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选自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第四课第一框,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涉及的内容有“认识”、“实践”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但对于认识论的内容并不了解;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但未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情感方面,通过之前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未能产生的认同感。三、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1年版2022年修订印制)》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内容要求1.1编写。内容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明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实践的特点 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问题: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思考:上图中哪个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个是理性认识? 2. 认识的形式、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总结】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注意: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阅读下列材料: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师提示:实践 3. 实践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例如: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② 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特点 展示图片,思考: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教师提示: 环节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包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句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名言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展示材料: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 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思考: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包含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的句子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是骡是马,拉出去遛遛。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袁隆平最初的雄心壮志“既然学了农,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到成功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明确了袁隆平为什么要不辞辛劳的进行杂交水稻的实验,体现了——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小结)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八、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