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法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防灾的自救自护知识。2.在绘制逃生图中的过程中增强防灾避险意识。3.了解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感人事例,体会人们在危难中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二、教学重点提升防灾避险的意识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教学难点提升防灾避险的意识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教学过程谈话导入虽然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面对自然灾害,人们可以用防灾避险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防御自然灾害》。防御自然灾害活动一:测一测自己的避险意识1.导语:同学们,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下面大家来测一测自己的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2.逐一出示第39页活动园的情景雷雨交加时,在大树下避雨。答案:错误。雷雨交加时,在大树下避雨,容易遭受雷击。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在大树下、空旷的高大建筑物旁避雨。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答案:错误。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的话,一旦山洪、泥石流爆发,容易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要在山洪、泥石流不能经过处扎营。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空旷的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暂时躲在有承重墙且空间较小的房间的墙角,护住头部。答案:正确。墙角呈三角形,在力学上是最能承重的,不容易坍塌,躲在墙角生还的希望比在别的地方大。当泥石流发生时,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答案:正确。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安全。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活动二 :画一画校园逃生图1.导语: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无数家园瞬间成为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在这次地震中,一个农村中学——桑枣中学却创造了奇迹,2200名学生在短短1分36秒内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伤亡。为什么这间农村中学能创造奇迹?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校舍进行了多次加固。二是平时学校经常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和演练。由此可见平时进行安全演练,能有效地减轻灾害来临带来的伤亡和损失。安全演练必须先画出校园逃生图,下面我们来练习画一画校园逃生图。2.安全演练必须熟悉校园逃生路线,下面我们来练习画一画校园逃生图。第40页的校园平面图(没有逃生线路的)①在这张校园平面图上画出逃生路线。②说说你这样设计的原因。3.学以致用: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小组合作,画出本校的校园逃生图。②全班交流,选出最佳设计,然后共同修改完善最佳设计,形成最后的校园逃生图。③按照完善后的校园逃生图规定的逃生路线进行一次安全演练。活动三:常见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1.第40页阅读角内容。2.师:你在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监测、预警系统?当你接收到这些预警信息时,你和家人是如何做的?生1:我接收过暴雨红色预警信息。接收信息后,我留在家里不上学。爸爸妈妈也留在家里,没有外出。生2:我爸爸接收过森林火险预警信息。接收信息后,爸爸教育我不能携带打火机、火柴等进山,不能玩火。活动四:读一读,了解防灾减灾人们做的努力1.导语:面对自然灾害,人们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从而提高抗灾能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人们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生1: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我国不仅建立了气象、海洋、地质及生物等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建设了牢固的防灾减灾工程。生2教材第41页上的左图:我国成功发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提升了国家对灾害天气的监控和预警能力。生3教材第41页上的右图:为了防止河流泛滥,我国修建了很多防洪堤坝。生4: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法律也是约束人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毁损水库大坝、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等。2.第41页活动园为了防御自然灾害,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断研究、发明各种抗灾技术。去调查一下,将你了解到的技术或发明记录下来,在全班开展一次交流活动。生1:汽车里装有弹簧减震器,这样我们坐在汽车里就会感觉舒适一些。现在,人们已把弹簧减震器用在了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里,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生2:深入灾区的“无人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灾后情况复杂,了解现场情况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利用无人机能有效地搜集数据、定位等,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活动五: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1.导语: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中国人民能够顺利挺过一次又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呢?咱们一起去找找答案。2.平台播放汶川地震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视频3.活动指引①视频中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②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抗灾精神?3.师: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在抗灾救灾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画面。第42页活动园,图文4.梳理小结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着斗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组织下,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课堂总结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共同体,共同预防、减少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伤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