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可爱的动物》教学反思课标要求:感受并探索大自然中的生命,是提升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学生处于“万物有灵”和人与自然分化的认识过程中,此时对他们进行与自然共在共生的引导,是非常好的时机。同时,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倾向于以自己内心喜欢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动物,这通常会导致对动物错误的爱心和不设防的亲近。错误的爱心如给鱼喂食过多过勤;亲近、搂抱流浪的猫狗等。这些做法不仅不利于动物的生长,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懂得与动物相处的基本知识与策略,使他们学会自我保护。课程标准对于学生与自然共在的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而编写。教材通过四个板块的教学活动以及两个绘本材料的补充、拓展,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对身边的动物有亲近感,对自然界有共在感、好奇心,乐于探索,在爱护动物的同时,懂得与动物相处时保护自己的方法。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与身边的动物共在共生意识的培养,以及与动物友好、和谐相处习惯的养成,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教学反思:上课之前,我尝试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班上学生与动物相处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与动物相处时的主要困惑,这样使自己的课有了明确的教学起点和生长点。根据课前调查,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有喂养动物的经历,但由于学生年纪小,虽然很喜欢小动物,但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了解甚少,对动物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以及它们给人类的启示等所知甚少。他们大多不知道怎样和动物和谐相处,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真正对动物好。他们对动物的喜爱往往局限于动物长得可爱,而想不到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还有的同学把爱护动物简单地理解为给动物喂食,不让它们饿着。了解了以上情况后,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在课堂上加深他们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懂得只有遵循动物的生活习性、关心爱护动物,才能与动物成为朋友。为顺利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我还采用了学生喜爱的猜谜语、讲故事、模拟表演、小组合作以及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通过拉近学生与动物的距离,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前调查便这节课针对性更强,学生们也学得更加有目的性。上完课后,我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也感觉到课堂给学生们带来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