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0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2-0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件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 《三字经》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禹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桀)
(汤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1046年纣)
西周
东周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
春秋
战国
(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P10、P11和P13第二三段,写出夏、商、周“三代”兴亡的时间和开国、亡国君主的名字。
秦朝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
1、夏朝的建立和文明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文明:
(1)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你是如何理的?
炎帝
黄帝




禅让制
世袭制
禅让制
世袭制
(民主选举
父死子继)
天下为公
家天下
(2)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二里头遗
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2、商朝的建立和文明
夏朝国王桀残暴无度,激起了平民和奴隶反抗。商汤联合周边各部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灭夏商。
■商朝文明:
(1)青铜铸造业发达
表现:
青铜器种类繁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四羊方尊(精品)
司母戊大方鼎(最大)
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与鼎有关的成语: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鼎立相助、大名鼎鼎
统治者为什么热衷于制鼎?
(2)甲骨文
已经具备了文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
★特点:
★意义:
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为了解、研究商朝提供了重要资料。
②甲骨文奠定了后来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原因(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
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王室贵族遇到大小事情,都要用占卜确定凶吉,然后将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卜辞”。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
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
(3)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夏商周)
目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对外征战
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随着军队和武器的出现,写形的象形文字也随之出现了,文字印证了当时社会军事战争的频繁与武器的先进。
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早期国家刑法的严酷性和非人性化色彩
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
3、周朝的建立和文明
商国王纣奢侈残暴,失去民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讨伐纣王,与商军展开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武王伐纣】
■周朝文明:
(1)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2)实行分封制
 观察三图,说说三朝在疆域上有什么不同?
由此可以推断,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
■受封的对象:
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等
■诸侯的义务:
服从国王命令,缴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
诸侯的权利:
天子
(国家最高统治者)
西周的分封制
土地和人民
朝贡和征战
诸侯
亲属功臣
前贵族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分封制的作用: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周《诗经 小雅 北山》
实行分封制度后,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时间一久,会不会有消极影响?若是有,会是什么影响?为什么?
由于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大宗与小宗之间,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特别是那些在比较边远的地区的诸侯国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周王室的关系更加越来越疏远。长此以往,本来就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散性,独立性的诸侯国离心倾向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君。一些势力较强的诸侯国更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互相侵占土地,掠夺财富,甚至是吞并小国,战乱由此而开始,500多年争霸战争由此而产生,从此人民将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与继承。
(3)实行宗法制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最大的特点:
天子
诸 侯
卿大夫

平 民
奴 隶
层层分封的结果形成了西周怎样的社会秩序?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是由其与统治阶层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的。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
(4)实行礼乐制度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表现:
①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天子用鼎
诸侯用鼎
士大夫用鼎
据史料载: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
贵族的“死”(避讳)
天子—驾崩 诸侯—薨hōng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去世
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王公贵族各等级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公四面悬挂,诸侯三面悬挂,卿大夫两面悬挂,士单面悬挂。”
曾侯乙编钟
乐——是周宗法等级制度下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礼器,其组合与规格各不相同。
  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材料三:王公贵族各等层次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姓若是挂起四面(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以下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哪一制度?
史料分析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共同组成了西周的礼乐文明。
朝代 建国
时间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文化成就 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
夏朝 约公元
前2070年 禹 桀 世袭制、
大型宫殿 国家初创
商朝 约公元
前1600年 汤 纣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罚 文字成熟、
青铜铸造业
繁荣
西周 公元
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
礼乐制度 成熟的礼乐文化
春秋战国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合纵连横
卧薪尝胆
退避三舍
负荆请罪
猜猜与这些成语典故有关的历史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春 秋
战 国
前770年~前476年
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
东周
春秋因孔子编写的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由于各诸侯国以兼并或自保为目标,连年交战而得名。
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与战国时期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的特点:
(1)经济上:
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
诞生了新的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牛耕示意图
春秋时期铁犁头
影响: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使社会结构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2)政治上:
周天子王室微弱,诸侯实力强大,互相争霸
材料:“管仲相桓面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从齐国的地理位置、齐桓公的为人、谋略等方面分析他最先称霸的原因。
①齐国处于中原东面,沿海地区,物产丰富。
资料1:齐桓公即位前与其兄公子纠争夺君位。纠的部下营仲曾领兵拦截他,一箭射中其衣带钩。齐桓公即位后誓报一箭之仇,但他的臣下极力推荐管仲,说齐国要称霸,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并尊称其为“仲父”。
资料2:司马迁曾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心胸宽阔,任用贤能
③对内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事和内政,发展经济,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④谋略:对外“尊王攘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葵丘会盟,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材料:“管仲相桓面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①位置:齐国处于中原东面,沿海地区,物产丰富。
②个人:心胸宽阔,任用贤能
③实力: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④谋略: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葵丘会盟,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1、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 3、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争霸战争的影响: (一分为二的观点)
积极影响:
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各诸侯国贵族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战国七雄”与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春秋五霸: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
★战国七雄:吞灭他国、统一天下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征战活动在目的上有何不同?
春秋晚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人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的地主。到了战国时期,他们为确立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一些诸侯国(目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
秦孝公

国家强盛
乐毅改革
燕昭王

成为较强大的国家
邹忌改革
齐威王

取得一定成效
申不害改革
韩昭侯

军力强大
学习胡服骑射
武灵王

国力一度强盛
吴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楚悼王

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李悝变法,发展经济,改革军事
魏文侯

成 效
措 施
国 王
国 家
影响最大
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理论和实践,但魏王并不重用他,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发奋图强,于是他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号商君,所以又称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
秦孝公
  秦孝公赢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
  为了取信于民,在颁布新法前,商鞅在都城市场南门立了一根3丈长的木杆,并宣布:谁能够把木杆搬到北门,就赏十锭金子。百姓开始觉得奇怪,没有人尝试。商鞅又把赏钱提到五十锭金子。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如数发赏。从此,人们开始相信商鞅说话算数。新法颁布后,大家也相信它定能实行。
  想一想,这个故事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
立杆取信
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时间:前356年
地点:秦国
主要内容: 1、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3、按军功授爵赏田,废除贵族特权。 4、建立郡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历史作用:使秦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与各国的变法运动共同推进了我国的封建化进程,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商鞅变法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国富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3.建立县制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兵强
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吏进行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解读
奖励耕战
2.
历史作用
商 鞅 变 法
主要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军功
奖励农耕
建立县制
废除了旧制度
发展了经济
增强了国力
经济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政治上:
影响: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编制户口
建立县制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奖励农耕
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分封制 村落散居
爵位世袭
土地国有,不得买卖
变法后
变法前
经济
军事
政治
①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②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
③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④发展了农业,增加了国家收入
1.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3.奖励耕战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4.建立县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力。
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材料一:春秋时,管仲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并使齐桓公最先称霸;战国时,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并逐步吞并六国,完成统一。
材料二:清朝末年,中国贫穷落后,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蹂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改革进取。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观念滞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的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必须进行改革,故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应时而变,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一鸣惊人(楚庄王)
奇货可居(吕不韦)
千虑一得(宴婴)
有教无类(孔子)
卧薪尝胆(勾践)
三令五审(孙武)
负荆请罪(廉颇)
老马识途(管仲)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晋文公)
纸上谈兵(赵括)
图穷匕现(荆轲)
三迁之教(孟子)
◆有关春秋战国时的成语: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
概念呈现
“百家”指流派众多,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百家争鸣
①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动荡,一些贵族降为平民,文化教育也随之传播到民间,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原因
②在这个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并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生活时代、主要主张或著作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爱”、“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庄子
战国时期
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
墨子
战国末期
“兼爱”“非攻”
韩非子
战国前期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孙子
春秋晚期
孙膑
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孙膑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a、爱人:关心和爱护他人;
b、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
(2)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礼治思想)
(1)提出了“仁”的学说。
①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②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③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温故知新、不耻下问。④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克已复礼。
课文反映了孔子的哪些重要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作用。
2、教育上:
1、政治上: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孟子主张:
1、
2、
3、
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实行 “仁政”
主要观点:
1、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
2、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老子 ,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辩证的思想
《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 子
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主张重视人的天性,顺其自然。
庄子说,放开四足自由奔跑是牛马的天性,给牛穿上鼻环,给马套上笼头,这是违背自然的行为。
墨子
墨子的思想主张          .
“兼爱”、“非攻”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主张:
①主张“法治”
②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
法家思想最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想一想,为什么法家在秦国
会受到重视?
①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
②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
对秦朝的作用:
使秦朝建立起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孙子的思想主张.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名言
著有《孙子兵法》
著有《孙膑兵法》。
主张“事备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意义:
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E韩非子
F孙子
G孙膑
①墨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儒家
⑤兵家
a主张“无为”
b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c”仁政”、“民贵”、
“君轻”
d“兼爱”、“非攻”
e“法治”、中央集权
f事备而后动
g以德教化人民
h有教无类
1、以德治国
2、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3、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4、依法治国
5、教育公平
6、以人为本
古为今用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
老子
孙子
以德治国 尊敬师长, 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 平等博爱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廉正、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了解市场行情,
确定投资方向
思想渊源
礼治文明、有教无类
“非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法治
无为而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今的思想观点
以下当今的思想观点与古代百家争鸣哪一家学说相同?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儒家,礼)
团结友善
(墨家,兼爱)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墨家,非攻)
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儒家,有教无类)
廉政、廉洁、自律
(儒家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依法治国
(法家韩非子,法治)
以不变应万变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
(兵家孙膑,事备而后动)
老师上课以前,经过了认真的备课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