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期末专题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狐指骂蒲提
狐经蒲提架下,渴欲啖之,因其架太高,跳跃而摘之不得,遂怅怅然指骂之曰:“此蒲提大不中用,酸而无味!”抑知酸正可以生津而止渴,不过因其不得而反骂之耳。俗云:“皆因自己无能,反说他人无用。”世间无日不如是也。
(出自《意拾喻言》)
注:蒲提:即葡萄。
1.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句俗话就出自这则寓言。这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狐经蒲提架下,渴欲啖之,因其架太高,跳跃而摘之不得,遂怅怅然指骂之曰:“此蒲提大不中用,酸而无味!”
3.分析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伏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其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同“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4.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轮到)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日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的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
(2)居数月______
(3)死者十九______
(4)此独以跋之故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丁壮者引弦而战。
9.本文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的相互转化。请你用生活中的一件事来说明好与坏的转化。
(乙)贾胡买有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0.请用“╱”给下面句于断句。(限断二处)
江 宁 有 西 域 贾 胡 见 人 家 几 上 一 石 欲 买 之
1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1)凡数至:_________________ (2)冀增其价:__________________
(3)辄有红蟢子布网甚上:____________ (4)不顾而去:_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
13.贾胡“惊叹”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③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是有智慧的人。②孤竹:孤竹国。③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14.通假字整理,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表。
通假字 例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说”同“________”,________。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有”同“________”。
定义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练习 春往冬反。 ③“反”同“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第1段讲述了哪两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16.选文讲管仲和隰朋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7.小语想用《论语》中的话表达阅读本文的感受。你建议用哪两句?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8.比较阅读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但)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猪)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户能作此谋?
(1)选出与“以吹豕之法吹之”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
A.以刀劈狼首 B.遂负之以归
C.臣是以无请也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 ________
惟有小刀不盈寸________ ________
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
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有删改)
【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 yù):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能效人言__________
(2)甚善__________
20.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B.你能跟我一起鸣唱自己的心意吗!
C.为什么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 D.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
21.请概括本文的寓意。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①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②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③家禽。”
(《世说新语》)
【注】①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②设:摆放。③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聪惠 嘉:同“慧”,智慧的意思
B.孔君平诣其父 诣:拜见
C.此是君家果 此:这
D.孔指以示儿曰 示:看
2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杨氏之子
A.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C.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24.下列句子,与“为设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
C.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
D.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25.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中的“家禽”与现在的“家禽”意思相同。
C.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坦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坦与孩子很熟。
D.孩子的回答巧妙在: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7.文言文阅读。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解释划线的词
春往而冬反 ________ 迷惑失道 ________ 遂得水 ________
(2)翻译
①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牧竖①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④。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⑤。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⑥。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⑦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⑧彼,跑⑨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牧坚:牧童。竖,童仆。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③去:距离。④仓皇:惊慌。⑤嗥(háo):狼的叫声。⑥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一边抓挠树身。⑦致:使。⑧趋:向,到。⑨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甚仓皇 意:心意
B.大狼闻声仰视 闻:听到
C.狼闻声四顾 顾:看
D.气已绝矣 绝:断
29.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久之不动
A.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B.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则》)
D.久之,目似瞑 (《狼》)
30.下列句子,与“穴有小狼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
C.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31.比较阅读课文《狼》和《牧竖》两文,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狼》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牧竖》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B.课文《狼》和《牧竖》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课文《狼》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牧竖》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课文《狼》和《牧竖》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3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小稠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后,补充阅读了书中的其他内容,跟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古文探究活动,请你跟他一起完成下面的任务。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①王氏,大薄②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③。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④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⑤?”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⑥;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⑦。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批注: )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往:指嫁出去。②薄:轻视,瞧不起。③说:通“悦”,高兴。④逸少:王羲之,字逸少。⑤乃尔:如此。⑥⑦都是谢氏一族中人。
[丙]
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3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意大不说( )
(3)俄而齐王败( )
34.根据文意,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35.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先把乙文的结尾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参考甲文批注,为该句写批注。
36.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37.小稠在探究中发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雅量、识鉴等三十六类,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如果要将丙文的故事编入《世说新语》,你会选择编入下列门类中的哪一类?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世说新语》篇类 提示
A.言语 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B.方正 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C.雅量 深藏不露,见喜不喜,临危不惧
D.识鉴 识别时机,鉴别是非,鉴别人才
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 麻炬 ,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 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是为大雨之兆 。”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 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燎:燃烧。 炬:火把。 祈:乞求。 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兆:预兆,征兆。
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 谓:_____________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_____________
(3)从夕达旦 旦:_____________
(4)是为大雨之兆 是:_____________
39.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1.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42.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3.把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填补出来。
(1)()观之,兴正浓。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4.文中最能表现“我”享受“物外之趣”的句子有哪些?
45.请你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我”鞭驱虾蟆时的心理活动和可能会有的语言(含语气语调)一起描绘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使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⑤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熹《朱子文集》)
【注释】①义理:言论或文章的内容道理。②膝下:父母跟前。③汩:埋没。④俩:指不务正业。⑤忝:有愧于。
46.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恐 汝 在 家 汩 于 俗 务 不 得 专 意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48.同为写给儿子的家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意在劝勉儿子___________;本文朱熹意在教育儿子__________。殷殷教诲中都表现出父亲的良苦用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讽刺了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就自欺欺人地指责想要的事物有种种不好的人。 2.参考示例:此句运用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狐狸欲得葡萄而不能之后便骂葡萄酸的可笑形象,幽默而有力地讽刺这种自己无能却责怪别人的人。 3.参考示例:拟人,作者将狐狸当作人来写,使故事合乎人性又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接受其中要讲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寓言讽喻意义。
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罢了,讽刺了某些人没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自欺欺人地指责来寻求自我安慰。
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渴欲啖之”“跳跃”是动作描写,写出狐狸因口渴难耐而极想吃葡萄的样子。“怅怅然指骂”是神态描写,“此蒲提大不中用,酸而无味”是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狐狸因摘不到葡萄便责怪葡萄的可笑形象,极力讽刺了自己没有能力而自欺欺人的人。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分析。
由“渴欲啖之”“跳跃而摘之不得”“怅怅然指骂之”等可知,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动物狐狸赋予人的行为动作,以此生动有趣地阐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有力讽刺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就自欺欺人地指责想要的事物有种种不好的人,更能吸引读者,增添寓言的趣味性。
【点睛】参考译文:
狐狸在葡萄架下走过,口渴想要吃葡萄,因为葡萄架太高,跳起来都摘不到,于是就很郁闷地指着葡架骂起来说:“这葡萄太没用,很酸,一点都不好吃!”无论葡萄酸不酸都可以生津止渴,但因为狐狸自己得不到反而骂葡萄。人们常说:“都是由于自己无能,反而说他人无用。”世间没有一天不是这个道理的。
4.C 5.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6.弓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了小偷。
【解析】4.“适值偷在市饮酒”: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值”的意思是“恰逢、正赶上”。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汝”:你。“决生死”:决一死战。“乎”:吗。
6.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的决斗中取胜的原因。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其隙也”等句,即可分析出弓手取胜的原因是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了机会。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兵,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畏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惟与这位弓兵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兵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兵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来势迅猛,不可躲避,就拖矛来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兵对小偷说:“县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县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兵话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杀,大概是乘其分神不备而胜利。
7. (1)逃跑 (2)经过 (3)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4)因为,凭 8.(1)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2)壮年男子拿起弓箭(武器)去打仗。 9.示例: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因此而骄傲自满起来,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解析】7.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本题考查的基本为古今异义词,亡:今义“死亡”,古义“逃跑”;居:今义“居住”,古义“过了”;十九:今义表示确数,古义表示估计,意思是绝大部分;以:有凭借、因为、用等意义,这里是“因为”。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1)何遽:为什么;为:成为;福:好事;(2)丁壮者:壮年男子;引:拉;弦:弓。
9.本题考查事例的补充。本题举实例,要紧扣好与坏的转化,可以举看到的、听到的事例,也可以举自己的经历,如被老师批评后改掉了马虎的毛病。
【点睛】参考译文: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10.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11. 总共 希望 就 回头看 12.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 13.(1)贾胡“惊叹”是因为主人将奇石洗磨,使之失去测时的功效。(2)事物有其内在价值,要顺其自然,不要随意破坏,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解析】10.本题考查断句。可以根据句意分析。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故断句为: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11.本题考查重点实词。
(1)凡数至:西域商人总共去了好几次。凡:总共。
(2)冀增其价: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冀:希望。
(3)辄有红蟢子布网甚上: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辄:就。
(4)不顾而去: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顾:回头看。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此:这。惜:可以。无所用:没有什么用途,意译为没有什么价值”是句中重点词,要准确翻译。
1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通晓文章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原文“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可以看出,贾胡因为主人将奇石洗磨,使之失去功效,所以惊叹。
(2)本题考查自由表达。此类题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贾胡“惊叹”,是因为主人不懂石头的内在功效,而破坏了石头的价值。弄巧成拙,多此一举。
【点睛】译文:
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有一天,石头主人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第二天,西域商人来了,大吃一惊说道:“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石头上排列有十二孔,按照十二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后一个网结好,前一个网随即就消失了。这是天然的日晷啊。现在蜘蛛磨损,还有什么用处呢?”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14. 悦 愉快 又 返 返回 15.示例:①军队迷失道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②军队没有水喝,隰朋利用蚂蚊的习性,找到了水。 16.选文讲述有智慧如管仲和隰朋,碰到不知道的事,仍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我们更应该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 17.示例一:选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句话是让人虚心向别人学习,与本文表达的意思一致。
示例二:选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敏锐且勤奋学习,向不如他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形容谦虚好学。与本文讲述的管仲和隰朋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劝人好学的意思一致。
【解析】14.本题考查通假字。把握句子翻译,进而理解词语含义,找到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春往冬反:春天去,冬天回。反,通“返”,返回。
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答题思路:可以按照“人+事件”的格式进行概括。
结合第①段“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可知,人物是管仲,事件是军队迷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故概括:军队迷失道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
结合第①段“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可知,人物隰朋,事件是军队没有水,隰朋利用蚂蚁的习性找到了水,故可概括:军队没有水喝,隰朋利用蚂蚊的习性,找到了水。
1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第②段“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可知,文章第②段对管仲利用老马识途和隰朋利用蚂蚁找水这两件事进行了评论,称赞了两个人有智慧,而且遇事能向老马、蚂蚁这样的动物学习,进而采用反问的语气呼吁我们更应该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
1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答题思路:本文是通过管仲和隰朋的故事告诉大家要多向别人学习,从这个角度去把握题干所给的两句话,谈选择其作为自己阅读感受的理由。
示例1:选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多向身边人学习;管仲利用老马识途和隰朋利用蚂蚁找水的故事正是向我们传递要多向别人、有经验的人学习的主旨,二者的主旨相近。
示例2:我选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突出的是一个“问”字,并且突出问的对象要广泛,不拘束其身份。管仲向老马学习,隰朋向蚂蚁学习,这样两个身份地位高、智慧高的人向动物学习,看出其谦虚好学,两文主旨一致,都是倡导人们要好学、好问。
【点睛】参考译文:
春秋时代,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用。”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于是挖掘土地,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遇到他们不知道的问题,也不耻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18.(1)A
(2) 办法; 使……死亡; 只; 满
【解析】(1)

(2)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死”是使动用法,“使……死亡”,其余直译即可。【点评】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做题时要细心分辨。
19. 模仿 好 20.A 21.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能模仿人说话。效:模仿。
②句意:很好。善:好。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曷,哪能,怎么;若,像;意,心意。由此推知句意为: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故选A。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寓意。
结合第二段“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八哥听了蝉的话以后才明白,自己说的话只是模仿别人,没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很惭愧;启发我们: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风格。
【点睛】参考译文:
八哥出生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把它捕捉到并调整它的舌头(加以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模仿人说话,但只能模仿几句罢了,一天到晚说的就是那么几句。
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了讥笑它。蝉对八哥说:“你能说人话,很好,可是你自己要说的话却未曾说出来,哪能像我这样自己表示自己的意图啊!”八哥听了低下了头,非常惭愧,终生再也不模仿人说话了。
22.D 23.B 24.A 25.B 26.(1)孔坦去拜见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2)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解析】22.D.项错误。孔指以示儿曰(给……看)。
23.“杨氏之子”的“之”解释为:助词,的;
A. “之”解释为:代词,指元方;
B. “之”解释为:助词,的;
C. “之”解释为:代词;
D. “之”解释为:代词;
故选B。
24.“为设果”是省略句式;
A.是省略句式;
B. 比喻句式;
C. 感叹句式;
D. 宾语前置句式;
故选A。
25.B项错误,这里的“家禽”和现代的“家禽”是不一样的。这里指“鸟。”现代的“家禽”是指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鸟类,如鸡、鸭、鹅等。故选B。
26.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诣”,拜见;“乃”,于是;“闻”,听说。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7.(1) 通“返”,返回 道路 找到
(2)①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②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3) 老马识途 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1)
要求学生结合句子或词语理解字的意思。
春往而冬反:春天出发,冬天返回。通“返”,返回;
迷惑失道:迷了路找不到归途。道:道路。遂得水:果然找到了水。得:找到。
(2)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
①之:助词,的;智:智慧;整理句意为: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②冬:冬天;之:的;阳:南面;阴:北面;整理句意为: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3)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及词语的理解能力。
依据课文内容,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睛】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28.A 29.D 30.D 31.D 32.(1)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解析】28.A. 意:神情。故选A。
29.A.助词,的。
B.代词,代元方。
C.代词,学过的知识。
D.与例句都是凑足音节,无意义。
故选D。
30.A.宾语前置句。
B.主谓倒装。
D.宾语前置句。
D.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故选D。
31.D.错误,两文没有运用比喻。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舍:离开。跑:同“刨”,兽用前爪刨地。绝:断。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商量好每人一只小狼,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停止了叫声,到处张望,发观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奄奄一息,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33. 趁,乘 很,非常 不久,一会儿 34.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35.译文:(我)没想到这天地之间,竟然有王凝之(这种人)!批注:这是谢道韫对丈夫的评价。谢道韫瞧不起王凝之,因为他与自己的兄弟相比才华平庸。 36.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37.D,丙文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所以应该放到“识鉴”篇里。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2)句意为:内心极不高兴。大:很,非常。
(3)句意为:不久齐王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34.本题考查断句。结合要求,根据句意“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即可把句子断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35.本题考查翻译和批注。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批注要参考甲文批注来写,揭示人物、作者的态度等。
重点词语:不意:想不到。乃:竟,竟然。
结合“大薄凝之”“意大不说”可以看出,谢道韫很瞧不起自己的丈夫王凝之;结合“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可以看出,这些精英里面都没有王凝之,王凝之在众兄弟之中平庸无常,这是谢道韫轻视他的原因。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可知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便放弃功名利禄,“命驾便归”,因此“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3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与内容理解。
D.结合文末的“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可知,张季鹰见微知著,很有预见性,符合“识鉴”的内容;故选D。
【点睛】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凝之夫人谢道韫嫁往王家之后,十分看不起凝之。回娘家来时,内心极不高兴。太傅谢安宽慰她说:“王公子是逸少的儿子,人才也不差,你为什么这样不满意呢?”道韫回答说:“我们谢家伯父叔父之中,有阿大、中郎这样的人物;堂兄堂弟之中,又有封、胡、遏、末这样的人才,没想到天地之间,竟还有王公子这样的人!”
丙: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38. 称 为什么 早晨 这 39.C 40.(1)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2)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41.赛龙舟、包粽子 42.刘峻好学
【分析】参考译文:
屈原在初五投江去世,楚国人用船只从水中打捞出,称作赛舟。另外,初五在江水中投放粽子来祭祀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赛龙舟来追赶它。
后汉的黄琬,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黄琼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刘峻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常常点燃火把,从晚上读到早晨。有时睡着了,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去祈求别人借给他。
齐国有一种鸟,常屈一只脚,在大殿的前面飞舞。齐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种鸟角商羊。儿童有歌谣唱:‘天将大雨,商羊鼓舞’这是大雨的预兆。”后来果然这样。
38.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旦”是“早晨”的意思。
39.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意思为“比”,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对”是“回答”的意思,“及”是“等到”的意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1.本题考查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有自己不同的习俗,仔细阅读四个选项,辨析作答。仔细阅读文段一,从“竞渡”“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以看出,这是端午节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4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写题目的能力。记叙文类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仔细阅读第三篇短文,可以看出,写的是刘峻勤奋好学的故事,可以拟题为“刘峻好学”。
43.⑴余⑵余余余之余 44.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5.略
【解析】43.题干要求写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如(1)“观之,兴正浓”即省略主语,要在括号内加“余”。
4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文中最能表现“我”享受“物外之趣”的句子可提取“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作为答案。
45.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我”鞭驱虾蟆时的心理活动和可能会有的语言(含语气语调)一起描绘出来。实际就是根据所给情境,刻画人物心理和语言。注意要刻画出“我”对驱虾蟆时的矛盾心理,在组织“我”的语言时,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6.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47.早起晚睡(勤奋努力),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48. 以“静”和“俭”修身养德 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解析】46.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可断句为: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4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夙兴:早起。夜寐:晚睡。忝:惭愧。尔:你”的翻译要正确。
4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劝勉儿子要以“静”和“俭”修身养德;本文朱熹用“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教育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点睛】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记住!早起晚睡(勤奋努力),无愧于自己的一生!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