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①②③④⑤⑥ (4)意义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①②③④⑤⑥ ⑦ ⑧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伟大的历史转折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1)内容:(2)意义:
4.1982年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会议、内容、意义
【先学检测】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第二次: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自主先学:4min
依据导学案自主预习课本p170-p171“改革开放进程”,解决下列问题。
1.探索阶段对内改革措施、对外开放措施、理论成果?
2.深化阶段对内改革措施、对外开放措施?
3.稳步推进的表现?
改革开放进程
1.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②沿海港口城市
(3)理论成果
1982年中共十二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
【先学检测】
1.农民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概括的是________制度。
2.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 )
3.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请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一次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
第二次是 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次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未变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
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包产到户。
【合作探究】答案:
(1)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建成社会主义的需要。
(2)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关系:人民公社化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导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
(3)改变:经营方式上,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分配制度上,“大锅饭”(平均主义)变为自负盈亏。
(4)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使农村民生有了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进程
2.逐步深化
(1)目标提出: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
(2)深化改革:国企改革的目标是….
(3)继续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对外开放格局、开放战略、加入世贸
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
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
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推进
宽领域
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线

【能力提升】答案:
(1)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最大优势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3)特点:中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并长期呈现出超的态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进程
3.稳步推进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归纳对比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内容
影响
性质
工业革命后,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列强经济侵略,不平等
平等互利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被侵略的产物
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参与经济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自主先学:4min
依据导学案自主预习课本p172-p17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解决下列问题。
1.“一国两制”提出、含义、成功实践?
2.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表现(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3)实践:港澳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先学检测】
1.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经济特区 特别行政区
相同点 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不同点 目的 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地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香港、澳门
特殊之处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拥有高度自治权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阻碍因素
台独势力
李登辉 “一中一台”
国际反华势力阻碍统一
陈水扁 “一边一国”
蔡英文鼓吹“两国论”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