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短文两篇》学案【学习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朗读节奏。品读景物描写语句,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感受作者热爱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自学】文体知识书 · 记“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初读知“音”学生自由朗读《答谢中中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要求读准字音。比读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对两则短文进行翻译。【互学、展学】小组合作,交流整合自学部分的成果,并展示。【悟学】总结归纳这两则小短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词类活用。第二课时【自学】回顾复习两则小短文的翻译。【互学、展学】读文赏景1.再读《答谢中中书》,赏山水美景。文中开头就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们边读边选出一处你最欣赏的语句,说说“美”在何处。(提示:可从景物特点、写景角度以及手法等方面分析。)2.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解衣欲睡”,却不曾想“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那一晚,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能让欲眠者欣然起行?勾画相关语句,并进行赏析。【悟学】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第三课时【自学】再读两篇短文,初步感知两篇短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互学、展学】《答谢中中书》一文中的结尾,陶弘景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结合助读材料,谈谈你对《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理解。助读材料: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他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悟学】阅读下面这则山水小品文,描绘你所喜爱的一个画面,并画出文中的抒情句。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注释:①被:遮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