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件(5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件(56张PPT)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阅读教材P2-4,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知识
掌握几种学习方式:
1.学案填写(按时间顺序,注意每个时间阶段特征)
2.图表填写(如何设计知识梳理图表?)
3.知识结构填写
4.绘制时间轴
5.知识概念思维导图eg.
阶段 时期 概况
勃兴与奠基
形成与繁盛
传承与转折
衰落与复兴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
百家争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被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程朱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陆王心学,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烈,思想受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马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先秦
秦汉
魏晋到隋唐
宋元
明中期
明清之际
康乾盛世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历程 地位 表现
春秋战国 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秦朝 “焚书坑儒”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汉代 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魏唐 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儒道佛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促进儒学创新与发展
宋明 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学新学派——理学 通过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明清 批判继承; 正统地位未动摇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明清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康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
近代 正统地位动摇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
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百家争鸣
推崇法家
尊崇儒术
玄学盛行
佛学繁荣
儒学创新
程朱理学
儒学思辨
经世致用
思想禁锢
向西方学习
科学民主
马克思主义
浙江余姚
·河姆渡文化
山东济南
·龙山文化
辽宁朝阳
·红山文化
甘肃秦安
·仰韶文化
四川广汉
·三星堆
陕西西安
·半坡遗址
浙江杭州
·良渚文化
华夏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如何用图示说明“多元起源”和“华夏认同”?
背景: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
内容:【纲要】代表人物、治国理念
战国: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春秋:孔子对礼乐文明的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向封建制
影响
知识回顾
学习任务
尝试以下历史概念的思维导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三大家”
“新文化运动”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周公(商末周初)
“敬天保民”、礼乐制度
孔子(春秋)
仁者爱人
古代思想家哪些言论体现了“民本思想”?
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老子(春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荀子(战国)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作用和意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战国)
古代学者还有哪些体现家国情怀的言论?
能否说出这些言论的时代背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醒也”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孔子
——孟子
——墨子
这些思想对古代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太史伯(西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学习任务
中国古代的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主要有天、地、君、亲、师,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C.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D.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
抗疫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价值
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早期
多元起源
华夏认同
汉唐
先秦
宋明
文化奠基
百家争鸣
儒家正统
三教合一
儒学思辨
儒学批判
近代
救亡图存
科学民主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连续性
凝聚性
学习任务
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 )
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
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
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
C
第二课
《龙门金刚》和《只此青绿》的风格有何不同?
这两种风格差异背后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佛教东传
西学东渐
20窟露天大佛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卢舍那大佛
——据说根据武则天容貌雕刻,对韩国石窟庵、日本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均产生重大影响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莫高窟(甘肃敦煌)
“沙漠中的美术馆”
“墙壁上的博物馆”
结合所学,绘制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轴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
出现不同宗派
禅宗成为主流
佛教完成本土化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阶段特征
原因
+历史解释
长期战乱
佛教来世理论
统治者支持
原因
“禅”即静坐,提倡安心静虚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
佛教儒家化
表现
宋明理学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悬空寺(山西大同)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为老子,左手边为孔子。
随堂练习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D
佛教逐渐本土化
(jiān)
结合所学,绘制“西学东渐”时间轴,在教材中找到对应史实
利玛窦(意大利)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汤若望
南怀仁
主持钦天监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jiān)
——近代向西方学习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无产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jiān)
——明末清初和近代的纵向比较
背景:
内容:
目的:
前者是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前者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
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前者是西方传教士与士大夫合作,传播基督教为主。
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
——近代东西方横向比较
中国:
西方:
器物
制度
思想
思想(文艺、启蒙)
制度(光荣革命)
器物(工业革命)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01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02
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03
明代中期以来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始转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
对亚洲:东亚文化圈
对欧洲:东学西渐
请用相关史实反驳韩国网友的评论
汉代在朝鲜设立汉四郡。
01
02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相继与中国南朝、隋唐通好,尤其是新罗与唐联系密切,深受唐文化影响;
03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亲明大将李成桂废国王自立,建立李氏朝鲜。李氏朝鲜与中国明清两代相始终,历经27代,共519年。
明朝对朝鲜半岛赐服始于高丽时期。李氏朝鲜建立后,李成桂确立“袭大明衣冠,禁胡服”政策,为朝鲜服饰变革指明了方向。
与明朝一样,李朝也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以衣冠制度别上下君臣、明等级礼仪。明朝在赐予李朝君臣服饰之时,就注重君臣等级有别。
“盖我朝鲜地虽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朝鲜人崔溥
“明皇若问三韩事,衣冠文物上国同。”——朝鲜文人徐居正
朝鲜国王李成桂画像
朱元璋画像
明朝和朝鲜官员服饰
唐 周舫 簪花仕女图
日本浮世绘
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其中,汉字是东亚文明的承载工具,其他文化特征都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汉文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
严格意义上的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
朝鲜文字:谚文
社会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文字:假名
社会制度: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文字:喃字
社会制度: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儒学
佛教
社会生活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将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后,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公元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中外历史纲要(下)》
升龙皇城(越南河内)
景福宫(韩国首尔)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唐长安平面图
平城京(今奈良)平面图
平城京大极殿
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寺庙(禅宗)
越南佛教是北传佛教之一(大乘佛教)。约于2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入
唐鉴真(律宗)东渡日本路线图
唐招提寺,鉴真主持修建
东大寺卢舍那大佛
日本道观
建于公元11世纪的真武观是越南最大的道观
胡志明市的庆云南院,是越南现存的唯一保存着中国传统道教活动形式的道院。
据韩国史籍《三国史记》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列子·天瑞》已在百济、新罗社会中传播。至公元七世纪,读老庄之书,已在新罗贵族子弟中蔚为风尚。唐武德七年(624年),中国道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
日本足利学校孔庙
殿堂正面龛座内供奉着木雕孔子坐像,此像成于日本天文四年(1535),是日本现存最古的木雕孔子坐像。
韩国成均馆明伦堂——最古老大学,最大孔庙
越南河内孔庙
越南古时每年阴历二月和八月在河内文庙国子监大成殿举行“释奠大祭”
日本冲绳美术馆藏孔子及四圣像, 是琉球王国时期向受祐玉城朝薫 (1684-1734)绘制,琉球是明清朝贡国,深受中国影响,在琉球都城首里建有至圣庙。
议一议
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东亚各国在文化传承上做法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




发明
外传时期
路线
影响

造纸术

火药

印刷术

指南针
8c
13c
11c
12c—13c
阿拉伯入欧洲
阿拉伯入欧洲
由波斯入西方
教育、政治、商业
打击封建、骑士
促进航海时代
文艺、宗教、思想、社会
阿拉伯入欧洲
议一议
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我们在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虽然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茶叶、丝绸、瓷器西传
苏格兰建筑师、造园家威廉·钱伯斯勋爵在1757年著《中国房屋建筑》是欧洲第一部介绍中国园林的专著。他在伦敦亲自设计了伦敦丘园(Kew Garden)的中国式塔。
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茶楼
比利时拉肯王宫
欧洲“中国风”建筑热的句号
《赵氏孤儿》是第一个被介绍到欧洲去的中国戏剧。在十八、十九世纪,就有英、法文等多种译本,比如艾伦·黄的英译本《中国孤儿:五幕戏剧》,还有马若瑟的法译本《赵氏孤儿》。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也欣赏《赵氏孤儿》,亲自改写了一个剧本《中国孤儿》
够了,希腊罗马它们都已失宠
大鹏展翅
飞向光明之源
寻找新的伦理
到东方中国之土
勇敢地把儒家之德
带进大不列颠之耳
——《中国孤儿》
首部法文本《论语导读》
出版于1688年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伏尔泰
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迎合了伏尔泰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天主教神学、以及宣扬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需要。
小结
中华文化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学习任务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该观点也得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赞同,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世界的相通性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