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项脊轩志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涉及的白描手法和抓住典型的细节来描写,揣摩文章言简意丰的艺术特点。 学习运用典型细节来表达感情的手法,体味作者善于选取日常琐事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涉及的白描手法和抓住典型的细节来描写,揣摩文章言简意丰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典型细节来表达感情的手法,体味作者善于选取日常琐事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学过程内 容 时间片头 (15秒) 哈喽,同学们,欢迎来到语文微课堂。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东西让你印象深刻呢?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一个爱不释手的小礼物,或者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流连忘返的场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项脊轩志》便是一篇关于生活印记的文章,看看作者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 15秒正文讲解 (6分钟) 第一部分内容:抓住细节描写 首先,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传递出作者的悲喜情感。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那么,作者“喜”什么?“悲”什么? 作者“喜”的是祖传老屋整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悲”的是家道中落,痛失亲情与爱情失落之悲,作者如何描写的呢? 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比如这段描写作者怎么借用细节传情呢?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者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再比如作者通过动作细节描写,传递情感,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还有文章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作者借用细节描写,不言情而情无限。这段文字没有任何感情字眼,但作者的悲愤之情却渗透进了字里行间,通过文章的细节体现了出来。除了抓出典型的细节描写外,作者在文章的表达中还有什么特点呢? 3分第二部分内容:分析文章风格 质朴的文章是最打动人的,作者在文章的表达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大篇幅引经据典,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这其实是什么写作手法呢? 是的,白描。作者围绕“亦多可悲”一句具体展开,选取家庭琐事,用朴素的白描式的语言深情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和祖母。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平白如话,却风情自现,很能代表归有光“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文章风格。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塑造最动人的形象,传递最真挚的情感。 1分30秒结尾 (30秒) 明代黄宗羲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归有光的这篇文章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30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