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8※ 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能有意识地迁移到实际写作中去。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导入一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板书文题、作者)
导入二 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学生:年轮)对,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二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生于四川安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此后长期在该校工作。从1949年开始在业余时间从事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写作及编辑工作;1978年后又参与了科普创作理论的探讨,并从事科学与历史文化的研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时间的脚印》《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文题解读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三 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针对重点问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事理。
问题1:作者在何处提出了“岩石能记录时间”这一事理?
问题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问题3:岩石记录了些什么信息?
问题4: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意义?
2.探究方法
(1)自主阅读全文,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有目标地寻找答案。
(2)注意勾画重要的信息,并从内容把握的角度,做概括式批注、质疑式批注、点评式批注,还可借助思维导图整理知识。小组内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形成小组结论。
(3)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选派代表在班级内分享批注或思维导图成果。
自读课文阅读方法:
第一步:在“阅读提示”中筛选关键信息,提炼阅读目标。
第二步:有目标地开展阅读批注,甚至摘抄活动。
第三步:若有旁批,借助旁批深入思考问题。
第四步:师生交流分享,丰富深化认知。
3.成果展示
(1)作者在何处提出了“岩石能记录时间”这一事理?
【明确】第3段关键句: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答案] 第5段疑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①关注小层次的中心句: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答案] 第5段疑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①关注小层次的中心句: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③关注时间标志语: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明确】岩石从多个侧面记录时间带来的变化。
(3)岩石记录了哪些信息?
[答案] ①关注第22段中心句: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
②关注小层次的中心句: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思维导图:
(4)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意义?
关注第31段的关键句: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明确】读懂“时间的脚印”,不但可以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可以指导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关注“阅读提示”中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梳理说明顺序。
2.探究过程
(1)学生回顾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浏览全文,为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2)关注“阅读提示”中的语句,各个小组按不同方法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小组内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3.成果展示
(1)文章结构层次。
[答案] “阅读提示”末句: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明确】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5—29段: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30—31段: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阅读提示”语句: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明确】第二部分层次划分方法一:
第一个层次(5—21):岩石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
第二个层次(22—25):岩石让我们了解到地质的变迁。
第三个层次(26):岩石让我们了解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第四个层次(27—28):岩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五个层次(29):岩石还可以反映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第二部分层次划分方法二:
第一个层次(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个层次(22—29):岩石保存了很多的历史痕迹。
(2)文章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属于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4.活动小结
理清文章思路后,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关注“阅读提示”中的相关介绍,再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
2.探究过程
(1)细读文本,寻读、跳读,找到文中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任选一处进行朗读和批注赏析。
(2)再次细读文本,任选一处可以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句子,进行批注赏析。
(3)跳读文本,关注独立成段的单句,任选一处深入品读,批注其具体的作用。
(4)小组内交流,归纳并记录要点。选派代表阐释分享,教师引导完善。
3.成果展示
赏析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明确】此处把岩石在风沙中的情景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沙对岩石的磨损,饶有趣味。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明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轻小的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明确】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形象地表现出它们对碎石、沙砾、泥土起到的作用。另外,“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关注说明语言的共性。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明确】其中,“根据计算”说明其结论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而不是妄加猜测的,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用“大约”一词,是因为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多科学,都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理解单句的特殊作用。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明确】通过设问的方式提示接下来说明的具体内容,即岩石记下时间的方式,同时让读者鲜明地看到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明确】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又引出下文,继续解读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明确】概括了上面的叙述,具有承上作用。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明确】引出“石烂”的话题,具有启下作用。
4.活动小结
通过关注“阅读提示”中的相关介绍和文章中具体句段的赏析,我们发现本文在写作特色上有这样两点: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准确严密;特殊句段,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可以简洁平实,也可以生动有趣。知道了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作者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五 拓展延伸
这篇科普文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请大家踊跃交流讨论。
【明确】1.科普文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2.科普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六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