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02|家国情怀预测、审题立意及范文导写【前言】近年,高考写作题目主题的具体指向很明确。以全国卷为例,从2016年到2022年,主题大致有:自身成长、家国情怀、时代精神、生活哲理等。新高考卷和地方卷的写作题目的主题也大体相同。这些都是一名高中毕业生,一名高校新生必须具备的思想储备和人品高度。因此,它贯穿于一个学生整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高中很重要,高三很重要,语文很重要,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因为,学生在生活里成长;而语文,是生活的学科。而上述所有主题都离不开生活。宏观来看,上述具体的主题指向,都有一个共同的流向。或者说,高考从来就是一道相同的写作题目,不只所有写作题目,亘古千秋一话题,甚或古往今来所有的文学巨制、散文小品,无非都在演绎、阐发着同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生活"。具体一些,生活的运动﹣﹣生活中"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与更迭",传统"形成于历史,"时尚"指向着未来。运动永恒,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在时间长河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新与旧的碰撞、交融与更迭,主观的或客观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宏与微、东与西、上与下、雅与俗……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和生命,而任何矛盾的对立统一,都依从在传统与时尚碰撞、交融、更迭的轴线上。用于高考的所有写作题目,或者是针对一种"传统"或"时尚"而提出,而建立其意义;或者直接涵括着"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更迭"。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写作题目无非都是"传统与时尚碰撞、交融、更迭"的子题目,都带有"传统与时尚碰撞、交融、更迭"的基因。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就是"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交融、更迭。懂得了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懂得了生活和生命。而懂得了生活和生命的学生,还有什么写作题目不能驾驭呢?所有的写作题目,都无非是生活和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从命题、阅卷到语文教学都应鼓励学生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正及反,突破思维定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某一特定主题指向上,感悟、表达这一核心。由此2024高考备考,我们要关注重大主题,进行必要的主题作文写作训练。【家国情怀主题内涵】"家国情怀"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而是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与"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血液,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精神血液,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对民族和国家前前途命运的关照,家国情怀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途命运的观照。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家国情怀”其次表现为一种责任担当。今天的青年是未来祖国崛起的力量担当,在学习和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要想到身上还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担,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国情怀”还表现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国效力并不是一个宏大得让当代青年难以实现的目标,并不是只有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才能谈“为国效力”,学生在学校里认真学习知识,努力提升能力,为将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时刻准备着,这也是我们“为国效力”的具体实践。 “家国情怀”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而是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扩展延伸】 1.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内因. 家国情怀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传承。战国时秦赵交恶,面对匈奴却可默契抗敌;秦始皇逐匈奴七百里,筑长城以御外敌;两汉四百余年,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五胡乱华,冉闵杀胡;唐征突厥,成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威名;宋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明有太祖“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及至近代国共合作,抗日图存。中华民族的历史,本就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本就是一部血与泪的历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屹立不倒绝不是因为侥幸,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家国情怀、特有的优良传统、特有的传承,决定了未来中华民族依然可以傲然挺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2.家国情怀凝聚爱国热情,激励奉献精神 正是因为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报国壮志,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任何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会与家国紧密相连。在今天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更需要我们凝聚爱国热情,为民族复兴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3.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家国担当情怀 中华儿女从来就有胸怀天下的壮志,从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哲圣贤们心忧天下的情怀催生了无数捍卫家国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无数舍身报国的壮丽诗篇,点点滴滴汇入我们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就是一部卫国爱国的历史,里面积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进一步提升家国情怀、强化报效国家的担当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4.青年人应当有家国担当情怀 作家路遥曾写道:“祖国是什么 是婴儿在摇篮里咿咿呀呀的呼唤,是母亲在平底锅上烙出的煎饼,是父亲在远行时的殷殷叮咛……”心里的家,让人感到温暖;肩上的国,让人勇敢坚强。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做一个自立自强、心怀天下的人,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自觉将个人的梦想与伟大的祖国复兴相连,自觉将青春奋斗与祖国的发展崛起相连,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5.理性爱国,修身养性,做文明理智的爱国者 爱国虽然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性。越是平凡的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爱国情操和理性素养。爱国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付出实际行动。在社交平台上,总有人以为自己最爱国,看不惯别人就横加指责,或者发布攻击性言论,这种行为影响了人民团结、社会和谐;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爱国为由盲目行事,实际上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爱国是神圣和庄重的,任何失去理性的、违反道德法律的言行,都是在亵渎这种神圣,也是在玷污“爱国”这庄重的字眼。【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立意阐释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对事物关系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程度。在写作这类作文时,要从“任务”的角度去理解材料。下面用高考审题立意的“四步法”进行审题: 第一步,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圈出关键词句。本则材料中明确给出了主题词:选择、创造、未来。在材料中可以找到解释照应这三个关键词的话: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毋庸置疑,命题者是要考生思考自己在这个大时代里能做出怎样的选择,能为社会与国家创造怎样的价值,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 第二步,梳理两段材料的关系,明确写作的边界。材料第1段给考生设置了一个大的写作背景,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推出的微纪录片,介绍了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并且对三个主题词逻辑链条做出了阐释,“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三者中,选择在前,选择是创新的前提;有了选择和创造,才有未来。写作时,要写出三者之间的思辨关系,不能单独写一个或两个,而应该写清个人发展中选择、创造、未来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有侧重,可以以选择为核心,带出创造和未来的关系;也可以综合角度,写三者之间的环环相扣的逻辑性。第三步,结合情境和任务要求,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既然是复兴中学团委组织的征文活动,那考生的身份就是复兴中学的一名学生;征文要求则是,处在最美的青春年华之际,谈你对选择、创造及未来的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命题者希望作为新青年的我们,享受了时代的红利,理应要思考自己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然后做出个人的选择。在选择之后,要懂得创造对个人、社会、国家的价值,如此才有更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寻找当下自己选择和创造的途径。 第四步,用一句话清晰精准地概括观点,进行立意表达。关键词并不是中心观点,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还需从情境任务角度,重新筛选关键词句之间的内涵关系,然后对应命题者的意图做出适合自己观点的概述。如: (1)以“选择”为核心主题词。选择是创造和未来的基础,正因懂得主动做出选择,才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职业,才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速道,才有了开启未来的力量。可以表述为:择吾之所爱,共创发展之未来;择爱,择新,创未来;等等。 (2)以“选择”和“创造”两个主题词为核心。选择在前,创造在后;选择是开始,创造是手段,未来是目的;创造起于正确的选择,反过来又影响选择,而未来是选择和创造的目的。可以表述为:选择为向,创造以航;明己之选,突破创造,拥抱未来;等等。 (3)从三个主题词的综合关系出发,写出层进式环环相扣的思辨关系:选择是基础,创造是方法,未来是目标,呈现递进式的逻辑发展关系;同时,创造和未来又影响着我们所做的选择。可以表述为:择其向,开生面,创未来;择理想之事业,创青春之中国;等等。【范文导写】选择热爱之业,创新开启未来 茶陵郁禅师曰:“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那“明珠”亦可谓心中之爱吧。正值中国共青团建团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微纪录片介绍了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热爱的行业,创新发展,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这启示我们:当选择热爱之业,创新开启未来。唯热爱,方成就事业辉煌之基。 哲人说:“生为冰山,就该淡淡地爱海流,爱风,并且在偶然接触时,全心全意地爱另一座冰山。”于是我们看到对统计物理兴趣浓厚、“惊才绝艳”的杨振宁孜孜以求;“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的袁隆平在田间地头兴致勃勃地努力钻研“新植株”;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津津有味地感受“新世界”。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一念四海平,一念百花开。 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绽放创新发展的花朵。 正如微纪录片中的摄影家所认为的:“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又恰如微纪录片中的科学家所强调的,实现北斗导航系统的广泛运用“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我们无法忘记扎根石窟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奉献了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青丝成了白发,吴侬软语成了粗粝北音,肌容风姿成了沟纹褐衣,此心不移系敦煌,时代在进步,敦煌保护理念亦随之更新。意于永续利用,打造“数字敦煌”。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心之所向,所向芬芳。 热爱与创新助力事业繁荣,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心理学家加菲尔德的研究表明,有成就者所选择的是自己真正喜爱的工作,如此,才能像微纪录片中建筑家所主张的:“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所追求的未来,便是建造出“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于是世间有了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学者伉俪,他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他们成为传说;传说里有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有对一座古城的眷恋与痴迷。于是世间有了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最著名的作品——一个多世纪过去后仍在建造的、美丽而神秘的神圣家族教堂。世间还有了“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有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天宫课堂”,他们引领少年“追星”,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样放无可比拟的力量,孕育无限可能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我辈青年,当牢记使命,择己所爱之业,明晰创新发展方向,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美丽的青春乐章!点评1.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标题即观点。文章开头先将茶陵郁禅师的偈语与材料结合起来,引入分析,提出论点﹣-"当选择热爱之业,创新开启未来",然后使用三个分论点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再联系实际简要论述怎样做,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收束全篇,发出倡议。2.立意鲜明,论证深刻。文章紧扣主题“选择·创造·未来”,以“当选择热爱之业,创新开启未来”总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立意准确而鲜明。在论述过程中,能够结合材料,摆事实,讲道理,论据充分有力,思路清晰完整,逻辑性强,认识深刻,论证说理深刻透彻。【模拟作文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不再屈服于别人的“船坚炮利”;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经济的腾飞;1997年,香港回归,我国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2003年,神舟五号上天,它是我国第一首载人航天飞船,标志着我国成为苏、美两大国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登上榜首,中国超算上榜总数量也有史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名列第一。2023年,新中国成立74周年。班主任为弘扬爱国精神,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召开了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我国7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相关故事、人物等,联系实际或者自身,写一篇班会演讲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装,思想健康,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材料按年份展示了我国建国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意在激起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家国情怀。最后明确提出了写作任务,就是要以“7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及相关故事”来“弘扬爱国精神,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情镜是班上演讲,主题是““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所以写作任务明确,清晰,学生几乎不会脱题,得分关键是写得生动。【参考立意】1、立爱国之志,行“小处有为”2、弘扬家国精神,要知行合一3、小事见情怀,“小家”筑“大家”【优秀范文】小事见情怀,“小家”筑“大家”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立爱国之志,行“小处有为”》。同学们可能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但可能不知道的是前三个国家的前面为什么都加了个“古”字,因为他们早已断了文明的传承,唯有中国一直源远流长,绵延久远。中国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中华民族有“爱国”基因!所以,我们都是21世纪最优秀的青年!因为祖先给了我们的最优秀的基因——爱国。那么我们该如何爱国呢?今年恰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是我们每一位青年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怀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一个不爱国的人是不会成为英雄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英雄辈出,正是因为祖辈们怀有爱国之心,立下了爱国之志。所以当20世纪初,中国风雨飘摇时,青年们勇敢地站了出来,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中;当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时,青年们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代,美国大军压境鸭绿江时,青年们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同的是每一代青年的爱国方式,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爱国心”!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更应当怀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更要知道是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同学们,你我他的“青年报国梦”,组成的就是“中国梦”。我们要“小处有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爱国之志后,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要行动起来!说到这里,或许有同学会问,如今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还怎么用行动爱国呢?不需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奔赴沙场;也不需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舍身取义;我们只需“小处有为”!不需轰轰烈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要肃然起敬,行注目礼;观看比赛,勿乱丢零食包装、纸屑,广岛亚运会结束时,日本人能做到让六万人的会场上没有一张纸,让全世界为之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我们也可以做到,也可以让世界惊叹:“可怕的中华民族”;当再遇到地上的硬币时,请不要对它不理不睬,它上面有我们的国徽;我们要节约祖国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珍惜祖国的一木一花。这都是我们的爱国表现,都是我们可以“小处有为”的!同学们,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旺,立爱国之志,行“小处有为”,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爱国方式,就是我们谱写的“青春之歌”、“爱国之歌”!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模拟作文训练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情、一种寄托、一种希望,是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气度,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是内化在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审题分析】材料非常简短,通过分析家与国家的关系,号召同学们要爱国,要有家国情怀,因为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有国才有家;因为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气度,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是内化在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参考立意】1、怀有家国情怀,成就精彩人生2、修身以齐家,修学以平天下3、“家国情怀”是使命,更是担当【范文导写】“家国情怀”是使命,更是担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好”与“国好”紧密相连,“家国情怀”是使命,更是担当。家国情怀是起点也是终点,永不落幕。《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看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便有,不只是说之,更多是行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都彰显了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而无数的中国人也在为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的目标奋斗不息。家国情怀是一盏灯,经过岁月的洗礼,会留下永不磨灭的意义。涵养家国情怀要知行合一,发扬时代精神。“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知行合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丹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心;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心。知责尽责是家国情怀的内核,是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力量之基。党员干部心中有责,行中尽责,方能超越“小我”,完成“大我”。国之大业任重道远,仍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党员干部要懂得“有国才有家”“家国一体”的道理,把浓厚的家国情怀投入国家事业之中,坚守不渝的为民初心,坚定不懈的奋斗使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之不易,太多的人为了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牺牲自己,我们要感同身受,激发使命担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继续走下去。小事见情怀,“小家”筑“大家”。我们或许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身负历史发展使命;我们或许做不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能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铺路石”,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史记》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我们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能够与时代同进步、与国家同发展,即使再小的力量,也能推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滚滚向前,永不止步。家国情怀是使命,是担当,更是激人奋进的磅礴力量,党员干部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把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家兴国兴。点评:这是一篇富含家国情怀的精彩议论文。文章以丰富的材料和广博的引用阐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优秀儿女是如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奋斗的。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进程中,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成为每一个有志青年的核心思想。只有自觉秉持家国情怀,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奋斗中去,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毕生追求,才能成就人生价值,不负伟大时代。【模拟作文训练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塞说过,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体育如此,修养如此,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亦如此……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整个作文题由作文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将“真正的修养”比作“真正的体育”:随时都可以“完成”,但这种“完成”同时激励着我们迈向新的起点。读懂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抓住“却”这个转折词,把重心放在“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养”和“真正的体育”永远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不过这句话只是一句引语,目的是引出写作的话题。第二句话是第一句话的延续,交代了“如此”的范围和领域。“人生中的很多事情”这个短语暗示写作时不必拘泥于“修养”或“体育”,凡是与“从不停歇”相关的人和事都可入文。材料意在说明追求永无止境,努力的过程和行为本身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超越,然后继续向一个又一个难度更高的目标进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有追求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是写作要求。“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思考,行文时要紧扣“从不停歇”或者“永远都在半道上”来生发。“自选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立意时选取“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中的一件即可。考生可以谈无论成功与否,追求本身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也可以谈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 立意角度:①生命不息,追求不止。②终点亦是起点。③成功诚可贵,追求价更高。【范文导写】人生修远,长路漫漫①走过人生的漫漫长途之后,我们能够收获什么? ②也许,体育运动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同样适用于人生。跑过崎岖难行的小 道,跑过千岩万转的山路,我们在艰难险阻中砥节砺行、追求卓越、不断精进。 ③在跑道上,我们加快速度,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同行者,却不能就此骄傲懈怠。正 如海明威所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若以优于他 人为目标,在超越对手的那一刻,自己的比赛便就此告终了。但事实上,人生是一场看 不见终点的长跑,超越对手只是半途中的一次激励,真正的终点则在不断调整——也 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有以超越自我为目标,才能向着广阔的天空无限生长。这也 是为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学海无涯”的说法——面对浩渺无垠的知识海洋,任何 人都无权骄傲自满,唯有保持“空杯心态”,以苦为舟,上下求索,方能不断汲取知识,追求卓越。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人生既像长跑,也像登山运动,多数人都 在努力向高处攀登。正如《菜根谭》中所说:“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 如何超达?” ⑤向高处攀登,人们都能做到。然而,最关键的是登山的原则——无论遇到何种限制、何种磨难,都不可轻易放弃,因为登山永远在半道上。张晓风在《高处何所有》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年轻人生平第一次登山,第一个跋涉千里来到山前,见到鸟语花香、蜂飞蝶舞,便心生喜悦,认为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山巅。第二个则见到峡谷峭壁、 乱石虬枝、浩浩江水,同样认为这是山巅。其实,他们到达的只是山麓和山谷。而第三 个登山者,历经千难万险,风尘仆仆,衣衫褴褛,终于来到了一片荒芜苍凉之地,唯见青云渺渺、乾坤朗朗——这才是真正的山巅。登山的意义何在?也许别人收获的是清风 明月,真正的登山者收获的却是雨打风吹后的一身伤痕,以及寂然天地间的孤独与领 悟——但那是逆境中炼就的心性,是真正的智慧和通透。 ⑥人生一如长跑,保持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一如登山,克服艰险,最终蜕变超达。 ⑦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永远在路上。 点评:以问句开头,引人深思。“收获 什么”启发读者着眼“途中”,追问过程的意义和作用,使立意走向深刻。 以“更高、更快、更强”引出 “人生”。两个“跑过”引领下文的两个层次,表达形象生动,有画面感。 引用海明威的话,指出“以超 越自我为目标”的意义与必要性。这里仍以“跑步”为喻展开论述,赋予“终点”新的意义,由此得出 结论。后以“学海无涯”补充论证了“不断精进”的条件:保持谦虚,刻苦求索。引用古诗,由长跑转向登山,过渡自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了文章的 两个比喻论证、两个分论点,也巧 妙地回答了首段的提问:不断精 进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蜕变 超达。结尾点题。 本文审题精准,逻辑清晰,文气顺畅,立意鲜明,见解深刻。全篇紧扣材料核心词“半道上”,提出“人生须不断精进”的中心论点;随后以长跑和登山为喻展开论述,围绕“超越自我、无限成长”和“永不言弃、炼就心性”两个分论点,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论证;文末总结全文,言简意赅,首尾呼应。行文中,作者以追问人生意义开始,以卓越、超达作答,文风大气,追求高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