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以2020年5月为节点,总结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阅读时要注意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多角度、分层次的综合报道的。 这篇通讯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沿着内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阅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这样的写法。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本文社论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多角度分层次、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真挚感人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社论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真挚感人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观看抗疫英雄先进事迹的视频)这是在2020年抗疫大战中身患绝症仍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院长,“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你还知道哪些抗疫英雄和抗疫事迹,请说一说。
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于深入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体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主要作品有《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凡水有源,方能奔涌》等。
2.背景回放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神州大地上蔓延。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部署,果断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打响了一场英勇抗疫的战争。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广大的党员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团结一心,逆势而行,与“疫魔”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
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表现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而创作。
3.社论——报纸的心脏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
特殊性:
①不同于学术论文,是带有指导性的声音,不允许进行无休止的讨论和辩论;
②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文章,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的原则;
③不同于一般的文件和指令,它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具有高度的指导性。
功能:社论既具有新闻评论的一般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等),更具有代表着媒体乃至政党、政治团体等直接发言的喉舌与舆论功能。
4. 解释词语
①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②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③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⑤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⑥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⑦沉疴积弊: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⑧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任务一:梳理文章结构,拟写小标题
1.阅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拟一则小标题。
总述: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疫,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悲壮雄伟的篇章。总述抗疫取得的成果,领起下文。
章节 主要内容 拟写小标题
第一节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第二节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制度优越,团结一心
第三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第四节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第五节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第六节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七节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第八节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2.思考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层次报道2020年中国抗疫这一事件的?
三个层次:
(1)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方面揭示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原因(①②③节);
(2)从理念、科学方面探索抗疫胜利的做法(④⑤节);
(3)从总结反思角度来报道抗疫的经验和教训(⑥⑦节)。
3.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行文结构?
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见的横式结构或者纵式结构展开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采用纵横结合式结构(也叫复式结构)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4.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②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任务二:品味语言美,深入体会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社论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的诵读这些语句,并谈谈打动你的原因。(提示:注意分析手法及情感)
(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p4
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固然寒冷,但寒冬过后就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
这句话化用了雪莱的诗,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2)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p14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
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统筹规划,运筹帷幄,使中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社会的和谐安定。这其中包含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以及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3)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p30
①运用比喻,形象地表明虽然疫情严重,但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万众一心,沉着应对;
②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成功的原因在于党领导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写出对党的高度信任和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真情。
(4)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 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p35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灾难像一面镜子,是考验一个民族最有效的试金石。它可以照出世间的人情冷暖,可以照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伟大精神,可以照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铮铮铁骨,可以照出华夏儿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凝聚力和团结主义精神。
(5)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p36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语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又引用了林则徐、顾炎武、《诗经·秦风》、苏轼的诗词名句,体现了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民英勇无畏,坚守责任的精神品质,歌颂了华夏儿女自古以来风雨压不跨,苦难中开花的大无畏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p45-49
从这些语段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彰显了“救民于水火”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大爱。
(7)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p58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回顾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发展过程,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科学防治”的理念,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这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任务三:概括语言技巧,分析艺术手法
1.本文虽然是一篇社论,报道的是2020年中国抗疫的悲壮故事,但文章叙事简洁而不干瘪,抒情饱满而不做作;语言充满艺术的张力,在以情感打动人心的基础上,还具有诗化的特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技巧。
(1)巧用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美。
议论的目的是阐述一种观点,讲清一种道理,而一些观点道理,本身非常抽象和深奥。但通过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枯燥的说理生动化。
(2)巧用引用,增强语言的哲思美。
诗文名句引之入文,既可丰富内涵,透露大气;亦可翻出新意,彰显底蕴。
(3)巧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美。
巧用排比句说理,能呈现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把读者裹挟到奔腾的激流之中,让你感受它那鞭辟入里、雄辩有力的阳刚之气。
(4)准确遣词,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即运用精准的形容词、动词、叠词、拟声词等对人或事物的性质进行带有抒情意味的描绘,绘形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比喻、排比是我们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中也使用了大量比喻句、排比句。请你运用这两种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情感或哲思。字数不少于100。
(示例一)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示例二)奋斗,有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奋斗,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奋斗,有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奋斗,有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是啊,青年奋斗的岁月、奋斗的青春,如此质且绮,真且醇。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掌心怎样摩挲成茧,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奋斗吧,青年!向着远方进发。
3.结合本课所学,概括本文的艺术手法。
①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
②运用纵横结合式结构的方式,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
③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章总结
本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
既表现出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又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既有对新时代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又有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沧桑,历经磨难。可是,我们从来不向困难低头,反而在磨难中不断成长,从磨难中不断奋起。2020年那场全民参与的中国抗疫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团结一心,勇敢对抗病魔,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内将疫情控制住,全国人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
(观看抗疫混剪的视频,深入体会抗疫期间人民的团结一心、奋勇争先)
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语言齐读文章最后部分的内容:
一个有声的中国,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重焕生机的中国,令人感慨,也引发深思——
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20年前的庚子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在紫禁城苍凉的地面上。
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忆,仿佛一部时间简史,
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我们从哪里来?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
我们向何处去?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
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