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猴子下山》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小猴子下山》 教案

资源简介

17、小猴子下山
——把握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
课题名称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2课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创编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从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
本篇课文故事情节反复,四个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另外书中的四幅插图也一一对应文章的四个自然段,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可以把图画的顺序打乱,让学生进行排序并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此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本文词句学习的重点是注意体会不同词语表示的动作,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还可以借助《课堂作业本》帮助学生理解“又____又____”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学期前几个单元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为六至七岁,还处于有意注意占主导的时期,他们更喜欢宽松、多变的教学环境,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多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图、影、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又____又____”形式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四个自然段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
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四个自然段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课程资源
PPT课件、板贴、生字卡、《语文课堂作业本》、小组阅读单等。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小朋友们,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吧!比一比,谁记得牢!
1.(出示)“掰、扛”等8个生字,开火车读:真棒,动词会读了,我们赶紧趁热打铁用一用吧!请大家把《语文课堂作业本》翻到第65页,完成第四题。我们把答案都放进句子里读读看,看看填的对不对。
2.“又……又……”式词语。出示“又大又圆”等3个短语,齐读。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多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3.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小猴子”(出示小猴子板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4. 板贴课题,齐读课题。
5. 整体感知,排序插图:这篇课文特别有趣,有人就根据课文内容画了几幅连环画,可是一个粗心的小朋友把它们的顺序搞乱了,请你们先仔细看看图画是什么内容?再试着把顺序调整过来(学生回答,老师相机引导:老师听明白了,第一幅图原来是小猴子掰玉米,注意像老师一样把图画内容说出来!)这五幅图片分别对应课文的五个自然段,哪位小朋友可以看着图片,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6.学生派代表讲故事。
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过渡:梳理完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自然段吧。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瞧,小猴子来了。请小朋友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数一数:这段共有几句话?(2句)指名生读。
(2)大家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完后想一想:第一句写了什么?
预设1:小猴子下山来到了玉米地。
(老师引导:你把这句话读了一遍,哪位小朋友可以更简单地说?)
预设2: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
老师评价:表扬这位小朋友,一下子抓住了重点,用词语概括了一句话的内容(板贴玉米图,出示ppt气泡:来到哪里)
老师总结:是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小猴子下山来到哪里。
(3)那么第二句话又在讲什么呢?再请一位小朗读家来读,其他小朋友赶紧想一想。(请生说)
预设: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老师引导:“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出示词卡读,并板贴),”这是他看见的。
(4)创设情境提问:小猴子小猴子,看到这样的玉米,你会想什么啊?
预设:①这玉米看起来特别好吃,我要摘一个回去(是呀,这玉米金黄金黄的,多诱人呐!)
②我想摘一个玉米,送给妈妈(你真是只孝顺的小猴子)
③……
是啊,小猴子们,光是看到你们的表情,老师就知道了,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开心,怪不得书上用了一个词,叫——非常高兴!出示词卡读“非常”。小朋友们,直接用高兴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呢?“非常”是什么意思?原来“非常”就是十分、非常、很的意思,很难过我们可以说——非常难过,很生气我们可以说——非常生气!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这只快乐的小猴子,读读这一句!
(5)学习生字“掰”“扛”
(6)朗读指导:我们一起来当这只快乐的小猴子,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7)总结:老师听出你们的高兴了!孩子们,你们瞧,第一自然段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做了什么”来把故事内容讲清楚的。我们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接下来,请你们轻轻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谁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2)提问:课文的第2自然段也是几句话?(2句话)这2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预设:①第一句讲小猴子来到桃树下
②第二句讲小猴子看到桃子,扔了玉米区摘桃子。
(3)引导学生板贴图片:你可以把对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吗?小猴子小猴子,看到这样的桃子,你在想什么呢?
过渡:此时此刻,小猴子多矛盾呀!那么小猴子是怎么做的?(指名说)
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片:是啊,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里小猴子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小猴子在看到桃子时更加高兴。
引导:怪不得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叫——“非常高兴”!所以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5)加上动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3.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2)老师评价,派代表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板贴,老师相机指导
(4)学生有带着快乐的心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最后,小兔子追到了吗?
(2)出示对比句式,理解“只好”的含义
(3)创设情境,相机提问:小猴子小猴子,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呀?(板贴猴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自由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猴子的失望和悲伤。
拓展训练:
1.过渡:就是这只难过失落的小猴子,回家后把事情的经过和妈妈说了。
2.出示《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五题:猴妈妈听了,会怎么说呢?
猴妈妈说:小猴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生说)
3.续编: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第二次下山的小猴子会怎么做呢?(请生分享,师板书第二次下山的场景)
总结出示: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
四、书写汉字
过渡: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宝宝,还明白了做事要明确目标、有始有终的道理,收获可真不小!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个生字宝宝呢!它们是谁啊?
1.出示:非 常
(1)“非”:左右各有三短横,两竖中间留窄缝,左右结构要对称,先左后右别忘记。
(2)“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板书设计
17、小猴子下山
来到哪里 (玉米图) 又大又多
看见什么 (桃子图)又大又红
想了什么 (西瓜图)又大又圆
做了什么 (兔子图)蹦蹦跳跳
教学评价
学生的听课习惯较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语文课堂作业本》为依托,体现了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在学生听讲的同时,也兼顾了练习的趣味性与层次性;
由于是第一次练习课文内容概括和小组讨论,学生没有上台汇报的经验,老师需要进行相应引导。
预习任务
预习《语文园地七》,圈画识字表中的生字,每个朗读5遍;
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完成亲子学习单。
课后作业
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第十七课;
完成语文书“非”“常”两个汉字的书写;
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优势之处: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合理,老师采用丰富的数字资源(图像、音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老师的课件设计美观大方,配色合理,排版简洁,应用多媒体素材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解释力,也丰富了师生互动的方式;
重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理解“做事需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并把这个目标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态度。
不足之处:
没有较好地与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结,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学流程,没有做到与学生真正地沟通教学;
由于是第一次在课上进行概括总结,学生回答不出实属正常现象,老师不应该为了后续的教学环节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
附课文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