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9张PPT。民族融合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1、请联系学过的知识,说说诗词反映了那些历史史实? 2、选择其中一个史实,说说该史实的意义。《昭君出塞》《武力反击匈奴》3、请从中提炼出民族融合的最主要两种方式?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南诏请观察图表,说说唐朝周边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天可汗”(1)少族民族为什么会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民族融合之和平篇史料一:东突厥灭亡之后,一部分突厥部众内迁归附唐朝,唐太宗把内迁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今内蒙古南部乌审旗一带),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突厥的首领也分别得到任用和安置。这就安抚了内迁的突厥部众。史料二:不少内迁的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据当时统计,有近万户人家。京城内蕃汉杂居,蕃人有的戴汉帽,汉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处,亲热非凡。就连皇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宫中游玩。史料三: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大臣十分爱惜。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被唐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后来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唐太宗还赐予宝刀和丝织品,封毕国公。(2)请阅读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爱之如一”的?你知道这是哪两位历史人物吗,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著名的典故?史料三、唐太宗即位后,统一中国,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严惩违法与贪污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信赖。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增加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史料四:唐太宗确立了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政策,世界上的各种艺术、宗教、思想、学术都登上唐朝这个大舞台,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开创了中国古代最为开放、最有气势的文化繁荣盛世。(1)请联系材料,谈谈松赞干布为什么坚持要求与唐朝和亲? (2)请揣摩文成公主远嫁时的心情。(3)你又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 《尊敬的公主》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给吐蕃粮食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说说其中蕴含着西藏人民什么样的感情。史料五: 文成公主入藏时,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带去的许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从此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 文成公主带去的各种植物种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改变了藏民的食品结构,丰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种。 请同时结合课本92页阅读卡,分析藏族人民感激、爱戴文成公主的原因?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史料六: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委派大将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节度十多万军队分道进攻突厥。次年,唐军俘虏颉利及其部众十多万口,东突厥灭亡。史料七: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被唐军击退。 同学们,从上述两则史料,你能说说发现了什么吗?民族融合之战争篇温故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是_____,它是通过______途径建立的,由此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见课本78页)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膝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 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唐朝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请对比两幅疆域图,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宣政院辖地【当堂反馈】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2. 641年,文成公主由唐大臣护送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当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有一少数民族首领曾给唐朝皇帝写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据此判断该民族是( )A.回纥 B.吐蕃 C. 靺鞨 D.匈奴4.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曾以各种方式与唐朝建立密切联系。唐玄宗时,有一少数民族赞普上表自称“外甥”,与唐“和同为一家”。这个少数民族就是今天的( ) A.白族 B.彝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5、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说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 (2)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民族融合》 课标: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教学目标:1、了解汉、唐、魏晋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交往的部分史实。2、学会通过史实分析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3、感悟和平交往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翦伯赞诗词“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请联系所学知识,说说描述了那些历史史实?(请阅读课本59页)选择其中一个史实,说说该史实的意义。3、请从中提炼出民族融合的最主要两种方式?转承:汉唐是中国古代的盛世,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朝的民族关系,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又如何呢?师生研学:一、民族融合之和平篇1、出示唐朝民族分布图,请学生观察。请结合图表,说说唐朝周边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转承: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呢?你又是如何知道的?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阅读八上课本92页)(1)少族民族为什么会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学生回答后,呈现唐太宗的话,并提示夷狄的意思)请阅读材料分析,说说唐太宗是如何“爱之如一”的?(补充史料,让学生分析)转承: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又是如何吸引着其他少数民族主动与唐朝友好交往呢?(3)吐蕃与唐的友好往来 出示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画像。师:你知道这是那两位历史人物吗,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著名的典故?提示:(请看书和ppt材料,独立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补充)1、松赞干布为什么坚持要求与唐朝和亲?(补充材料,教师点拨)2、请揣摩文成公主远嫁时的心情,你认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点拨,凸出文成公主为民族融合所作的伟大奉献)出示《播放《文成公主》歌曲(音乐烘托),请学生听歌并观看歌词,然后说说其中蕴含着西藏人民什么样的感情,并分析原因。(请学生结合阅读卡,并补充对西藏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材料)二、民族融合之战争篇 出示唐与少数民族战争(包括与吐蕃的战争)的材料,请学生说说从中发现什么?(教师点拨归纳) 师:提到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战争带来的灾难与破坏;但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战争也客观上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史实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是_____,它是通过______途径建立的,由此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史实二:出示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课本80页),教师引导分析:为何会南迁? 2、南迁的积极意义。补充民族融合的一些事物(教师点拨,强调民族融合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而是各民族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是一种进步的趋势。)教师小结:虽然有战争,但和平始终是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总结提升:出示《唐疆域图》和《元疆域图》,请学生比较分析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正是民族之间这种战与和的交融,中华民族的疆域不断扩大,而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堂反馈:(略) 《民族融合》史料补充补充一:史料一:东突厥灭亡之后,一部分突厥部众内迁归附唐朝,唐太宗把内迁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今内蒙古南部乌审旗一带),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长治理,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突厥的首领也分别得到任用和安置。这就安抚了内迁的突厥部众。不少内迁的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据当时统计,有近万户人家。京城内蕃汉杂居,蕃人有的戴汉帽,汉人也有戴蕃帽的,和睦相处,亲热非凡。就连皇太子也常把突厥人召入宫中游玩。史料二: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大臣十分爱惜。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被唐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后来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唐太宗还赐予宝刀和丝织品,封毕国公。补充二:史料三、唐太宗即位后,统一中国,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严惩违法与贪污渎职,重新树立起百姓对官府的信心和信赖。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增加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史料四:唐太宗确立了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政策,世界上的各种艺术、宗教、思想、学术都登上唐朝这个大舞台,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开创了中国古代最为开放、最有气势的文化繁荣盛世。补充三:史料五:文成公主入藏时,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带去的许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从此藏民掌握了汉族的先进工艺技术,推广了汉族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大发展了藏族的农业生产力。文成公主带去的各种植物种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改变了藏民的食品结构,丰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种。文成公主信佛,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这对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之大,的确难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导下,松赞干布不断派人到长安留学,学习汉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聘请汉人到西藏掌握文书,传授知识。此后唐朝又不断送去蚕种,帮助发展养蚕事业。送去酒曲,派人帮助发展酿酒事业。还有碾磨、造纸、造墨等等,也派专人传授。文成公主本人还亲自传授了刺绣、纺织的技术。补充四:史料六: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委派大将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节度十多万军队分道进攻突厥。次年,唐军俘虏颉利及其部众十多万口,东突厥灭亡。史料七: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 松潘),被唐军击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方民族融合..ppt 北方民族融合.doc 文成公主.mp3 补充史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