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易错题分类练习--《对环境的察觉》易错点1:对乐音的三个特征区分不清,不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1. 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中国的很多古典音乐中都要用到。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下列关于调音时采用的做法解释正确的是( )A. 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B. 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C. 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D. 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2. 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列声波(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3. 住宅小区内的楼道灯,晚上通常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它的声控开关的工作状态主要是依赖楼道内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声速4. 晚上就寝熄灯后,如果有同学讲话违反纪律,恰巧班主任站在门外面,那么班主任能立马辨别是谁违反纪律。班主任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5.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她认为: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度,以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选择的琴弦条件.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A 钢 20 0.3B 钢 20 0.7C 尼龙丝 30 0.5D 钢 40 0.5E 尼龙丝 40 0.5(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2)、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3)、上述探究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 .易错点2:不了解物体呈现颜色的原理,误认为照什么光就呈现 什么颜色6. 下列关于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能使各种色光全部反射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白色的 B. 能把各种色光都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 C. 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黑色的 D. 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7. 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 )A. 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B. 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C. 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D. 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8.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 全身呈绿色B.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C. 上衣呈白色D.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9. 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B. 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C. 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D. 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10. 受变色龙的启发,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则该材料( )A. 在拉伸状态时吸收蓝色光B. 在拉伸状态时反射蓝色光C. 在压缩状态时吸收红色光D. 在压缩状态时反射蓝色光易错点3:不了解反射和折射定律,混淆反射和折射的界面,不能正确分析入射点或界面变化的问题11.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AB和CD相互垂直,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界面, 是入射光线, 是反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是 ,折射角的大小是 ,反射角的大小是 。12. 如图,两平面镜互成直角,入射光线AB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为CD,现在以两平面镜的交线为轴,将两平面镜同向旋转15°,在入射光线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反射光线成了C′D′,则C′D′与CD关系为( )A. 相交成60°B. 相交成30°C. 不相交,同向平行D. 不相交,反向平行13. 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A. 竖直向上移动B. 竖直向下移动C. 水平向右移动D. 水平向左移动14. 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夹角为α,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A.20° B.15° C.10° D.5°15. 一束平行光与水平面成45°角,为了使这束平行光沿水平方向射出,则所用的平面镜跟水平面所成的角一定等于( )A. 22.5° B. 45° C. 67.5° D. 22.5°或67.5°易错点4:不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不能正确判断像的性质和位置16. 小林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屏上形成的是烛焰倒立、等大的实像B. 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完全相同C.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烛焰像D.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它上面都得不到清晰的烛焰像17. 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将点光源放在A点时,像在B点;将点光源放在B点时,像在C点.当将点光源放在C点时,则( )A. 一定在B点成一个实像B. 一定在A点的左侧成一个虚像C. 可能在B、C之间成一个实像D. 可能在C点的右侧成一个虚像18. 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 侧。1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④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透镜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②和③ D. ①和④20. 小宇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画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透镜的左侧位置,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屏上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 )A.AB.BC.CD.D易错点5:不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不会分析眼球,照相机,投影仪调节中的动态变化问题21. 甲、乙、丙、丁是四架不同型号的(焦距不同)“海鸥牌135”相机,如下图所示,小红站在同一地点,分别用它们对着同一景物——亭子各拍一张照片,如下图中的A、B、C、D,我们可以判定:照片 是用甲拍摄的,照片 是用乙拍摄的,照片 是用丙拍摄的,照片 是用丁拍摄的。22.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的像,应( )A.保持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保持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保持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保持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23. 十一期间,小明和同学到泰山游玩,当他为全体同学拍了一张合影后,又想为一位同学拍一张单身照,则他应( )A. 保持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不变,拉长镜头B. 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镜头不动C. 增大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缩短镜头D. 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拉长镜头24. 某人看远处的物体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人的眼睛正常,无须戴眼镜B. 此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C. 此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 此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25. (多选)如图所示,纸筒A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这时(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晰B.眼睛应对着A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晰C.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端朝着较暗的室内D.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端朝着较暗的室内参考答案1、C 2、C 3、A 4、C 5、(1)、A,B(2)、D,E(3)、控制变量法6、C 7、A 8、D 9、D 10、B11、CD FO OE 60° 40° 60° 12、C 13、B 14、A 15、D 16、D 17、D18、放大;右。 19、C 20、A 21、D;B;A;C 22、A 23、D 24、B 25、B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