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 设计 《从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 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的变化》 八下历史12-19课复习课 一、学教依据 1.核心素养 本课涉及的核心素养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生复习第12至19课,将新中国以来的社会生活、科技、外交、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纳入,巩固新生政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之中,引导学生从综合国力家探究新中国的科技力、外交力、国防力等之间关系,理解社会生产力(科技力)进步是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2.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经过新课的学习对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光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存在碎片化问题,需要通过复习课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上,对坚定中共领导的道路自信和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素养有待提高。 二、学教目标 1.回顾八下新中国史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等重要史实,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如科技与国防、外交、社会生活的关系,初步知道生产力(科技力)发展的重要性。(唯物史观) 3.增进爱祖国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家国情怀) 三、学教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建设、国防建设、外交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难点:从综合国力角度分析我国科技、国防、外交取得的重要成就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祖国建设认同感。 学教流程 学教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问题一:什么是综合国力 【阅读】 复习目标,知道复习重难点。 知道综合国力的体现。 【提问】问题一:什么是综合国力 【陈述】从概念中获取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对综合国力的初步理解。通过复习目标和综合国力概念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的大概念,能够从大概念的角度聚焦我国科技力、国防力、外交力,形成知识框架。问题二:探究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国防力量的壮大 【回答】综合国力的增强,并不总是匀速前进的,而往往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或事实,在探索中、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回答】根据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框架。 【回答】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防成就,并进行排序。梳理新中国史的年代尺,学生补充完整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总体呈现什么趋势?(根据发展阶段回顾判断) 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图片梳理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情况。通过回顾年代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阶段,感受综合国力发展趋势与发展阶段的内在关系基本一致。 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图片,梳理国防建设取得成就,培育时空观念。问题二:探究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外交力推动国际地位的提升 【回答】阅读图片、年代尺,回顾所学知识,根据教师引导回顾我国在外交方面的政策、原则、方针及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提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提问】将以下历史事件写在年代尺的对应位置 【提问】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述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分成三类? 【提问】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外交奉行的一个政策、一个原则、一个方针? 运用图片、年代尺,引导学生判断、归类、总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二:探究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科技力彰显中国力量【回答】两弹一星、农业、医学、航天工程等 【回答】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科技发展,改变着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 【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举例说说科技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运用年代尺,引导学生归纳,并感受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三、以题固所学 例1: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二:图(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思考】:60年代科技力的增强与70年代外交成就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例2:材料一: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 ——邓小平 材料二:图:图: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思考】:1.香港、澳门分别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怀抱的?它们的回归得益于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指出港澳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结用年代尺梳理史事 2.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3.思考科技力、国防力、外交力等关系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请大家分享你们的学习感受?梳理学法,及时反馈。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