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整合拓展深化 提素养体系构建 统全局体系构建 统全局拓展深化 提素养一、古代中国的商路(一)发展时期 商路 概况或原因汉代 以陆路为主,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运到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时期 商路 概况或原因隋唐 海、陆两路 唐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达波斯湾沿岸;从登州和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半岛、日本宋元 以海路为主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等时期 商路 概况或原因明清 (鸦片战 争前) 明初海、陆两路,后逐渐衰弱 明初海运船队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外贸易兴旺一时;清朝时期(鸦片战争前),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海上丝路不畅(二)阶段特征1.汉朝(1)从范围上看,以周边国家为主, 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2)从交往形式上看,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3)从途径上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4)从道路上看,以陆路为主。2.隋唐时期(1)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2)交流的空间范围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与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3)海陆并举。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都很发达。(4)双向交流。此时期的贸易、文化、使节往来都是双向进行的。3.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业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由开放转入闭关锁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三)启示1.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外开放,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爱好和平、崇尚友好。二、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比较项 丝绸之路 新航路开辟不同点 中心 中国 西欧背景 封建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目的 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范围 亚、非、欧三大洲 整个世界比较项 丝绸之路 新航路开辟不同点 主要商品 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 欧洲工业品方式 主要为和平交流 主要为暴力掠夺影响 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其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相同点 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共48张PPT)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明要求【单元概述】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世界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基础必备 探新知史料探究 释疑难目标展示 定方向随堂训练 测达标目标展示 定方向课程 标准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历史 时空 基础必备 探新知一、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由来及地位(1)由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_______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2)地位:___________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中国丝绸广受欢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_______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丝绸 丝绸之路 养蚕 3.张骞通西域(1)地位:_______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过程①出使: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②辗转: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_________。张骞 大月氏 ③回归: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3)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_______和贸易的繁荣。畅通 【特别提示】多角度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角度 影响政治 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经济 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文化 “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4.发展演变(1)发展: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_______、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2)演变: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___________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新疆 海路联系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概述: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2.表现(1)“草原丝绸之路”①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___________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②地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漠北草原 (2)“西南丝绸之路”①路线:从___________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_______、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②探索: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③地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_________、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中平原 中亚 东南亚 (3)“海上丝绸之路”①地位: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_______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历程A.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_________的海路。B.宋元时期a.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_________,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航海 印度洋 磁罗盘 b.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c.广州、泉州、_______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C.明初:_____________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明州 郑和下西洋 【特别提示】丝绸之路的影响(1)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2)西域特有的动植物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大了食物来源。(3)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融。(4)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派使节来华,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为汉唐实现对西域的行政管辖打下了基础。(5)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6)对后世的影响:既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中西文化交流的条件: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_______、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2.中国的物质、技术和文化西传(1)丝绸及其技术: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_______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2)_______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3)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_______和海路传到西方。物质 养蚕 漆器 陆路 (4)陶瓷①外销:从8世纪起,_______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②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上述地区以及中国南部沿海沉船中发现的历代瓷器不计其数。陶瓷 ③被大量仿制:由于社会需要,_______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___________的影响。(5)_________知识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西亚 中华文化 中医药 3.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传入中国(1)物质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_______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_______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_______、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_______、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大宛 葡萄 胡桃 西亚 ③中亚和西亚的_______、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_______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④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服饰 棉花 (2)文化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_______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②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_________陆续传到中国。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_______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东西 基督教 舞蹈 思考: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提示:(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史料探究 释疑难主题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史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探究1:结合史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提示1:变化: 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探究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提示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拓展】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相同点 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 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点 以长安为出发点 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为出发点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点 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 (2)线路多,覆盖面广 (3)时间长,历时千年 (4)重经济,互利互惠 (5)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6)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7)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 (8)中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 随堂训练 测达标1.(2022·辽宁丹东期末)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C.中华帝国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A 解析:丝绸之路开通之后,题干所列地区的商人相互来往,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腊和伊斯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交汇,A项正确;中西交往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之上实现的,排除B项;中华帝国的强大是间断性的,并不构成文化交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7世纪末开始的,但是不同文化的交汇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2.(2022·深圳实验学校)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正确答案为C项。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B项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D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3.(2022·烟台期末)“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皮毛路”“茶马路”说明当时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主要是皮毛和茶马等物品,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条件,排除;D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A 4.(2022·重庆南开中学)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A 解析:“胡食”指的是唐朝境外食物,尤其是来自西域以及中亚地区的食物,胡食在唐代流行,说明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A项正确;西洋泛指西方国家,主要指的是欧洲国家,与题干中“胡食”所在区域并不一致,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胡食在唐代流行不能证明文明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5.“草原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更加畅通,其原因可能是( )A.辽朝政府建立后采取了有利的措施B.沿途国家需要在经济方面互通有无C.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较前相对安稳D.草原丝绸之路比其他路线环境优越解析:草原丝绸之路在北方,主要穿行于游牧民族地区,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即位于此地区,它采取主动措施,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不是宋元时期独有的经济特征,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 6.(2022·山东卷)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两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共46张PPT)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基础必备 探新知史料探究 释疑难目标展示 定方向随堂训练 测达标目标展示 定方向课程 标准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历史 时空 基础必备 探新知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1)世界贸易的局限: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_______大陆之间。亚欧 思考1: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1)15世纪之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2)虽然已经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3)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4)地理环境的阻隔。(2)世界贸易扩展①原因A.近代以来,随着_________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B.贸易的扩大促进了_______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新航路 股份 ②表现A.国际流通中的_______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B.咖啡、烟草、_______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③结果:西欧列强在_______、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___________初步形成。商品 可可 美洲 世界市场 【特别提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世界贸易(15世纪—18世纪70年代)的特点(1)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2)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3)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贸易额增长(1)原因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_________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___________和贸易格局。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2)表现: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工业化 国际分工 3.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1)二战前: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二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①发展历程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冷战的发生,___________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C.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_______________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社会主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②表现A.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B.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特别提示】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1)世界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长,达到空前水平。(2)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重要表现。(3)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4)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5)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6)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20世纪以前,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1)概况①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_________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②以直接和_______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生产者 间接 (2)表现①中国茶的传播A.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_______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B.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饮茶 C.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_______、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a.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b.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c.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_______”。d.各国茶文化: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___________”,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欧洲 万里茶道 茶室 日本茶道 【特别提示】茶叶对西方的影响(1)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的茶文化对欧美等地的日常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引发了欧美大陆的“中国热”和东方文明在西方的落地生根。(2)茶叶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茶具的使用。(3)茶叶贸易带去了中国的礼俗、情操、修身、养性等,茶叶被赋予了诸多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4)伴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进行,在政治、经济领域引发了一些历史现象和事件,使得“茶叶的世纪”更加丰富多彩。②各国服饰的变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A.中国服装在法国的影响: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_______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B.西服在日本流行: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_______在日本流行。中国 西服 C.法国女装: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_______”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_______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D.中国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的_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孔子 日本 中山装 ③钟表传入中国A.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B.到18世纪,中国进口_______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C.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澳门 钟表 2.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___________、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电视节目 思考2: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提示2:(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史料探究 释疑难主题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史料二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提示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时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指数 9 20 41 59 100史料三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探究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提示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史料四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探究3: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提示3: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拓展】1.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意义(1)对文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对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3)对国际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2.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1)中国人泡茶均以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合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2)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至于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佛、道三家精神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3)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随堂训练 测达标1.(2022·辽宁)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D.茶叶有药用价值B 解析:材料中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项;A、D两项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项错误。2.(2022·天津蓟州期末)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区域文化壁垒消除B.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C.说明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D.是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结果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以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反映了区域文化壁垒消除”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交通运输业是全球贸易网的组成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现象,故B项错误;“说明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3.(2022·山东滨州期末)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A.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B.是基于经济危机的深刻反思C.建立起永久性多边贸易体制D.源自于凯恩斯主义理论指导B 解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提高关税,加强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国际贸易的萎缩,深刻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才有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故答案为B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合作的产物,不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排除C项;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关贸总协定作为国际贸易协定与其无关,排除D项。4.(2022·河南宏力学校)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二战后初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A 解析: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新航路开辟后属于“经济增长时”,由此可推断,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由此可推断,二战后初期超短裙不会流行,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是“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受到破坏,再由于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女性不可能穿短裙,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是克林顿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繁荣,由此可推断“女人会穿短裙”,故D项错误。5.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B.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D.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国人发现西医严谨和精于解剖的优点,李鸿章更是在中西医有别的基础上,提出中西医会通的主张,表明当时西学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增加,影响扩大,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A项错误;“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D项错误。6.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不能说明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不能说明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故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4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pptx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pptx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