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解析与强化专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解析与强化专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插图等图片解析与强化专练
考点:
1.陆涛《关于<红楼梦>插图的图像学考察》与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2.张守义《<小二黑结婚>中的插图》
3.汤嘉琛《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恶搞杜甫系列图片
4.王晓《<变形记>封面的演变》——封面画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小说插图
2.恶搞杜甫系列图片
3.封面画
【考点示例】
一、陆涛《关于<红楼梦>插图的图像学考察》与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考点解读】
1.不属于插图优势
2.对材料二理解
3.引用的合理性
4.前提相似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5.“以文为据”的优质插图选择
材料1 ①我们知道,小说叙事是以语言为载体并在时间之流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对小说的接受只能是在时间之流中的阅读,而对小说的视觉观看或凝视绝无可能。因为,在本质上,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事所呈现的形象本身并非是一种视觉形象,并不能直接呈现于人的视觉,因此不能形成观看或凝视的行为。 ②当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时,要通过我们的眼睛,但这种行为并不能称为“看”或“凝视”,只是阅读行为。因为,凝视的对象应是视觉呈现物, 如图像、影像等。虽然小说也会塑造形象,但这“形象”并不是直接诉诸于视觉, 而是诉诸心灵或意识。而当小说以图像的形式亦即插画的面目出现时,读者对小说的接受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小说的接受出现了新方式,即对小说的“观看” 成为可能。而这一切,要归功于《红楼梦》插图的出现。 ③明清两朝,出版商为了吸引读者,在小说中插入了精美插图,特别是《红楼梦》的插图,版本更是繁多。显然,出版商的本意就是从售书这一商业化的目的出发的,但这些精美的插图却能对文字起到补充作用,如解释、说明文中的情节。鲁迅先生亦认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文字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在鲁迅先生看来,插图相比文字, 更具形象性,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④从《红楼梦》的刊本可知,在程伟元首次将《红楼梦》付梓刊印时,其中就是附有插图的。这是因为,图像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抽象文字与直观形象的图片互为阐发,无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来回的转换把阅读变成一种关照性的体验。 (选自陆涛《关于<红楼梦>插图的图像学考察》)
材料2 ①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叙事文体,应有自己的整一性、纯粹性。就此而言, 将图像插入小说叙事中是对文体纯粹性的挑战。眼见的插图通常与阅读想象并不一致,有的还差距甚远以至于相反,或使读者陷入“想得对”还是“看得对”的焦虑中。 ②诚然,插图可以使小说在文人化之后继续亲近民间大众。问题在于这种“亲民”并非是通过小说本身,而是转移给了不同于语言叙事的图像叙事。语言和图像则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意符号,在阅读过程中观看图像需要翻越符号的栅栏, 即从沉浸其中的语言世界抽身而出,去观看一幅自己不一定认同的“图说”。就此而言,图像对于小说的“插入”实则是符号异类的入侵。图像作为“视觉诱惑” 是难以回避的,如前所述,任何小说阅读都不可能跳越其中的插图。于是,插图有着危险的负面效应——诱惑它的读者“东张西望”,心神不专,即干扰沉浸式的全身心阅读,使读者频繁出入于语言编织的想象世界,何况这“想象世界”并不像图像世界那样已被凝定,而是稍纵即逝、随时可能缺损、变形或破灭的幻影。 ③就此而言,插图不能为阅读理解提供什么,尽管插图也能暗示画家对小说的理解,但却被隐匿在了图像的背后而未能“明说”,而其“图说”出来的意义也十分有限且模糊不清。原因当然还在于小说文体本身的虚构性,阅读它的根本意义在于激活想象力,引发多元、多层面的阅读恰恰是其文体价值所在。就这一层面来看,插图以其视觉优先性施加话语霸权,限制受众长期不能无视已经眼见过的“模样”。看来,插图有对小说叙事施加影响的图谋。这种“图谋”当然是指负面影响,与叙事艺术的自由旨归背道而驰。 ④既然如此,插图对于小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叶逢春说:“虑阅者之厌怠,鲜于首末之尽详,而加以图像。”一言以蔽之,插图的目的在于刺激阅读兴趣。至少就文士书商们的初衷而言,小说插图就是如此,不过如此,就像鲁迅说的“增加读者的兴趣”而已。 ⑤概言之,插图作为静观图像对于叙事流的瞬间凝定,决定了“暂停”与“川流”的不可调和性。就小说文体的纯粹性而言,这是一种危险的“插入”。 (选自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
材料3 程甲本《元春》 改琦本《元春》
问题1 综合材料一、二,下列不属于插图优势的一项是( ) A.虚构性 B.亲民性 C.形象性 D.优先性
答案 A
解析 A.“虚构性”错误,原文有“小说文体本身的虚构性”,虚构性是小说文体的特点,不是插图的优势。
问题2 对材料二理解恰当的一项的是( ) A.插图最危险之处是使读者陷入“想得对”与“看得对”的焦虑。 B.小说是一种独立的叙事文体;图像则属于视觉符号,不能叙事。 C.利用视觉优先性原理,插图有预谋地对小说叙事施加话语霸权。 D.插图对小说有重重负面影响,而其意义却仅限于刺激阅读趣味。
答案 C
解析 A.“最危险之处”错误,原文为“眼见的插图通常与阅读想象并不一致,有的还差距甚远以至于相反,或使读者陷入‘想得对’还是‘看得对’的焦虑中”,只是“或使读者……”,没有说“最危险”,选项于文无据。 B.“不能叙事”错误,文中有“转移给了不同于语言叙事的图像叙事”,可见图像也能叙事。 D.“其意义却仅限于刺激阅读趣味”错误,文中有“插图也能暗示画家对小说的理解”“一言以蔽之,插图的目的在于刺激阅读兴趣。至少就文士书商们的初衷而言,小说插图就是如此”,是说对书商而言仅限于如此。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曲解文义。
问题3 材料一、二中画线处都引用了鲁迅《“连环图画”辩护》中的观点,请分析哪一处引用得更合理。
答案 第一处。鲁迅先生本意是插图的作用超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原意,还有补充文字的作用。是认同插图的。这和材料一观点一致。材料二观点是否定插图,引用内容即为断章取义,不合理。
解析 材料一中结合“精美的插图却能对文字起到补充作用,如解释、说明文中的情节”可知作者认同插图,插图对小说文本有正面意义。 第一处。鲁迅先生的“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那力量,能补文字所不及”,意即插图的作用超出了增加读者兴趣的原意,还有补充文字的作用。也是认同插图的。这和材料一观点一致,引用合理。 材料二,“将图像插入小说叙事中是对文体纯粹性的挑战”,观点是否定插图,只引用鲁迅说的“增加读者的兴趣”为断章取义,不符合鲁迅先生赞同插图的原意,故引用不合理。
问题4 材料一、二在某些论述环节中,前提相似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请对此加以分析。 材料一材料二相似的前提小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叙事流而图像是凝视和瞬间暂停。相反的结论(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推论过程的差异(3)_________________ 强调差异造成矛盾与不兼容,主张小说应保持文体的整一纯粹。
答案 (1)文字和插图互为阐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丰富阅读体验。 (2)插图是对文字的侵入,影响小说叙事,干扰对阅读的想象力。 (3)强调差异形成互补,主张小说文本中附有插图。
解析 结合“图像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抽象文字与直观形象的图片互为阐发,无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来回的转换把阅读变成一种关照性的体验”可概括出,文字和插图互为阐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丰富阅读体验。 结合“图像对于小说的‘插入’实则是符号异类的入侵……阅读它的根本意义在于激活想象力……插图有对小说叙事施加影响的图谋”可概括出,插图是对文字的侵入,影响小说叙事,干扰对阅读的想象力。 结合“抽象文字与直观形象的图片互为阐发,无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来回的转换把阅读变成一种关照性的体验”可概括出,强调差异形成互补,主张小说文本中附有插图。
问题5 小虹认为“以文为据”的优质插图,可以成为小说阅读的延伸。假如要为“读书报告会——元春”配画,你会选择材料三中的哪一幅?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选改琦本《元春》插图。此插图是元春一人独坐面对春色,心思深沉,孤独而落寞,符合小说中元春生活处境和状态。此插图和文字互相补充,让读者更形象感知人物特点。
解析 《红楼梦》中贾元春作为“四春”之首,是贾家唯一的皇妃,当她站在高高的顶峰,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时,也被套上了家族利益的枷锁。她背负家族荣辱,生活在勾心斗角的皇宫里,称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在深宫中没有快乐和幸福,回娘家省亲也没了纯粹的亲情,她的苦衷无人理解,她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以文为据”选插图,首先分析两组插图,程甲本《元春》插图元春面带笑容,整体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不符合原著内容和元春的人物形象,不是“以文为据”。 改琦本《元春》插图,此插图中,元春一人独坐面对春色,无人陪伴,心思深沉,背影孤独而落寞。符合小说中元春生活处境和状态,元春身处宫闱,压力巨大,无人理解,没有幸福和快乐。 结合“图像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抽象文字与直观形象的图片互为阐发,无疑使阅读带有游戏性,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来回的转换把阅读变成一种关照性的体验”分析出,此插图形象而直接呈现了元春的孤独和落寞,和小说文字互相补充,让读者更形象感知人物特点。
二、张守义《<小二黑结婚>中的插图》
【考点解读】
1.核心概念解读
2.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3.因果题
文本 《小二黑结婚》中的插图 张守义 赵树理所著现代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由于它曾被改编成评剧等戏剧搬上舞台,所以在我国尤其在北方农村曾就广为流传,甚至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小二黑和小芹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愚昧迷信,以“命相不对”为由反对他俩的婚姻。恶霸地痞金旺、兴旺依仗权势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陷害。但他们毫不怯懦,坚持斗争,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终于取得婚姻自由的胜利。 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一般的绘画不尽相同,要考虑适应于文学作品的文笔风格。为《小二黑结婚》作插图的画家,是我国著名的连环画家贺友直,他因创作连环画《李双双》和《山乡巨变》等而在画坛享有盛誉。贺友直的画风特点是通俗晓畅、明朗隽永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这与《小二黑结婚》原著的特点恰好吻合。由于贺友直一直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他的艺术创作也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在小二黑和小芹因道陷害而被“捉奸”的画面上,可以从人物及衣着等方面,看到当时太行山区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情节表现得通俗明快,极其贴近大众读者的欣赏口味,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人物的刻画也生动传神,一方面表现污陷者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二黑及小芹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一方指手画脚,一方怒目相向,矛盾刻画尖锐而鲜明。 在小二黑和小芹义正辞严的神态反衬下,反面人物更显得虚张声势滑稽可笑了。背景处,极其简略地画出了山根脚下的景物,从而点明了故事的环境特点。 有一幅插图是二诸葛正在向马专员表述他对小二黑与小芹婚姻的反对态度,服饰和神态都有几分滑稽意味,马专员微歪着头部略带微笑正耐心地听着,他的面部表情说明他是很平易近人的,但其细微处也可以说明他对二诸葛的述说是不以为然的,在他的裤子和鞋上,都补着补丁。正是在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细微末节处,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由此而说明当时民主政权的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艰苦朴素精神。在画面中央,突出了小二黑和小芹爱恋的形象。小二黑正为他父亲的无理阻挠感到尴尬和气氛,小芹则对他讲的一大堆迷信道理感到好笑。背景上,几笔勾画出的草帽和公文包,既点明了故事所在的环境,也说明干部经常下乡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插图的重要步骤是选取情节,贺友直精选了小二黑和小芹结婚这一情节,刻画了孩子们高兴和嬉闹的场面。画家虽未画出婚礼的全部场面,但却从侧面表现了这一切:一对相向的鸳鸯鸟窗花,可以提示读者任意想象他们婚姻的美满和幸福。 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中提出“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说法,亦即“十八描”,指十八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不同描法。从贺友直的画面构图和勾线技巧中,可以看到画家深厚的国画白描基础,行笔朴拙有力,细碎的笔画更适于表现农民的装束。这是在所谓“十八描”基础上,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的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 (选自《插图艺术欣赏》,有删改)
问题1 下列对文中“插图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一般的绘画同中有异。 B.好的插图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源于其贴近大众读者的欣赏口昧。 C.为文学作品配插图时要精选情节且须从侧面表现才能成功。 D.插图作者可以根据原作品设置插图背景,通过细微末节来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
答案 C
解析 C.“须从侧面表现才能成功”错误,根据原文“画家虽未画出婚礼的全部场面,但却从侧面表现了这一切:一对相向的鸳鸯鸟窗花,可以提示读者任意想象他们婚姻的美满和幸福”,分析可知“侧面表现”只是插画艺术技法之一。
问题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二黑结婚》在我国北方农村广为流传与它被改编成评剧搬上舞台不无关系。 B.连环画家贺友直在为《小二黑结婚》作插图时比较注重人物服饰及神态的刻画。 C.贺友直选取鸳鸯鸟窗花这一传统剪纸意象,给人无限遐想,使构图极具艺术张力。 D.艺术离不开传承,如果没有“十八描”就没有贺友直插图技艺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D.“如果没有‘十八描’就没有贺友直插图技艺的发展”错误,根据原文“这是在所谓‘十八描’基础上,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的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可知“十八描”和贺友直插图技艺的发展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传承关系。
问题3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贺友直插图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①画风吻合原著特点;②创作源于现实生活;③人物刻画生动传神;④细节处理匠心独运;⑤充分运用留白艺术;⑥具有国画白描基础;⑦创新表现新的生活。
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贺友直插图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据原文“贺友直的画风特点是通俗晓畅、明朗隽永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这与《小二黑结婚》原著的特点恰好吻合”,可知贺友直的画风特点与《小二黑结婚》原著的特点恰好吻合,这是贺友直插图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根据原文“由于贺友直一直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他的艺术创作也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可知贺友直的插画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根据原文“人物的刻画也生动传神,一方面表现污陷者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二黑及小芹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可知贺友直的插画对于《小二黑结婚》原著中的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 根据原文“正是在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细微末节处,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可知贺友直插图在细微末节处的处理匠心独运。 根据原文“背景上,几笔勾画出的草帽和公文包,既点明了故事所在的环境,也说明干部经常下乡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可知推断出贺友直的插画充分运用留白艺术来勾勒故事背景。 根据原文“从贺友直的画面构图和勾线技巧中,可以看到画家深厚的国画白描基础,行笔朴拙有力,细碎的笔画更适于表现农民的装束”,可知贺友直具有深厚的国画白描基础,适于表现农民的装束。 根据原文“这是在所谓‘十八描’基础上,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的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可知贺友直的插图在‘十八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了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
【考题对接】
一、汤嘉琛《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恶搞杜甫系列图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汤嘉琛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县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1.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
C.“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D.“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2.关于“网络恶搞”,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价认同,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B.网络恶搞是以再编码、再创作为特征,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C.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网络狂欢。
D.网络恶搞是一种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为推动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所作的个性解读、另类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
B.网友经过再创作把杜甫涂鸦成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亵渎了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杜甫形象,自然引来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是批评,对如此恶搞作者持基本否定态度。
C.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我们或许不必对“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做太多高深分析。
D.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一、汤嘉琛《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答案】
1.C【解析】B项,从“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来看,是作者的猜测,不是铁定事实。C项“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评价是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的观点,不是文本的观点。D项,从第五段“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来看,说“突出的特色”就与原文矛盾。
2.D【解析】第四段有“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句,此项以偏概全。
3.A【解析】作者认为: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
二、王晓《<变形记>封面的演变》——封面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封面的演变 王晓林 ①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变形记》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它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除《变形记》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它的“副文本”同样值得关注。对绘画艺术兴趣浓厚的卡夫卡,特别注重作品的封面设计效果。因此《变形记》封面从1915年初版单行本开始,就陷入了“作者意志”与“设计者意志”纷争的旋涡之中。 ②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初版单行本付梓之际,他给莱比锡的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写了这样一封信: ③“尊敬的先生:您最近来信说,奥托玛尔·施塔克将为《变形记》设计封面。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单就我从《拿破仑》上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我是说,由于施塔克真的要动笔了,于是我想到这样的问题,他会不会去画那个甲虫本身?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的权力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是更深的理解提出请求的。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如果这样的意图并不存在,因而我的请求变得可笑一一那倒巴不得。若能转告并强调·我的请求,我将十分感谢。假如允许我对插图提建议,那么我会选择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商务代理人站在关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的那个房间的门敞开着。——1915年10月25日于布拉格” ④但是,施塔克却为《变形记》设计的封面画与之却有些出入。仔细来看,施塔克最终设计的封面上虽然没有虫子,但他却选择了卡夫卡没有建议的格里高尔的形象。显然,卡夫卡对《变形记》封面设计的“干预意志”与其说是得到了部分回应,不如说是遭遇了设计者的某种“背叛”。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变形记》日译本问世,但封面上既没有卡夫卡坚决否定的“甲虫本身”,也未展现“父母和商务代理人”或“父母和妹妹”的行动,而是出现了卡夫卡自己的身影。《变形记》是卡夫卡小说中较早译介到国外的作品,选取卡夫卡肖像作为译本封面,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封面画先入为主的倾向,为读者提供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⑥1974年西班牙版封面画则有意遵循卡夫卡的建议,使“父母”(没有“商务代理人”)站在一扇“门”前,不过这扇“门”不是关闭的,而是微微打开的;从父母影子的方向判断,房内有光亮射出,这又与卡夫卡希望房内一片黑暗的意愿背道而驰。众所周知,“门”是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无论是《变形记》,还是《法的门前》,抑或是《诉讼》,卡夫卡笔下的每一道“门”都蕴涵着极为深刻的意义,这些“门”的每一次开/关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对于突然“被变形”的格里高尔来说,门里门外,是两个截然不同/通的世界,这也是卡夫卡对自己家庭体验的表现——他与父母之间永远隔着一道无法消失的“门”。这种《变形记》版本直接将小说情景画于封面页上,极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印象。 ⑦尽管卡夫卡坚定地认为《变形记》中的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但后来的许多封面设计者仍致力于表现这只甲虫形象。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变形记》封面上是一个孤独的男人轮廓,对着一个既像窗户又像门的图案,最上方是一只黑色的多腿甲虫。这寥寥几笔所刻画出的虫子虽不具代表性,但由于这是中国较早公开发行的《变形记》单行本,直接影响了《变形记》汉译本封面的设计走向,此后越来越多的“甲虫”出现在《变形记》汉译本封面页上。 ⑧1993年的法国版则直接以著名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为封面图。蒙克曾如此回忆《呐喊》的灵感来源:“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这样的经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卡夫卡常常感受到的恐惧感和担忧感,将这幅画作为《变形记》的封面,可谓实现了表现主义文学与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完美合体。 ⑨2005年的德国版,是一张复杂的组合图形,一只倒立的寒鸦张开翅膀缠绕在一个男人头上,寒鸦之眼正好对应成为男人的眼睛;两瓣虫壳夹在男人左耳上,它的一条细腿伸进男人嘴角,另一条则伸入男人颈内;另一只甲虫则像领结一样系于西装革履的男人胸前。这幅画将寒鸦、卡夫卡和甲虫混搭在一起,是《变形记》封面画的又一经典之作。 ⑩一个世纪以来,《变形记》版本封面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从“卡夫卡式文学”衍生出“卡夫卡式封面”,这恐怕是卡夫卡生前不曾预料到的。事实上,伴随着《变形记》封面面的显性演变,《变形记》文本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诸多隐性的改变。在这一隐一显的对照中,“卡夫卡意志”始终若隐若现,“卡夫卡干预”似有若无,“卡夫卡式理解”愈加扑朔迷离。于是,怀着破解封面画谜题的初衷而从“文本外”走来的我们,很快就又进入了更深更复杂的“文本内迷宫”。
1.选择第③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但 B.单
选择___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
2.作者将封面画称为“副文本”的依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封面画设计从根本上取决于文本内容。 B.封面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文本主旨。
C.封面画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心理预设。 D.封面画能够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第⑥段介绍“门”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含义,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体解释了第③段卡夫卡在信中所给建议的缘由。
B.流露出作者对西班牙版《变形记》封面画的欣赏。
C.证明封面画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
D.有助于读者在更广阔的层面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
4.从文中看,卡夫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




5.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认为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封面是对卡夫卡意志的“背叛”?请参考插图,加以具体说明。






二、王晓《<变形记>封面的演变》——封面画【答案】
1.选择A项,理由:“但”表转折,比表条件的“单”更体现对施塔克艺术水平的认可,语气委婉,与全信的风格相符。
【解析】从“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单就我从《拿破仑》上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来看,“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和“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前后语意有转折关系,所以选择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更合适。而且,比表条件的“单”更体现对施塔克艺术水平的认可,语气委婉,与全信的风格相符。
2.D【解析】D.“能够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假如允许我对插图提建议,那么我会选择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商务代理人站在关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的那个房间的门敞开着”可以看出,封面画并不能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作为一个载体部分,能够显示出具体的内容。
3.C【解析】C.“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无依据。从“1974年西班牙版封面画则有意遵循卡夫卡的建议,使“父母”(没有“商务代理人”)站在一扇“门”前,不过这扇“门”不是关闭的,而是微微打开的;从父母影子的方向判断,房内有光亮射出,这又与卡夫卡希望房内一片黑暗的意愿背道而驰”可知,这个西班牙封面画也能很好地体现作品内涵,虽然它和作者建议的封面画并完全一样。所以,“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没有依据。
4.甲虫会使读者先入为主,不画甲虫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解析】从“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的权力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是更深的理解提出请求的。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如果这样的意图并不存在,因而我的请求变得可笑一一那倒巴不得。若能转告并强调我的请求,我将十分感谢”这些语句可以具体得出,卡夫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的原因,是为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想象空间。
5.施塔克的设计虽然没有甲虫,但也没有准确体现故事的寓意:画面上是一个青年,看不到有父母和妹妹,体现不出作品对“家人关系”这一命题的表现。在画面中青年处于光明之下,因为地面有他留下的清晰的影子。这不符合作者对主人公处境的定位。在青年的背后,两扇门既没有全部“敞开”,也没有全然“关闭”,而是开了一扇,关了一扇;没有凸显出“门”的开关对主人公的象征寓意。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结合全文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做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结合文章例句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要准确描述画面构成要素,理解画面寓意与卡夫卡建议的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