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议题式教学模范课件 教学设计 课时训练(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议题式教学模范课件 教学设计 课时训练(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2.2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落脚点是坚持辩证唯物论。
学习本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鉴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在上节课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以后, 这节课主要是讲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所有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同时也为第三课的学习:把握世界的规律做铺垫,所以说本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规律的含义,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3) 了解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4)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内涵,能够认识和分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弊端。
3.公共参与: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教学重点】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与要求。
【教学难点】了解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分析《圆满成功!100秒回顾神舟十六号发射》
神十六发射时,飞船在运动;一二级火箭分离时,火箭在运动;整流罩抛罩时,整流罩在运动;船箭分离时,船箭都在运动;太阳能帆板展开时太阳能帆板在运动;宇航员、机组工作人员的生命在运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邹利鹏宣布“神舟十六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时,声波在运动。
并阅读材料《我国神舟一号到神舟16号的发展历程》
思考:神十六发射时物体、生命、声波的运动及中国航天飞船事业不断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答:物质是运动的
师:物质是运动的,那么,什么是运动?物质是怎么运动的呢?有没有规律呢?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运动的规律性
总议题:正确理解运动的规律性——从我国不断发展的航天事业说起
议题一: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议题二: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题三: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幕:规律是客观的
议题一: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议学问题:导入新课中的视频及材料中都体现了哪些运动形式?从中体会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运动?这些运动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议学提示:
议学小结:
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哲学含义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仁者心动
突破提升:本课原理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
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那么,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
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火箭以每秒1米的速度,能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到太阳系空间吗》
并阅读材料《火箭的速度达到多少才能脱离地球引力?》
火箭脱离地球要克服万有引力(重力),要脱离地球最少要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推导出这个速度可以利用物体平抛,当达到第一宇宙速度(9.8km/s)即:火箭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当达到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即:火箭克服地球给火箭的万有引力,离开地球。当达到第三宇宙速度(16.7km/s)即:火箭可以摆脱太阳系的引力,离开太阳系。
议学问题: 11.2km/s这个速度是不是主观想象吗?这个速度是不是偶然变化的?火箭升空是不是规律?你能列举出规律在起作用的现象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这个速度不是主观想象的,因为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这个速度不是偶然变化的,因数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
火箭升空不是规律只是现象,因为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议学小结:
3.规律的含义:
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的特点:
(1)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所以,人类只能被规律支配吗?
第二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题二: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神十五安全返回,神十六乘组今年11月返回,神十七10月发射》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说明人的意识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议学小结: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注意: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本能的活动,也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①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1)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突破提升:本课原理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必须尊重规律;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三幕: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议题三: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议学情境四:观看视频《我国没有走航天飞机这条路线而选择了载人飞船》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为什么没有走航天飞机这条路线而选择了载人飞船?
学生讨论回答:在从横向人类社会构成的角度证明。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议学总结: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原因(为什么)?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3.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要求(如何做?)
(1)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
(2)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发挥主观)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主客观结合)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主观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形而上学)(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突破提升:本课原理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综合一、二框内容]
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2023春·云南昆明·高二昆明一中校考期中)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串思想的链条,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辩证唯物主义的智慧,下列对应辩证唯物论哲理逻辑顺序的是( )
①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答案】D
【详解】③:“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③排第一。
①:“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①排第二。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了运动是有规律的,④排第三。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②排第四。
故正确顺序为:③→①→④→②。
故本题选D。
2.(2023春·四川成都·高二校考期中)2022年2月27日,我国在文昌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表明( )
①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卫星发射成功基于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表明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①④正确。
②:规律就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消除客观规律的制约”的说法错误,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②说法错误。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和改造,对规律进行改造的说法错误,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3.(2023春·江苏南通·高一江苏省南通中学校考期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表明(  )
A.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D.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B
【详解】B: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表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B符合题意。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万事万物的简单相加,A错误。
C: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错误。
D:材料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不强调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4.(2023春·江苏南京·高一南京师大附中校考期中)某少数民族村寨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将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作为该村行动的依据
②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③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超越该村客观条件的前提
④立足实际,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将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作为该村行动的依据,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应将实际情况作为该村行动的依据,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排除。
②④:该村立足实际,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④正确。
③: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该村客观条件是客观的,不能超越,③排除。
故本题选D。
5.(2023春·广西南宁·高二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校联考期中)“刘三姐数字人”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语音合成、人脸建模、图像处理等多种先进技术打造的具有AI能力的虚拟数字人。通过A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加持,可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便捷服务,大幅提升游客便利度、舒适感。刘三姐数字人( )
①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②是摆脱客观条件而形成的科技成果
③是主观能动性更高的人工智能
④是能提高人们劳动效率的人类“助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刘三姐数字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数字人,具备虚拟导游智能客服等功能,能大幅提高游客便利度等,协助人类提高劳动效率,是人类助手,①④符合题意。
②: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离不开客观条件的支持,摆脱客观条件错误,②不选。
③: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人工智能没有主观能动性,③错误。
故本题选B。
6.(2023春·宁夏石嘴山·高二平罗中学校考期中)习近平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这一论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事物变化
②赢得主动、形成发展优势要善于抓住机遇
③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在事物发展方向不好的情况下,要适度原则防止事物变化,①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体现要善于抓住机遇,②不符合题意。
③: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双碳”目标,③正确。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所以必须立足国情,不能脱离实际,④正确。
故本题选D。
7.(2023春·江苏无锡·高一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校考期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 B.有的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C.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D.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答案】C
【详解】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规律也不是亘古不变的,A错误。
B:规律是客观的,任何规律都不具有主观性,B错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正确。
D: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D错误。
故本题选C。
8.(2023春·浙江温州·高二校联考期中)2023年3月5日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过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经济“明显向好”“企稳向上”,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动力。这是疫情防控优化效果释放,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也是政策层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最新判断。这个判断很重要,因为它可能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诸多宏观政策的现实起点。由此可知( )
①我国政府能够预测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②政府把握了经济发展规律的不稳定性特征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④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①: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国政府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①正确。
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经济发展规律的不稳定性”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指导作用,③错误。
④:我国政府在把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做出最新判断,作为制定宏观政策的起点,说明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之上,改变或创造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④正确。
故本题选D。
9.(2022秋·福建莆田·高二校考期中)2022年7月,我国科考队在可可西里发现一处当地罕见的大规模“红山脉”。这些“红山脉”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其中包含的丰富地质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密切相关,将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演化提供重要支持。材料表明( )
①正确认识世界是正确改造世界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形成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红山脉”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改造世界的前提,①错误。
②③:我国科考队在可可西里发现一处大规模“红山脉”,该山脉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其中包含的丰富地质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密切相关,为研究青藏高原演化提供重要支持,这表明自然界的形成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说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③符合题意。
④:可可西里的“红山脉”是自然界演变的结果,④错误。
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