: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畅叙幽情 ——乐事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二两段的背诵,朗读课文。
二、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讨论第一、二段的内容,了解了兰亭盛会的概况,体会了作者参加集会时快乐的心情。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与死有关。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第三、四两段内容。
三、朗读第三、四两段,讨论第三、四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
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
形容词做名词: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数词做动词:故一生死为虚诞(等同,把……看做一样)
形容词做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同样看待)
3、古今异义词
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聚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4、其他难懂的字、词、句采用学生质疑,老师解疑的方式学习。
四、齐读第三段,归纳第三段主要内容。
1、请一位同学试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抒发人生感慨
2、提问:大家思考作者的有什么样的感慨,试用文中一个字来概括。
痛。
3、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痛呢?带着问题一起探讨第三段内容。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面对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找同学回答一下是哪两种?(找到原文并翻译)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这两种人生态度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所以这种“痛”是痛什么?
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五、齐读第四段,讨论第四段内容。
1、请同学试归纳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2、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东晋时代崇尚老庄的玄理思想,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人无所谓生死,所谓“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我们大家也想一下,生和死是一回事吗,能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 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3、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悲。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
4、讨论: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也有感于生死这件事。后人应明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珍惜生命,有所作为。
六、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表现手法。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描写是议论的基础,为议论提供依据,议论是描写(写景)的必然发展和深化。而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兼用了抒情笔调。
2、线索安排。
本文依次抒发作者“乐”、“痛”、“悲”的浓烈感情,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本文的线索。这条感情主线非常醒目,它不仅使文章脉络分明,中心突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诗的韵味。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线索安排的匠心所在。
3、语言表达。
句式骈散结合,读来音韵铿锵而又不觉得刻板一块;用语朴实清新,一扫当时雕辞琢句的浮艳文风。由于上述艺术技巧的运用,本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与他的书法作品相得益彰,辉耀古代文坛。
七、归纳总结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了作者感情思想的变化以及他的人生哲思,并且学习了文章写景抒情、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还学习了文章骈散结合、清新朴实的语言特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附1、板书设计
一、 字、词、句的理解。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二、 归纳第三自然段内容
三、归纳第四自然段
1、交代作序的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临文嗟悼,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四、文章写作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