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有人认为,明朝雄伟、智慧,“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但也有人认为,明朝内敛、封闭,自我设限,极端专制。思考:你认为明朝是什么样的朝代?明孝陵,康熙手书壹·明朝之强贰·明朝之大叁·明朝之忧肆·明朝之亡壹·明朝之强——海上交通与抗倭斗争材料1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前202~220年)与明(1368―1644年)。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权;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明史讲义》(一)明朝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比较强盛的王朝,尤其是初期。明朝初期,就出现了三大盛世,分别是朱元璋在位时期的“洪武之治”,朱棣创造的“永乐盛世”,以及朱高炽(明仁宗)与朱瞻基(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初三大盛世(二)郑和下西洋问题1:根据地图,梳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南京——东南亚——印度洋——东非、红海目的:宣扬国威性质:朝贡贸易(厚往薄来)请阅读教材P78,回答问题。(1分钟)1405年,朱棣派郑和率舰队从泉州港出发,远航南太平洋地区,目的是“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1405年至1433年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远洋活动。随郑和船队一道返航的,往往还有沿途各国派来的使者,他们带来了各处的“贡品”,带回明朝政府回赐的丰厚赏赐和册封国书,这就是“朝贡”贸易。也是中国历代朝贡“怀柔远人”的通例。郑和下西洋半个世纪后,欧洲冒险家开始在海洋上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大航海时代开始了。航海家 航行时间 船队规模郑和 1405—1433 (七下西洋) 船队船只最多时200余艘,毎次船员近3万人,量大的宝船长约150米。迪亚士 1487—1488 3艘帆船哥伦布 1492—1504 (先后四次) 第一次出发时:87名船员,3艘帆船(旗舰吨位约为郑和宝船 的十分之一)达伽马 1497—1498 160人,4艘帆船(主力旗舰全长不到24米)麦哲伦 1519—1522 265人,5艘帆船(所有船只的总吨位约为郑和船队一艘大宝船的五分之一)巴伦支 1594—1597 17名船员,1艘帆船哈德逊 1610 19名船员,1艘帆船郑和 1405—1433 (七下西洋) 船队船只最多时200余艘,毎次船员近3万人,量大的宝船长约150米。(二)郑和下西洋材料2 从东方来的航海者,中国人,宁静,和平,从未有何天生的仇恨,他们慷慨,不威胁他人生计,宽宏大量,助人,虽然全副甲胄,但是没有占领任何殖民地及建立任何堡垒。 ——李约瑟思考 :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材料3 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4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消极影响:郑和下西洋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难以长期持续。②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积极影响: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三)戚继光抗倭韬钤深处【明】戚继光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尊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qiánzhǔyī贰·明朝之大——经略边疆与版图奠定(一)经略边疆明朝形势图(1433年)材料7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qì),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呜呼盛矣!”——《明史》问题:面对如此庞大的疆域、多样的民族,明朝统治者该如何管理边疆地区?蒙古族女真族藏族(一)经略边疆对象 措施 结果蒙古西藏东北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互市封授;设行都指挥司等机构;委任上层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请阅读教材P79—80,完成下列表格。(2分钟)基本维持和平巩固明朝统治巩固明朝统治材料8 明朝在处理疆域问题上的成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多世纪以来,它在一片拥有众多人口的辽阔次大陆上维持了高度的和平。——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特点:策略多样、威德兼施、因俗而治、效果明显。意义:奠定了近代国家的基本版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叁·明朝之忧——制度变化与沿海形势材料8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9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思考:朱元璋为何废相?废相之后就真的“稳当”了吗?(一)内忧——废丞相、设内阁历史原因:吸取历代丞相专权的教训;直接原因:胡惟庸擅权;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材料10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俨然以丞相自居”明成祖 朱棣比较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相同点 不同点 权力来源职权对君权影响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制度赋予、法定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参与决策国家大事,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咨询机构,无决定权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加强君权宰相制与内阁制性质: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世宗—严嵩 晚年失宠后夺官家居而卒神宗—张居正 死后受弹劾,削官收家产材料12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东厂(二)内忧——宦官专权明代宦官的角色——政务枢纽司礼监皇帝内阁奏章的中转站参与机要内阁票拟完毕的奏章抵达司礼监司礼监将奏章呈送皇帝批阅遇到皇帝怠政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锦衣卫侦查缉捕——皇帝耳目“纸糊三阁老,泥塑大尚书”明代四大宦官王振勋贵“翁父”汪直“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刘瑾“刘皇帝”魏忠贤“九千岁”除王振死于战争外,其余三人最终都被皇帝罢免甚至处死,这说明宦官权力不过是皇权的延伸。内阁与宦官专权的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三)外忧——海疆之患对象 措施 结果浙江沿海澳门台湾战争(戚继光抗倭)无有效措施无有效措施特点: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国土受损。请阅读教材P79,完成下列表格。(1.5分钟)东南倭患基本解除葡萄牙获得澳门居住权荷兰占据台湾肆·明朝之亡——矛盾尖锐与明清易代强大,但充满隐忧。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