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案 -2022-2023学年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案 -2022-2023学年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民事法律关系
2.民事权利与义务
3.民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2.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一分钟读懂民法典》
新课讲授: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第一框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一、民法的重要性
1.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
2.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3.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民法调整的范围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
【名词点击】:自然人、法人、 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基于自然出生,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是法人的对称。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营利法人,公立学校属于非营利法人,政府机关属于特别法人。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主体、客体、内容。
1、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所有权关系 物
债权关系 行为
知识产权关系 智力成果、商业标记。(专利、著作)
人身关系 生命健康、姓名、名誉、荣誉等。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案例分析:
小李在网上看中一款价格为1688元的羽绒服,卖家作出免邮和7天内无理由退货的声明,小李与卖家确认质量保证后拍下该商品。小李收货后立即确认第三方支付。第二天小李拆开包装仔细查看,发现新买的羽绒服有严重质量问题,便要求退货。卖家同意退货,但小李寄回羽绒服后卖家却迟迟没有退款。几经协商无果,小李一气之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商家退款。
请简析本案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教师点拨: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
主体:小李和卖家。客体:羽绒服。内容:小李的权利是收回货款,义务是向卖家寄回有质量问题的衣服;卖家的权利是从小李处收回有质量问题的衣服,义务是退回货款。
探究材料:播放视频《江歌生命权纠纷案二审宣判》
2022年12月30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秋莲与刘鑫生命权纠纷案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法院认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生命权是自然人最高的人格利益,是法律与道德共同维护的核心价值。任何人因过错侵害他人生命权,都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一审法院对于刘暖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认定,是依据法律规定作出的法律评判,也契合友爱互助的传统,依法应予维持。
网友评价:这是一份有情理、有法理的判决。
教师点拨:
1.法律角度:刘暖曦与江歌之间形成救助民事法律关系,江歌是施救者,刘暖曦是被救助者和侵害危险引入者,刘暖曦未对江歌尽到注意、救助、安全保障义务,是依据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作出的对案件法律事实的认定。
2.道德角度:在救助民事法律关系中,被救助者负有对救助者必要的注意、救助、安全保障义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方向,更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知恩图报优秀美德的内在要求。
3.总:对江歌扶危济困行为褒奖,对刘暖曦的背信负义行为予以谴责,是对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遵循、阐释和弘扬,是司法裁判的教育、引导功能的重要体现,应当予以肯定。
四.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3.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探究材料:2021年3月,许某与陈某经协商,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许某将30万元购房款支付给陈某,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8月,许某与邻居聊天时得知,有一名女子2020年在许某所购买的房屋中被谋杀。在与公安机关核实了解情况后,许某陷入恐惧,不愿在该房屋中居住。许某认为陈某在出售房屋时,未告知这一重要事实,导致其作出错误决定,要求撤销房屋买卖合同并返还购房款,双方因此发生争议。
思考:许某的主张合理吗?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
1.“凶宅”是民间的习惯叫法,已经深深进入了中国人的内心,是客观存在并有一定合理性的。在法律层面上,这种合理的习俗在法律上可以归为善良风俗,是受法律保护的。
2.法官介绍,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之一,出售“凶宅”时,卖方应当将房屋内发生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作为重大信息告知买方。本案中,陈某在明知该房屋系“凶宅”的前提下,隐瞒房屋真实情况,导致许某因欺诈陷入错误认识,从而作出购买房屋的错误意思表示,许某有权要求撤销购房合同。
五、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1、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2、必要性:社会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各成员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3、目的: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4、内容:
①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③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④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⑤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⑥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思考:以下案例是否合理?
1、以顾客摸过衣服为由强迫购买。(自愿原则)
2、父母为孩子取名“北雁南飞”,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登记。(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3、父母为孩子取名“王者荣耀”,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登记。合理
4、某老板在招工合同中写着“发生工伤或死亡概不负责”。(公平原则)
5、工厂距离居民区太近,引发噪声污染和灰尘污染。(绿色原则)
6、某饭店门口竖着“农民工恕不接待”的牌子,拒绝农民工就餐。(平等原则)
7、某男子隐瞒患有重大疾病,与女方进行结婚登记。(诚信原则)
【本课小结】
集体备课总结:学生刚接触本教材,再加上本框内容较多,较难,考点较多,这一框题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稍微讲慢点,讲细点,同时在授课中稳住学生的心态,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最后可以通过案例题来强化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