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们有精神》教学反思课标要求:《我们有精神》这一课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如果说前一课是侧重对学生外在精神的塑造的话,那么本课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内在和外在精神的结合。这一课的内容,与其他几课是并列关系。习惯上,大家容易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些外在表现上对“有精神”做界定。我们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与讨论,认为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的内在精神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标准化、刻板化,甚至军事化,反倒不能反映小学生灵动、活泼和富有创新的内在精神气质。因而,在教材编写时侧重对学生的行为状态与感受进行引导,而不是只强调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只有当外在的精神与内在的精神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有精神。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顺!我在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解决三个挑战性的问题。第一个挑战,是怎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他们认为的有精神,就像过去德育教材中所要求的那样,就是坐得端正、站得挺拔、说话声音响亮。要让学生理解“精神”就是“精”“气”“神”难度很大。针对此挑战,我发现本课的绘本故事编得很好,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借助裁判小熊与参赛选手的对话,把“有精神”的内涵讲得很清楚,因而,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把绘本故事当作正文来进行教学,一下子就使得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了,而且还节省了教学时间。第二个挑战,是要不要让学生做到“站如松、坐如钟”。在处理这一挑战时,我采取的是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共情的心理,使他们能够领悟到“我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别人,别人就会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个挑战,是怎么让学生把“有精神”变成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知道坐得正、站得直、说话声音响亮、穿戴整洁就是有精神。但因为年纪小,学生其实很难一直保持“有精神”。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采用了积极肯定、表扬奖励的办法,而且是以精神上的鼓励为主,使学生的有精神行为具有了额外的、学生能亲身感受到的意义,使有精神的行为能持之以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