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不做“小马虎”》教学反思课标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做事不马虎的好习惯,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纠正学生马虎的毛病,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首先要找出他们马虎的原因。一般来说,马虎的孩子比较开朗、心宽、不计较,这是他们性格中的优点,应该加以肯定、保护;但是他们的马虎往往又与缺乏责任心有关,所以,对马虎的孩子,要以责任心的培养为主,当他们的责任心增强了,自然就不那么马虎了。除此之外,学习环境太喧闹,难以让人安静下来,或作业太多,为了赶进度,学生也会出现马虎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改变做事马虎的坏毛病,培养他们认真做事的好习惯。本课是培养学生耐心与责任心的重要内容。本课编写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1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结合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粗心、马虎的现象,我们选择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马虎”,进而不当“小马虎”,养成做事不马虎的好习惯。《不做“小马虎”》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与前面三课是并列关系。教学反思:课程标准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我们要把这些要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组织富有成放的课堂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影响,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以《不做“小马虎”》这一课为例,我主要做了以下尝试。1.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学中,我努力让自己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活动编排由浅入深,采用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由找寻自己的马虎转向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讨论自己身边的马虎现象,把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交流自己体会到的真实感受,有助于道德的内化。2.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的讲故事、说童谣、亲身体验等方式,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设置,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让他们有所体验、感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创设了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的主题活动情境,采用了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密切配合的活动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高认识,感悟道理,改善行为。这堂课的不足是,有的学生只顾着听故事、看图片,参与讨论时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别人的马虎,没有真正联系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的马虎行为,所以,对这些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所欠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