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件22张PPT。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活中的变化一、交通工具的变化1909年停泊在湖北沙市港口的轮船找一找图上有哪几种交通工具?思考一下新型交通工具能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盛;促使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得到进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查找上述作品,结合其中内容,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予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的?
新型交通工具给予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强烈冲击,使人力车业生意开始萧条,并逐步取代人力交通工具。这是近代文明演变过程中的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文明取代落后文明的必然。二、通信的变化----电话帆船邮票“德律风”--电话问题:查一查,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电话。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联系工业革命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1)社会制度:
(2)经济发展:
(3)思想文化:三、社会习俗的改变民国以后:
男子--
妇女--剪掉辫子。缠足越来越少。 缠足-----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自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政府禁止缠足以来,废止缠足历时半个多世纪,可见缠足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
禁止缠足是近代社会生活的一次重大转变。历史作证头脑中的变化一、休闲娱乐生活的变化阅读课文P21和下图(民国时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传入中国?出现于什么地方?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报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选自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1.读报刊2.看电影、拍照片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从上图称呼的变化,我们可否看出当时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思想观念的变化1.称呼发生变化自由、平等的观念2.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反对“缠足”封建陋习;追求自由平等,争取婚姻自由;3.妇女地位的变化: 结合书本,说说妇女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西方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古代中国女性的职业:织纺布、缝制衣服、绣女、务农、 丫环、一些小商贩等。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近代中国女性的职业:幼稚园教习、中小学教员、大学教师、图书馆职员、医生、护士、编辑、翻译、会计师、律师、机关办事员、商业和公用事业的打字员、会计、店伙、侍者、电话员、电报员、邮务员、卖票员、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电影演员、歌唱演员、女律师、女模特、议员等。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妇女地位提高-----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两者对比看看初中生的学习内容有何不同?请说明原因?不同:增加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废止读经讲经;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增加女子学习的内容。
原因:科举制被废除;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三、教育体制的变化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一:何以在社会经济方面,我们的传统历史是“静如处子”,现代又是“动如脱兔”呢?恕我要言不繁,这个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实是西方东来的“帝国主义”推动的结果。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你分析近代中国出现思想解放的原因?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交通工具的变化
二、通信的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改变
一、休闲娱乐生活的变化
二、思想观念的变化
三、教育体制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课题: 第三课 《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活中的变化
课型:新授课
编者:
课时: 1 课时
授课时间: 2014 年 9 月 日
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从物质生活方面,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物质生产生活的状况与变化。
2.过程与方法: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初步分析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近代社会生活一步步由传统迈向现代化的特点。
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传入中国的史实。
2.理解近代交通、通信工具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回顾课文《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场景,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由此导入主题。
二、新授
【生活中的变化】
(一) 新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
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联系工业革命)
2.结合图1-40、图1-41和图1-42,阅读教材,让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了解交通工具的变革。
(1)19世纪晚期,有哪些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轮船、火车、自行车、汽车。)
(2)你还了解到哪些是传统交通工具?
(如:木帆船、黄包车、独轮车。)
(3)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型交通工具有哪些优点?
(速度快、效率高。)
3.引导学生观察图1-40,可略微拓展火车刚传入中国的故事,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 火车从发明到进入中国再到被中国民众接受的历程说明了什么?
(2) 你认为铁路的修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便于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促进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传统行业面临挑战等。)
4.结合图1-42,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
(1)除了新式交通工具外,你还能从这张历史照片中获取哪些信息?
(传统交通工具、整洁的马路、整齐的行道树、西洋风格的建筑等。)
(2)这样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怎样的特征?
(传统与现代并存,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3)根据图片和资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
(新型交通工具给予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强烈冲击,使人力车业生意开始萧条,并逐步取代人力交通工具。)
(5)你如何看待这种冲击?
(这是近代文明演变过程中的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文明取代落后文明的必然。)
(6)新型交通工具能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盛,促使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得到进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新式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1-43,大致了解新式邮政和电信事业的发展,从中感受西方科技成果在近代以来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社会习俗的改变
1.男人剪辫子、女人缠足是近代社会风俗改变的典型。应突出强调其在社会习俗的改革中具有的与清政府决裂的革命性意义。
2.回归现在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谈谈:“你认为周围哪些社会习俗属于陋习?它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人们放弃陋习?”
小结:
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变化:1. 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电车、自行车
2. 通信工具-----电报、电话
3. 社会习俗-------剪辫子、缠足
布置作业:作业本 第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