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拍下“全家福”,向全国人民报平安。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航天载荷专家桂海潮航天员景海鹏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的成就硬实力软实力一、仰望星空二、脚踏实地三、腹有诗书学习目标掌握“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四、心怀信仰了解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空白演示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一、仰望星空1、“两弹一星”的含义?人造地球卫星一星两弹核 弹导 弹原子弹氢 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军事卫星……导弹能打能打到能打准(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材料1: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3: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材料2: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①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②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实力;③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材料1:毛泽东:“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造。”材料2:购买相关仪器需要大量的外汇,当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决定动用黄金储备300万两。他说:只要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不要说300万两,就是3000万两,我毛泽东也舍得。①工业薄弱,重工业尤其落后;①政府的大力支持;困难克服3、思考:研制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材料3:苏联在1960年单方撕毁了核技术援助协定,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专家。他们讥讽地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材料4:“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 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②苏联撤回对华援助;②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困难克服3、思考:研制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材料5: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只有5万人,其中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 《建国初期华侨科技人才回归潮》材料6: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约2290位海外留学生,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③教育落后,人才匮乏;③大批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困难克服3、思考:研制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64年10月16日1970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4、“两弹一星”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NO.5NO.4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2年零8个月(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5、阅读P91“人物扫描”,找出两位科学家的事迹。邓稼先(1924-1986)钱学森(1911-2009)两弹元勋中国导弹之父(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6.“两弹一星”意义材料一:……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材料二: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材料三:……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6、意义:我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1964年10月17日(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7、我国的核政策:863计划科教兴国相关史事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神州一号神州五号杨利伟神州七号翟志刚神州十二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船太空行走空间对接1999年2003年2008年2021年1.开始时间:(二)载人航天工程20世纪90年代2.成就:中国载人航天征程 致敬中国航天人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天宫”空间站“C919大飞机”“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蛟龙”载人潜水器“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3、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些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二、脚踏实地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影响: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 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2021年)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政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科学技术)(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chóu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 shū)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二)屠呦呦与青蒿素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腹有诗书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毛主席题词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一)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时 间:人物:方 针:毛泽东1956年“双百”方针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硕果累累,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改革开放前:(一)文化事业的发展①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②话剧《茶馆》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④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三、文化事业的发展2、改革开放后的成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一)文化事业的发展《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2012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改革开放后的成果:(一)文化事业的发展(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4、新时代文化自信:(一)文化事业的发展四、心有信仰启 示:(1)党的正确领导;(2)国家经济的发展;(3)国家重视科技发展;(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原 因: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文化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不断增强综合国力;(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文化成就1964原子弹1966导弹1967氢弹1970人造地球卫星科技文化两弹一星1999“神一”(无人)2003“神五”(载人)2008“神七”(出舱)2021“神十二”(首进空间站)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抵抗疟疾青蒿素农业医学载人航天“双百”方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文化自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课堂小结1.邓小平认为:“这些东西(原子弹、氢弹等)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为“这些东西”献身的科学家代表有(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王进喜2.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3.2019年1月2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搭载的三颗卫星送人预定轨道。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州五号CDB随堂练习4.“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句颁奖词称赞的是下列哪一人物?(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学森5.“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里的“它”是指(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神舟一号试验成功C.航天员的漫步太空 D.青蒿素的研制成功BA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