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4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4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品味重点字词,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第一章
回忆涉及洞庭湖的诗文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浩浩汤汤,横无涯际。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洞庭渔舟
分析“自照”中“自”所蕴含的感情
总结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襟袖冷”与“沧浪”暗示环境转向惊涛拍岸,风起云涌,渲染、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孤光”象征受谗并被贬到边地的作者,表达了孤独落寞、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情。
“稳泛”反衬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放浪形骸的伟岸风骨与超越现实的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
分析下片最后一句的表达效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孤光”象征受谗并被贬到边地的作者,表达了孤独落寞、忧谗畏讥、去国怀乡之情。
“三万顷”运用夸张,表现了湖面的广袤无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岳阳楼记》范仲淹
“襟袖冷”与“沧浪”暗示环境转向惊涛拍岸,风起云涌,渲染、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
“三万顷”运用夸张,表现了湖面的广袤无垠。
知人论世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其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才华卓绝:“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
“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 二十三岁被皇帝钦点状元。
官海沉浮:主战派,一生主张恢复中原:冒死上疏,为岳飞平反昭雪。两次被投降派弹劾罢官。
英年早逝:“以当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饮芜湖舟中,中暑卒。”
作者简介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他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不久病逝,享年三十八岁。
张孝详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写作背景
张孝祥心怀亡国之痛,主张抗战以恢复中原。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 ,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正直且自视甚高的张孝祥一气之下罢官返家。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援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解 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
②过:经过,途径。
③洞庭: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南纳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漂泊多经过或逗留于此处,均留下诗词文赋,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念奴娇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shuō)。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fàn)/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 独啸(xiào),不知/今夕/何夕。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画面。
上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翻译原文:
上片: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虽然此刻所谓我头发稀稀落落,衣襟单薄,但我安然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沧浪之中。我尽情地捧起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拍打着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哪里还记得此时是何年!
文本研读
文本鉴赏—上阙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用了什么手法?
2.上片中作者来到洞庭湖时心情怎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3.湖水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有何效果作用?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思考:前三句诗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洞庭青草”:点出地点,体现湖面之开阔,照应题目中的“过洞庭”。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
“风色”:点出天气情况 ,符合近中秋的天气特点
——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的氛围。
文本鉴赏—上阙
鉴:镜子。
琼:美玉。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思考: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表现了湖水明净光洁。(玉鉴琼田)
夸张: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三万顷)诗人宁静高洁。(“扁舟”有隐逸江湖、远离官场的暗指,暗示主人公看淡人事纷争,远离世俗污浊的高远格调。)
对比:万顷湖水和一叶扁舟,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文本鉴赏—上阙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①该句意为“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都清亮明洁。”
②双关手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秋月秋水美在澄澈,里外没有都浑浊与污染;一是说在湖上泛舟的我也如秋月秋水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是写景,更是在写人,写出高洁品格。
③借景抒情: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借此景抒发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皎洁的月亮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的光辉一同映入湖中,上上下下全都清亮明洁。
炼句类答题规范
①翻译句子②手法精妙+分析+手法效果;用词精妙+分析+作用(动词:生动形象);构思巧妙+分析+作用 (如没有手法或构思就省略)③表达了诗人…情感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想怀人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人,望月思乡异常感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1
明月蕴涵边人的悲亢幽怨。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
明月蕴涵情感的希冀和祝福。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
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
赏析上阙
杜甫在《屏迹三首》中写道:“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行迹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自况;“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自况,你怎么理解
“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我体会着万物空明的妙处,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妙处”有怎样的内涵?为什么说难与君说?
内涵: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净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
(1)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
(2)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深远的样子。
文本鉴赏—上阙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意象?用了什么手法?
意象:洞庭湖景、扁舟、素月
手法:比喻、夸张、对比、双关、借景抒情
2.上片中作者来到洞庭湖时心情怎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悠然
3.湖水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有何效果作用?
(1)特点:湖水明净光洁;
(2)手法:使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
(3)作用:大小的对比中,展现出洞庭的浩淼与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文本鉴赏—下阙
1.下片诗人孤独的“证据”有哪些?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用典:“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一典故。
双关:“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有所感怀。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应思量在岭外一年左右的官场生活中,月光本就在照耀陪伴,自己的内心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岭海” 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
“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
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暗喻:稳泛沧浪空阔:现实中自己虽遭贬,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
文本鉴赏—下阙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虽然头发稀稀落落,衣襟单薄,但我安然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沧浪之中。
月夜清冷,衣衫单薄,凉意顿生;一语双关,既是词人从岭表炎热之地而来的客观表述,也有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但一“稳”字,可见诗人心神无一丝动摇,安然泛舟洞庭湖之上,也泛舟宦海浮沉。更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
“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一语双关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挹,舀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此句连用了三个比喻,想象超群,气概豪迈,这是词人对构陷他的小人的有力回击,也是对自己平生孤愤的淋漓倾斜。豪则豪矣,我们却仍能于豪放中见凄婉,内心的郁愤之气和孤独之感(无酒可饮,无樽可举,无客可请。)
——“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豪迈。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思考:“不知今夕何夕”与前面的“近中秋”是否矛盾?
宠辱皆忘 物我两忘
用典,最早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苏轼在《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词人借用此句呼应前面的“近中秋”,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扣舷”写动作,“独啸”写声音,“不知今夕何夕”表明诗人完全沉醉于一片湖光月色之中。 一个“扣舷”与“独啸”的动作、声音配合,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突出诗人达到物我两忘→超然世俗的境界
课堂小结
写景
上阕着重写景
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抒情
下阕着重抒情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文本鉴赏—下阙
1.下片诗人孤独的“证据”有哪些?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文本鉴赏—下阙
1.下片诗人孤独的“证据”有哪些?简要分析。
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
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
扣舷独笑-——无人理解的孤独
文本鉴赏—下阙
2.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露出对洞庭景色的喜爱;
表露出自己为官高洁却被谗落职的怨愤;
表露出对自我高洁品格的肯定与自豪;
表露出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
文本鉴赏—下阙
3.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洞庭表里澄澈;
②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
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①意象:青草、琼田、扁舟、素月、明河、沧浪、舷
④情感:对洞庭湖景物的喜爱、对自我品格明洁的肯定与自豪。
②意境:恢弘空阔、澄澈宁静
③手法:借景抒情、比喻、夸张、双关
总结
本词是词人月夜泛舟洞庭时即景抒怀之作。上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湖光水色,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下片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全词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
主题归纳
(1)“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2)“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3)《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更无一点风色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理解性默写作业
(5)“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
(6)诗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7)“__________”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8)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尽挹西江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D.“归隐田园”理解不当,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里面没有要归隐的意思。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环境。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浩瀚无垠,近中秋时节,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B.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C.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
D
2.C “表现了不为人所了解的孤独彷徨的心境”错,“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B.“表里俱澄澈”与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异曲同工,表现了作者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操。
C.“孤光自照”,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不为人所了解的孤独彷徨的心境。
D.“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三句境界开阔,气势雄浑,想象奇特,真可谓神来之笔。
C.
3.C.“怅然以致头发稀疏”错误。“短发萧骚襟袖冷”,萧骚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经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抒发自己的怀抱。
B.万顷湖面上,荡一叶扁舟,扣舷独啸,看起来极为渺小,实则与浩渺无垠的自然融合。
C.回想在岭外的官场生活,自己像冰雪一样明洁,却不为人所知,怅然以致头发稀疏。
D.上阕描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景色,下阕抒发肝肺皆冰雪的情怀,想象丰富,境界空阔。
C
4.A.“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说法错误,“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说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与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
B.“表里俱澄澈”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
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
A
5. D.“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错误。应该是浪漫主义。全词将清奇壮美的景色,与词人的主体人格相一致,达到一种宠辱皆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5.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