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镇初中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镇初中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资源简介

湖镇初中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答题卷
一、选择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50分)
21、(12分)
(1)(2分)
(3)(4分)
(4)(2分)
(5)(4分)
22、(10分)
(1)(3分)
(2)(4分)
(3)(3分)
23、(6分)
(1)(2分)
(2)(2分)
(3)(2分)
24、(12分)
(1)(4分)
(2)(2分)
(3)(4分)
(4)(2分)
25、(10分)
(1)(2分)
(2)(4分)
(3)(4分)湖镇初中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C D B A C C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D B C B A A A C
二、非选择题:50分
24.(12分)(1)事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矛盾
(2)措施的特点和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不同: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罗斯福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同: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4)1、避免市场的盲目性2、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作用3、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联合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25、(1)戊戌变法。 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2)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3)领导力量: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方式: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和平改良;辛亥革命是暴力(武装)革命。
说明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要寻找新的革命道路。湖镇初中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命题:韩琳琳 审核:程晓宏 总分:80分 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在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英美法三大国争夺的根本点是什么?( )
A.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 B.争夺战争赔款
C.争夺对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D.争夺殖民地及世界霸权
2.造成国际关系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是( )
A.欧洲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B.各国陆海军人数的增长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D.巨大杀伤力武器的不断发明
3.下列刊物中,最能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4.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 )
A.反对满族统治和民族压迫 B.平均地权
C.联合中外华人 D.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5.历年来的两会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备受重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6.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是( )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资产阶级共和国 B.君主立宪制国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D.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8.20世纪初,列强在经济上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为了控制筑路大权,它们采取的方式有( )
①直接投资 ②创办学校,培养技术工人 ③向清政府贷款 ④控制水上运输业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④②
9.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彻底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C.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0.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具有宪法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 ③与《中华民国约法》是一致的 ④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能够使用的传递方式中最快捷的是( )
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12.下列选项体现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的有( )
①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喜爱 ②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③蒙古族召开那达慕大会 ④北魏鲜卑族采用汉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梁启超
14.右图反映的事件的重要意义是( )
A.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C.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彻底胜利
D.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5.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列宁亲自领导和指挥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D.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6.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进攻的信号 ②列宁高呼:“社会主义革命万岁!” ③颁布《土地法令》 ④成立苏维埃政府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①③②④
17.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成功探索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颁布新宪法
C.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8.为解决银行业危机,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宣布银行歇业整顿几天 ②开始实行国家对银行、货币的控制与管理 ③规范股票市场及公司发行股票的程序 ④将银行全部国有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罗斯福新政实施期间,为了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 B.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D.允许工人与雇主集体谈判
20.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
A.调整并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B.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C.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D.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法国经济学家保罗·德·卢西埃在18 ( http: / / www.21cnjy.com )9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一书中写道:“法国士兵的背包里装的都是芝加哥生产的牛肉罐头”,“美国已从一个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东西”。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目 英 法 德 美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890年工业产量位次 2 4 3 1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材料三:欧洲对美国的担 ( http: / / www.21cnjy.com )忧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时代,并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取得的令欧洲人“好奇”的一项发明。(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英国能长期居于工业产量首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导致上表中工业产量位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材料三中“欧洲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矛盾的根源是什么?(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此材料是哪一团体的纲领?这一团体成立于何时何地?(3分)
(2)这段材料是什么意思?(4分)
(3)这段材料后来被阐发为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
2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6分)
名称 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2)
结果 (3)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请你写出发生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4分)
(2)结合图三、图四思考,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2分)
(3)结合上述两个问题思考,图五、图六中的两位领导人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分)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教训?(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粱启超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次变法?材料反映的是变法中的哪项内容?(2分)
(2)孙中山领导了哪一次革命运动?这次革命运动的历史功绩有哪些?(4分)
(3)上述材料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的领导力量、实现目标的方式有何不同?它们均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什么?(4分)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