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课件(共79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十四节气 课件(共79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79张PPT)
二十四节气
Twenty-four solar terms
目录
CONTENT
1历史由来
2发展沿革
3划分计算
4邮票之二十四节气
5节气故事与习俗
6二十四风
7节气文化
8历史价值
1
历史由来
CLICK TO ADD YOUR TITLE HERE
Here to add your text, mainly to avoid large sections of text.Here to add your text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发展沿革
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3]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时政新闻
前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继京剧、珠算等第31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划分计算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兹将节气与农历月份关系表列于后:
日期计算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注: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
邮票之二十四节气
邮票之二十四节气
邮票之二十四节气
邮票之二十四节气
邮票之二十四节气
邮票之二十四节气
2
节气故事与习俗
节气习俗
vs
2、雨水
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1、立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3、惊蛰
在惊蛰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
4、春分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在我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百姓称之为“春碧蒿”。
立春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每年 2 月 4 日或 5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时为立春。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 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习俗
立春有“咬春”、“报春”等叫法。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 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春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的习俗等。自周代起 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 贺礼仪。 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句(gōu)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 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浙江地区立春 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 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 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立春》
长卿
谁家二月煮新丝, 一江黄鲫应不识。
明日倘或桃李晓,
莫问老梅知不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雨水
雨水是 24 节气中的第 2 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 2 月 18-20 日),太阳黄 经达 330 度时,便是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 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 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 阳到达黄经 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 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 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才使得动物们结束冬眠,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
吴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
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
丰收有望看春耕。
春分,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
《七绝·春分》
---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节气习俗
vs
6、谷雨
关于谷雨的来历,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
5、清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7、立夏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立夏这一天还有“秤人”的习俗。
8、小满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
清明节,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
清明故事——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 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 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 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 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 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 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 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 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作物生长,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谷雨
《七言诗》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
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
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
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
一杯香茗坐其间。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
一夜雨声凉到梦,
万荷叶上送秋来。
---陈文述 《夏日杂诗》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时为小满。
小满
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
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
迎风笑落红。
节气习俗
vs
10、夏至
在夏至这一天,无锡地区则兴吃馄饨。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11、小暑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
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12、大暑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
《芒种》
---左河水
艳阳辣辣卸衣装,
梅雨潇潇涨柳塘。
南岭四邻禾壮日,
大江两岸麦收忙。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每年7月7日或8日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这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
大暑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节气习俗
vs
14、处暑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13、立秋
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15、白露
关于白露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16、秋分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季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
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左右。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处暑
处暑无三日,
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
青草印禅心。
--- 宋 苏泂
《长江二首 》
白露,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 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白露
白 露
唐 /杜甫
白露团甘子,
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
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
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
幽径恐多蹊。
每年的9月23日左右是秋分。“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后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从秋分这一天起,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
秋分
节气习俗
vs
18、霜降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
17、寒露
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19、立冬
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寒露于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交节。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寒露
袅袅凉风动,
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
荷破叶犹青。
--- 白居易《池上》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
门尽冷霜能醒骨,
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
还借自家小火炉。
——紫金霜《立冬》
每年11月22日到23日,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小雪
《小雪》
戴叔伦(唐代)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节气习俗
vs
22、冬至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21、大雪
大雪时节,天寒地冻。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23、小寒
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直至今日仍余韵犹存。
24、大寒
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
“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大雪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冬至
冬至到
乔金龙
昼短摒弃烦忧事,
夜常相伴欢乐声。
小饺暖尽心头寒,
更胜金银百十千。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在1月5-7日之间。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节气。
小寒
大寒在每年1月20日前后。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大寒
松柏天生独,
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
岁有大寒知。
--- 宋 黄庭坚
岁寒知松柏
积温和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二十四风
二十四风,又称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农谚
Here to add your text, mainly to avoid large sections of text.Here to add your text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3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
historical value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比如,从现在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谷雨传说
Grain RainLegend
关于谷雨的来历,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
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
几年后,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谷雨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做事,很是辛苦。这时有位美丽的女子出现在他的家里,并每天都来照看他的母亲,谷雨与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谷雨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牡丹仙女和谷雨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
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牡丹仙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仙的生命。
谷雨死了。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园中。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白露传说
White Dew Legend
关于白露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大雪传说
Great Snow Legend
大雪时节,天寒地冻。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THANKS!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