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件24张PPT。  ——《走向共和》主题曲一年年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
一页页 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一座座 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
一顶顶 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
(一滴滴 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
一曲曲 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
一代代 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
一辈辈 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江河)
风吹过 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 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那段历史?
(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出示课题。武昌起义
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还记得“川汉铁路股票”是怎么产生的吗?
为什么各地民众要掀起保路运动?
产生了什么影响?一、武昌起义的背景湖北有哪些革命团体?
他们在同盟会促进下要干什么? 请同学们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创建)的过程,最好列成年代尺或列成表格。二、武昌起义的过程1.1911年10月10日,打响起义第一枪,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2.占领武昌,光复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3.一个月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活动:到1911年有多少个省宣布独立?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武昌起义会得到全国的响应? 三、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活动:结合地图,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同桌一起,归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
革命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有利时机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中华民国的创建中华民国是如何创建?
(1)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
(2)1911年12月底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汹涌而来,清政府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吗?它是如何应对的?
南北议和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国水兵在汉口租界构筑工事 ……我认为, 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
      ──德驻华公使哈豪森这些材料说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袁世凯(1859—1916) 河南项城人。
1899年9月,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宠信,1899年升山东巡抚,残酷镇压山东义和团。
1901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3年任练兵会办大臣,扩张权势,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1909年由于同满洲亲贵之间权力之争日趋激化, 遭到排挤,被摄政王罢免。
武昌起义爆发后,被帝国主义选中为取代清政府的新的代理人。
1911年11月,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清政府实权。
…………根据材料,分析袁世凯将会采取何种行动? 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的退让 立宪派等的拥护 对 清:逼宫退位对革命派:迫孙中
山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可能不好……”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旁立者)下诏退位,君主专制制度结束。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思考:
如何看待袁世凯的这些行为?
为什么辛亥革命最终会出现这种结果? 给我们什么启示?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说说你的看法,并说出你的理由?
(1)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2)推动了民族的思想解放。抚摸着伤痕昂起头,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孙中山:“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思考:孙中山这句话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孙中山回国讲话返回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言孙中山: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思考: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何
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返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等级观念,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法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主权在民启蒙运动,资产阶级(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 (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4)这些原则和思想源泉来自哪里,体现了哪个阶级的要求  返回第一单元第二课《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2 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读: 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
二、【教材简析】:
教材讲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经过、影响和结果。教材图文资料密切配合,较好地再现了这段历史。课文中,历史图片能够让学生感知革命的进程;地图则反映了革命的扩展与影响;大总统誓词与清帝即位诏书,让学生看到孙中山追求民主共和的决心与清皇室面对帝制终结的无奈。上述种种,无不生动刻画了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交错复杂但又目标明确的发展过程。就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辛亥革命无疑具有重要影响,即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正确使用历史地图,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史实,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练习、讲评,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学科思想和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南北议和、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
策略方法:史料化、问题化、结构化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引导学生重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2.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出示课题
1.生欣赏歌曲,齐诵中间精彩片段
2.生思考回答:
感受中国近代屈辱的岁月。面对民族危机,有多少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
1.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渴望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2.问题设计有助于合理导入新课,提问能感怀历史沧桑感和脉络
讲解背景
初识成因
1.出示图1-22,还记得“川汉铁路股票”是怎么产生的吗?为什么各地民众要掀起保路运动?
2.四川保路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镇压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军队入川,使得湖北防御空虚,革命形势十分有利)
3.湖北有哪些革命团体?(出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图
他们在同盟会促进下要干什么?
叙述: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有识之士为了“收回权利”“振兴实业”,保护民族经济。清政府以铁路国有的名义把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
2.引起全国局势动荡,湖北的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
3.文学社、共进会
在武昌发动起义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中学过的“面对列强的掠夺,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保护民族经济。”知识,并对比时下清政府出卖铁路权,让学生感受到民众保路的合理性,从中感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理解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积极影响
理解革命团体对革命的的推动作用
自主梳理再识成因
?
?
?
?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述辛亥革命的过程。(最好列成年代尺或列成表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学习图册(武昌起义形势图)
2.请学生概述武昌起义的过程
PPT展示武昌起义的过程,与学生校对自主性学习结果
3.活动:运用图1-30,探究完成P15资料中相关要求。设问:为什么武昌起义会得到全国的响应?
归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4.叙述: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武昌起义为被称为辛亥革命。
设问: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1.学生欣赏视频,并以教材内容为素材自主学习。遵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要求在教材中寻找辛亥革命的过程
2.回答武昌起义的过程,(1)打响第一枪(2)成立军政府(3)结果:各省纷纷响应!
3.(1)到1911年底,一共有14个省宣布独立,他们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2)有利: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革命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
1.运用视频能对武昌起义有一个更生动直观的了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
?
?
3.学生合作探究(同桌)共同完成,以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
叙述讲解
比较约法
叙述:武昌起义胜利后,辛亥革命进入第二个阶段——创立民国
1.设问:“中华民国”是如何创建的?
PPT展示“中华民国”创建的过程,(1)孙中山回国(2)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解释临时大总统含义)(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4)颁布《临时约法》。与学生校对自主性学习结果
2.超链接:孙中山回国。出示材料:孙中山答记者问:“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请一生朗读。设问:孙中山这句话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
3.超链接:临时大总统誓言。出示简体字版誓言。请一生朗读。设问: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
4.超链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出示材料:《临时大总统誓词》简体字版。设问: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
5.超链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示《临时约法》内容(略),设问:(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4)这些原则和思想源泉来自哪里,体现了哪个阶级的要求
6.南北议和。设问:辛亥革命汹涌而来,清政府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吗?它是如何应对的?(补充)
出示图片:辛亥革命后列强的军事行动
出示材料: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话
设问:这些材料说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7.出示材料: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设问:根据材料,分析袁世凯将会采取何种行动?革命派将会如何回应
出示材料:孙中山的话“使他不可能不好……”
8.出示材料: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覆灭。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设问:如何看待袁世凯的这些行为?为什么辛亥革命最终会出现这种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华民国”的创建
?
1.学生在前面已经自学,回答问题
?
?
?
?
?
2.生阅读教材,分析孙中山的话
?
?
?
?
3.生阅读材料,分析临时大总统誓言。思考回答问题(从三民主义的角度)
?
4.生阅读材料,分析孙中山的建国思想
?
5.生阅读材料,分析临时约法内容。思考回答问题:(1)人民主权;
(2)天赋人权;(3)三权分立;(4)启蒙运动,资产阶级
 
?
6.学生阅读教材P16,思考回答:启用袁世凯,寻求列强的支持。
反对中国革命
?
?
?
?
?
7.学生分析材料,思考回答
获取列强支持
逼清帝退位
逼孙中山让位
(反对)
?
8.学生分析材料,思考回答
(夺取革命果实,客观上推翻了清王朝)
?
?
1.检查自主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
?
?
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
?
?
?
3.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
?
?
4.分析临时大总统誓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5.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
?
?
?
?
6.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知道列强是不希望中国通过革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
?
?
?
7.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
?
?
?
8.培养学生从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两方面认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各抒己见探索影响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说看法,讲理由?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段)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进行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
(各自说出理由)
?
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百多年。回首往昔,有许多借鉴的地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提升小结。前后呼应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