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023·全国·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优秀作文】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武侠小说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折射出的是侠士对武学境界的热切向往。时至今日,“快”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乐于追求、致力升级的生活状态。然而,时代可以“快”发展,社会可以“快”进步,技术可以“快”更新,人生的节奏却不能太快,生活的步伐不能太快,生命的进程不能太快。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技术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给现代人无限便利。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以往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量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以压缩,以往紧张匮乏的光阴陡然间变得富余,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与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快时代”带来的轻松满足,任意挥洒着“快时代”赐予的简易便捷,将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了时间效益的最大化。遗憾的是,在技术发展使时间变得充裕、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的同时,现代人又往往陷入一味以“快”来衡量科技水准、娱乐效果、生活质量的怪圈。键盘代替了手写、5G覆盖了全球、GPS遮蔽了视线、短视频霸占了视听平台、阅读器替换了纸质书、Apple Vision Pro开启了新虚拟世界……我们开始无法忍受缓冲与等待,无法面对时间的滞留与拖延,我们在“快时代”的裹挟和冲击下,像风一样往前追赶,不断刷新更快的生活“加速度”:网速不能不快,“当日达”网购不能不快,“准时宝”服务不能不快,通讯产品的发布不能不快,游戏续作的产出不能不快……人们匆匆忙忙,步履仓促,盲目机械、漫无目的地不停飞奔,将压缩出来的时间投掷于下一轮对“快”的追逐——当现代人走得太久太忙,便早已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进步不可阻挡,留恋旧日的缓慢、盼望时光的逆流并不可取,但茫然求快、懵懂浮躁的生活态度同样不可倡行。我们不应只懂得享受“快时代”的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力解放,更应重视当下,积极体验,感受生活原有的节奏与过程,追寻生命本身的沉淀与况味,不被乱象迷眼,不被“速度”迷心,不被潮流迷本。技术发展开启全新局面,科技飞跃提供无限机遇,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妥善利用技术革新所缩减出的宝贵时间,奋足向前,砥砺耕耘,致力攀登学业与事业的高峰,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从而收获智慧圆满、幸福充实的丰盛人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一种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及迭代,人们在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零售业、交通运输、教育、农业、智能城市等领域如鱼得水。科技的进步减少甚至避免了人为错误,大大节省了人工与时间成本。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有利于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提前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更轻松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被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可以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材料中所说“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的含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技术的发展固然让人们拥有了更多能自由掌控的时间,也逐渐提高了人们对于时间速度的阈值,求速求快已经成为当代各行业领域的通用意识形态:触屏灵敏度、网站更新率、网速、时速、手速……都被要求越快越好。生活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美团可买“准时宝”,网购可选“次日达”,快递可用“当天到”……人们都在尽量争取时间、捕捉时间,又继续在空余出来的时间里,漫无目的地以“加速度”的节奏生活着。如此,不仅不能支配、控制时间,反被时间操纵、拿捏,最终变成了时间的“仆人”。此外,考生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正因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时间变得充裕、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一部分人又不可避免地会沉浸在科技产品带来的麻醉性快乐里从而模糊了时间概念,不再重视、珍惜时间,任由时间在短视频、游戏、影视等娱乐产品中悄悄流逝,茫然而机械地为消耗的时间投入心力,奉献生命,欲罢不能。材料并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因此,考生在写作时,既要思考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掌控时间”,又要思考技术发展给部分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时间所控制而无法挣脱,成为“仆人”,并对此进行辩证思考:作为现代人,我们既要肯定技术发展的不凡成果和积极意义,又要避免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隐患——使人忘记初心的快节奏、快生活,让人消弭斗志的泛娱乐、大流量;今天,我们更应坚持本心,不失真我,客观理性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君子使物”而“不为物使”。写作时,考生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善使时而不困于时”,然后分别论述在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意义和“困于时”的乱象、原因,由此论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善于使用、把控时间,而不能一味被“快生活”牵引、诱惑、操纵,从而随波逐流,失去了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立足现实,联系生活,尽量使用有时代气息、贴合社会发展节奏的论据。最后强调观点,收束全文。立意:1.把握主旋律,避免泛娱乐。2.君子用时,不为时用。3.欣赏“快时代”,拒绝“快生活”。4.校自己的“时钟”,做时间的主人。2.(2023·全国·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优秀作文】一枝独放不是春,和谐共赢春满园透过历史长镜头端详,哥伦布远航,帆影幢幢;古丝绸之路,驼铃声声;鉴真东渡,烟波浩渺……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魏紫姚黄姹紫嫣红,各有千秋,世界文明异彩纷呈,春色满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生存的题中之义。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全球抗疫为护佑人民安康共同努力;“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全人类对保护地球母亲已达成共识;深化航天合作造福各国人民,成为探索宇宙奥秘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携手并进,互惠互利,共担责任,共享荣耀是当今时代生存之道。亮自己的灯,别吹灭别人的灯;走自己的路,别阻挡别人的路,这是发展的必奠之基。有人“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走唯我独尊,自私狭隘之路。殊不知当吹灭他人之灯时,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更黑暗,当阻挡他人之路时,也让自己无路可走。修筑美墨边境围墙,拉开贸易战序幕,非法打击华为……在文化排异、种族歧视的滤镜下,文化专制与强权政治只会让唯我独尊的民族走向傲慢与偏见、无知与疯狂。中国始终坚持走“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和平发展之路,始终吹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角,汇聚团结合作的力量,让中国与世界在合作中走向共赢,在共赢中走向共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未来的时之所需。真正的“美”是将天下之美汇聚一处,恰如世界文明共生共荣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首先要有“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有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同,对民族价值和内涵的坚守。“美人之美”要有“和而不同”的广阔胸襟,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当下,我们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因文明的交流而多彩;气象万千的时代洪流,因文明的互鉴而滚滚朝前。多元文化共生并进,让姹紫嫣红的文明之花,绽放在时代的沃土,成和谐共赢的春色满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两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第一句强调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吹灭别人的灯,世界将更加黑暗,自己也会置身于更加黑暗的环境中;阻挡别人的路,一方面会消耗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也不能借助他人的力量实现共同进步。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没有人能闭门造车、独善其身,社会发展更需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等都讲的是这个道理。第二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基础上的。花卉姹紫嫣红,组成美丽的花园;社会多姿多彩,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图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理解个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和而不同才是发展之道。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共同指向团结协作,包容共存,互惠互利的普遍道理。第一句是从反面说明不应怎样,材料二则从正面提供了行动的思路。写作时,应当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思考与联想。行文构思上,可以从国家发展、国际局势的广阔视角展开思考,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我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胸怀和思路,阐述如何携手共进,既能让自己走得更远,也能让别人得到光明。还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对合作共赢,包容互惠的认识等。立意:1.和谐共生,纷彩共赢。2.在利他中利己,在合作中共赢。3.合作共赢谋发展,勠力同心创未来。4.一枝独秀不是春,和而不同春满园。3.(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优秀作文】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漫溯中华民族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设坛讲学,还是街谈巷议,好的故事均在其中穿针引线,讲述着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传递着鲜活的精神和意念。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踏着几千年的祥云,从故事中来。亦将在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传承中走到故事中去,或轻言细语,或慷慨激昂,让好故事成为那只撬动地球的杠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故事的民族,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随便撷取一朵浪花,便是上好的故事。这些俯拾皆是的故事,滋养得这片热土钟林毓秀,人杰地灵。亦让嗷嗷待哺的新生代,一落地便精神富足。钱锺书先生说:“中国诗是早熟的。”套用这句话,中华民族亦是早熟的。当很多民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中时,聪慧的古人已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讲述着他们战胜自然、改造天地的壮举和决心。当艰深的道理无法深入人心的时候,睿智的先哲竟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表达着他们诠释天地、追求真理的收获和心得。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通透的先民就用大禹治水、勾践灭吴、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引领着他们血脉相连、朴实善良的同辈和后嗣……中华民族从故事中走来,将美好的愿望、优良的品质、宝贵的经验寓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哺育得代代子民骨骼清奇,气节峭拔,于儒雅中充满力量,生生不息。今日,我们幸运地享受着前辈好故事带来的饕餮盛宴,汲取着先人美好故事蕴含的丰富营养,但我们并未豪横地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历览前贤,穷追不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着亘古未有的新神话。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我们的故事,传承中华精神。的确,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江梦南,以几近失聪的糟糕状态,书写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逆袭命运的励志故事。白衣天使们,用医者父母心的职业操守,创造了一个救死扶伤的群体迎击灾难的感人故事。可爱的祖国,凭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讲述了一个强大有力的国家多次撤侨成功的传奇故事……放眼望去,今日华夏,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从故事中走来,又翻身走入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用身体力行,用无疆大爱,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美好故事,传承着我们优良的中华精神。当然,我们的好故事不应只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传,而应推广开来,讲给天下人听,也听天下人讲故事,听马丁 路德 金讲,听德国总理勃兰特讲,听曼德拉讲……我们互相融合,彼此借鉴,各美其美,亦美美与共,让美好的故事于无声处发芽,于无声处发力,撬动这美丽的星球开启一个浪漫的星际旅行。而我辈青年,出生于盛产故事的国度,更应爱听故事,能讲故事,会写故事,让我们的美好故事薪火相传,美丽无边,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最亮丽的风景线。【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从两个角度指出好的故事的价值和意义:从浅层次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沟通,引人思索;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省略号,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拓展空间。最后一句话归纳概括,指出故事是有力量的。材料中的两句话构成总分关系,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归纳总结,可见材料的主旨句是“故事是有力量的”,考生可以围绕这一句话展开思索。首先考生必须明确的是,“故事”可以是古人的、他人的、已有的,也可以是今人的、自己的、创造出来的。这里的故事主要指的是“好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这个需要辩证看待。能够给人正面引领的、有积极暗示的、引人向上的、注入正能量的、带来无限希望的、激发创造力的、具有哲理性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好故事。反之,有负面影响的、有消极暗示的、引人向恶的、充满负能量的、颓废丧气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坏故事。若能把坏故事作为警醒世人或自己的反面教材,坏故事也能变成有力量的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因为有的故事寄予着美好的愿望,能给人带来希望,激发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的故事是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能寓教于乐,利于表达和沟通,促进人们积极向上,完善自我,甚至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的故事具有警示作用,告诫人们引以为戒,不重蹈他人覆辙。有的故事富有哲理性,内涵丰富,能引人深思,促人自省。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能触动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引人向善。力量就体现在好故事的吸引力、影响力、改造力和爆发力上。那么,我们如何讲好故事,让好故事的力量发挥出来呢?首先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故事中正面向上的内容完善自我,激励他人,引领社会。用其中负面糟粕的部分,提醒自我,告诫他人,警示社会。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好故事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倡导人们扬其长避其短,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再次,“讲”的内涵可以是用语言讲述,可以是用行动去创造。新时代的青年,要懂得书写自己的故事,书写这个时代的故事,用这些好故事去改变他人,影响社会,美化祖国,提高国民素养。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选材要紧紧围绕“故事”展开,或是书写自己的故事,或是讲述他人的好故事,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凸显好故事带来的改变,体现其影响力。结尾可以通过人物之口,卒章显志,点出好故事的力量。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为什么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我们应该如何讲好故事。也可以运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选取其中一个点来论述。立意:1.好故事润物细无声。2.好故事,于说中显魅力,于听中得力量。3.做听故事的人,更做有故事的人。4.会听故事,亦善写故事。4.(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很多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提到希望能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他们的这一需求值得老师和家长重视。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他们才会更健康地成长。“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是青少年休息的需要。为什么青少年希望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因为他们在现实中被打扰了太多。父母老师以关心和爱的名义,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得满满当当,时刻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像一个高速旋转永不停歇的陀螺。他们从精神到身体,都太累了。“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冬天的树看似停止了生长,但根系通达延展,汲取着来自黑暗深处的无限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树经历了冬的静默休整,才有了春的盎然生机,夏的绿荫如盖,秋的硕果累累。人生亦有四季,这是成长的规律。青少年亟需一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用来休整身体,按摩心灵,愈合伤口。虽然这期间没有补课,没有刷题,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们是在积蓄力量,会让下一刻元气满满,更有活力。“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更是青少年成材的需要。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曾发现一位学生深夜还在做实验,当他得知对方从上午到下午再到晚上一直都在忙于实验,不但没有表扬,而且还严厉地批评道:“你整天忙于做实验,那么什么时间思考呢?”是啊,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没有了思考,只能成为学习的机器,成为工作的机器,而不会有创造力。2005年,我国的科学泰斗钱学森曾经发出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从青少年开始,就被打扰太多。他们始终是在执行老师和家长的安排,没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试卷上的分数越考越高,但是却牺牲了自由,被扼杀了创造性,成为了“工具人”。无论古今中外,一些做出过巨大成就的名人伟人,都有独处的习惯。他们或“躲进小楼成一统”,或关掉手机断掉网络与外界暂时不去联系,这样不被打扰地独处,不但可以让他们暂时远离喧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很多名著的写作,很多伟大思想的孕育,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在国画中,留白是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感。只有不成熟的画者,才会把整张画纸都画得满满当当。生命也是需要留白的,每个人都需要安静独处的时间。尊重青少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需求,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思想才会更加自由,他们才会成长得更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背景材料虽然“就地取材”,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但思考不能限于原材料,而要注意题干引导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命题指向“当代青少年”,为考生指明了社会问题,即当代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也是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青少年的正当诉求,因为他们需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放松、沉淀、成长”,毕竟,人不是机器,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全面形成。他们需要自我感悟、自我体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片面说教或者是灌输。引导语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原因,考生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原因全面化、深入化。简单地说,就是要理清题干潜藏的因果逻辑,把握作文要论述分析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为什么当代青少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思考到这个层面仍然不够,青少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怎样才能实现,作文要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和时代视野。作文文体不限,若写成议论文,切忌空洞说理,原因要讲透,措施要明确,可以围绕“青少年为何需要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如何才能满足?”展开论述,要有理有据。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发掘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身心自由”方面的故事,表现“我”与父母两代人之间对“自由”的不同看法,叙事可以运用“展现矛盾——消解矛盾”的叙事模式,以使故事曲折有致。作文中除了必要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外,还要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立意:1.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2.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3.从“空间”开始,给孩子以尊重。4.教育要关注心灵的成长。5.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是对生命的戕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