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一、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下·滁州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夏日芒花
廖辉军
①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
②在我的家乡鄂南大地,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着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它俗名芒草,又叫芭茅,被称为“大山上的芦苇”。
③盛夏来临,从芒草丛中伸出一支支笔直向上的青穗,绿叶粉花,显露出粉嫩的娇态与朴素的可爱俏皮,让人联想到脸颊透红、不施粉黛的农家姑娘。
④山风拂过,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晚霞里,点点花絮映射出耀眼的光芒,温柔的夕阳反衬出芒花火一样的热烈,瞬间生发出一种即将燃烧的壮美。如果一定要评选出夏日最美的花,我想一定是芒花吧。
⑤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芒花绚烂,芒草顽强。你瞧!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
⑥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春分,它是牛儿喜欢的食料,吃一把绿油油的芒叶,总能多犁出一亩地来。夏至,将支支芒穗集成一把,便是再合适不过的芒帚——剩下的芒穗,母亲就编织成小马和手枪供我们玩耍。霜降,结实的芒秆是造纸的上乘原料,无形中成了乡亲们农闲时节增收的“聚宝盆”;大小寒,芒根不仅甘甜可口还能入药,干枯的芒草也被当作过冬取暖的柴火,即便进了灶膛烧成草灰,也是来年不可或缺的好肥料。
⑦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天刚蒙蒙亮,母亲便催我们起床,提起水壶,拿着镰刀,头戴草帽,穿上长衫,全家老小割芒去。当太阳徐徐升起时,一捆捆芒穗已被扛回家,褪去芒衣后,很快在母亲灵巧的双手里变魔术般变成一把把崭新的芒帚,浑身上下散发着金黄色的耀眼光芒。母亲总是告诫我们:“做事莫要偷懒,宁可多花些气力。记住,这芒帚虽不值钱,但也来之不易!”
⑧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皮肤过敏长满风疙瘩,奇痒难耐。母亲从阁楼找来一把烟熏晾干的陈年芒帚,在我身上不停地扫来扫去……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全身恼人的风疙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
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
⑩眼下,家乡的芒草正繁茂,据说还成为新时代生态修复最优良的“护土精灵”。而那如粉如雪、摇曳纷飞的夏日芒花,则继续点燃我心中的最美乡愁。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30日)
1.下列对上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这句话照应文题。
B.“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这些句子都在暗示本文的写作意图。
C.作者说“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这情愫应该是惭愧、懊悔。
D.对于远离故土的“我”,芒花在“我”心中就是故乡最深的印记。
2.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芒草 个性(特点)
随处可见 普通
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 ①
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 ②
全身都是宝 ③
3.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
5.说说本文寄寓了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
(2023八下·杭州月考)文学作品阅读
扁 担
李汉荣
①人们都知道扁担,是用于挑水、挑货物的。但是,还有一种扁担,严格一些就不能叫扁担,应该叫“尖担”,是过去乡里人挑柴用的。它形状类似扁担,但两头是尖的,所以叫尖担。为什么两头要削尖?那时上山割柴,柴用草绳、棕绳或藤条捆成两捆,两头尖的尖担各扎进一个柴捆,然后翻山越岭就挑回家。有时农民也用尖担挑稻草捆、挑玉米杆捆,等等。几十年前山上还有不少狼和熊,割柴采青的乡亲经常遭遇它们的袭击,这两头尖的尖担就成了防卫的武器。
②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第一次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把柴挑回家,父亲特意用秤称了重量,是五十三斤,当时我才满十三岁。以后挑回家的柴就增加到六十多斤,七十多斤,八十多斤,在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挑回的柴曾经达到一百二十三斤。那时候我就很高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有“成就感”。那时候人很单纯,读一本有趣的书,就快乐得像神仙;挑一担山柴回家,就自豪得像个英雄。那时候用的工具,比如这尖担,是这么朴实单纯,就像厚道纯朴的乡亲。一根憨厚的木头,斧头劈几下,刨子推几下,两头削几下,就憨憨地来到乡亲的肩上,来到我幼稚的肩上。一根木头,一根尖担,最早来到我单薄的肩上,最早认识了我单薄的青春。如它的单纯一样,那时我的快乐和忧伤也是那样单纯。
③我还记得,我肩上的第一层茧是尖担磨下的,当时有些痛,还骂过尖担。想不到,它送给我的这早年的礼物,一直保留到现在,此刻我放下笔,将两只手放在肩上,同时摸到了左右两肩,那稍觉厚硬,稍觉疼痛的地方,就是茧,就是尖担送给我的纪念。
④我用过大约五六根尖担,最后一次用尖担上山割柴是一九七八年二月。刚立春不久,我已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我自小爱读书,爱劳动,爱那憨厚的尖担。虽然割柴、采青,重量压在肩上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我喜欢那种感觉:柴的忧郁,有点像中药的味道;草的碧绿,扑面而来的全是山野的清香。有时候挑着柴担走在山路上,竟有两只鸟歇在柴捆上啄理翅膀,扑腾着陪我一程;蝴蝶、蜜蜂、蜻蜓也常常是我不期而遇的朋友,它们追着我的柴担、草担飞行,好像我是就要远行的春天,或者,它们以为是我挑走了山里的一部分春天。有时,我也学着乡亲们,在山顶上或山峡里吼一些很野很野的调子,唱几支很老很老的山歌,就听见山鸣谷应,群山互答,百鸟联唱。那时,真有一种宽广、亲切、伟大的感觉,真想从内心里向人世、向大自然致意:人活着真好啊,活在劳动中真好啊,活在天地间真好啊。所以我在上大学的前几天,特意扛着尖担上山割柴。我想好好看看那些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我想与我的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再挑回两肩白云,再挑回一担山色,深深地珍藏在记忆里。
⑤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割过柴,采过青了,也就再没有用过尖担。于今想来,考上大学的那一天,我也就开始疏远土地、疏远劳动、疏远大自然、疏远了人的生命里最珍贵最深切的感受:与万物肌肤相亲、血脉相连。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然后仔细凝视他沧桑的面容,从他的皱纹里,找到我肩膀的印痕:贴紧鼻子,会嗅到他木质的微香气息,会嗅到它收藏的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
⑥“放下尖担,就打卖柴的”,是我故乡的一句俗语,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我想我应该感谢尖担:虽然放下了那根木头的尖担,但肩膀上从来就扛着别的尖担,挑着有限的一点知识,挑着不大的一点本事,有时也挑一点责任,也挑一点道义,也难免挑一些麻烦和遗憾,在看不见的地方磨下硬茧硌下伤痕。试看茫茫人海,在世界的大街上,谁的肩上不扛着一根或若干根隐形的尖担,挑着一担岁月,挑着一些苦乐,挑着一点欲望,经营自己?
(选自《点亮灵魂的灯:李汉荣散文精读》)
6.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7.为帮助同学们完成题为“李汉荣语言风格”的研究性小论文,老师提供了下列提纲,请你完成下面三个任务。
8.标题“尖担”一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9.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觉得本文可以编入这一单元,请借助单元前言,说说推荐的理由。
(2023八下·大安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 爸
①当我被这个世界踢出局时,当我被身边的人有意无意地冷落忽略直至弃之不顾时,一个老男人收留了我,他就是我老爸。
②曾经的老爸胸无大志,好逸恶劳,除了老实善良,一无是处,还经常扮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我的妈妈和他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屋檐下吵闹了大半辈子。在我的记忆里,老爸除了上班,就是到处闲逛,家里大事小事从不操心,我没有关于他的太多成长记忆。
③然而妈妈这位既当妈又当爸,还经常保护老爸的女汉子,却在2008年突然病倒了。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老天有意让他们俩互换了角色,老爸义无反顾、任劳任怒地撑起了这个家。购物、做饭、洒扫,伺候妈妈起居、服药等,不惮繁杂、不辞劳苦。
④我的病,加重了老爸的负担。我比妈还难伺候,除了行动更加困难,脾气也更加暴躁。如今的老爸在我的生活里扮演着三种角色:出气筒、保续和保姆。
⑤因为语言沟通越来越困难,加上老年人耳 朵和眼睛都不好使,老爸常常无法及时准确领悟我的意思,气得我动不动就对他发牌气。身体状况不好,导致我心情郁闷低落,对外界的反应极其敏感,时常忍不住对老爸大呼小叫,然而老爸从来都是照单全收。在老爸这里,我可以任性,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泄。他心甘情愿地被我和妈妈呼来唤去,压根儿没有觉得伺候人是丢面子、受委屈的事。每天看到我和妈妈能吃能睡、乐呵呵的,就是他最大的满足。在老爸本应颐养天年的时候,让他来整日伺候我,我深感愧疚。
⑥自从我的病情发展到无法正常行走的地步后,我到哪儿都不得不带上我的保镖老爸。 由于在他眼皮底下发生了几次我摔倒以致被救护车接走的事故,原本胆小的老爸患上了“闺女行走恐惧症”。每天,只要我离开床或座椅,他就神经高度紧张。只要有一点椅子挪动的声音,即使睡着了,他也会条件反射似的一跃而起,一边还有些惊惶地喊着:“我来了,我来扶你,闺女!”
⑦时间长了,这种惊悚的气氛给我平添了几分重症患者的感觉。他的一惊一乍时常让我很糟心,也让我很暖心。就这样,现在除了上厕所、洗澡,其他时间老爸几乎与我寸步不离,我走哪他就扶我到哪儿,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工拐杖”。遇到我出门办事,老爸更是服务到位。老爸虽已年近七十,但身形仍高大挺直,颇有几分年轻时的帅气。出门在外,拎包开门,老爸给我这个残疾人攒了不少面子。除了路上的种种呵护,老爸还在我停留的每个地方守候、喂食。此外,推椅、挡人、遮雨、翻译,无所不能。就这样,像很多大牌明星一样,我有了24小时的保镖,不问待遇,不会辞职,还挺帅气。握着这位保镖的手,我时常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
⑧自从家里两个女人都病倒了,原本脾气暴躁、毫无耐心、干活儿笨手笨脚的老爸有了很大的进步。早上给我穿衣、梳头,中午给我夹菜、喂饭,晚上给我洗漱、铺床,出门还要给我化妆、换鞋,小时候妈妈照顾我的活儿,老爸在短短一年里都学会了。每天从睁眼到入睡,我一天之内呼喊老爸的次数不计其数,对老爸的指令连续不断,更夸张的是,为了配合我白天睡觉、晚上创作的习惯,老爸也很无奈地加起了夜班..每晓直到看到我睡,他才敢下楼踏实睡觉。如果有一天他不在家或生病了:我的生活也就彻底没法运转了,好像一座房子塌了栋梁似的四处抓瞎。在老爸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呵护下,得了世界上最残忍病症的我,依然觉得活着还有寄托,还有意义。因为老爸唯一的希望是看着我乐观地面对每一天,回到从前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快乐样子。
⑨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三年的病程,让我从舞姿曼妙坠入步履维艰的境地。我对亲子关系、夫要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就亲子关系而言,血缘是纽带,包容与奉献是内容。无论孩子成器与否,富贵还是贫贱,健康还是身染重病,父母都会照单全收,奉献毕生的一切都毫不犹豫。真正的夫妻不是永远甜蜜、浪漫,而是无论面对平凡生活的单调还是祸从天降的危险,都能不离不弃,相守终老。在我看来,任何荣耀和财富都比不上亲人对你的理解和支持。
10.老爸在"我”的生活里扮演着三种角色,请结合本文内容完成下表。
角色 表现 “我”的感受
①    老爸无限包容,照单全收"我”的任性情绪。 ②   
保镖 ③    “我”感到很精心,也很暖心,有安全感。
保姆 老爸全能陪护,无微不至、任劳任怨。 ④   
11.妈妈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
12.文中第⑦②段是通过一些具有调侃意味的语言来表现“我”的乐观情绪的,请结合这些语言作简要分析。
13.本文表现了文中人物“我”及老爸的哪些情感?
(2023八下·双柏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①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②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③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和月亮。
④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⑤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⑥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⑦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⑧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⑨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⑩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4.结合文本,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义。
15.文章的第(3)(4)段写到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6.画线句子“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呢?
17.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2023八下·丰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满足的人的衬衫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起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寻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有改动)
18.“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丽: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一次次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
小明:才不是这样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
19.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请说明理由。
A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 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20.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哪一类人。
21.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八下·义乌期中)非文学作品阅读
梦回大唐
盛世大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之一。那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时的女子是什么样的?或许下面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略窥一二。
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
祝勇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在法国卢浮宫,珍藏着一座关于她的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中的爱神维纳斯端庄秀丽,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我们的文明里,也有这样一个“维纳斯”,她是谁呢?
古代女性想逆袭,最好穿越到哪个朝代?
如果说汉代是以男人为主角,“马踏匈奴”这些超级石雕代表了这个朝代的刚性气质,那么唐代最突出的则是女性的形象。
中华文明既有父性的阳刚,也不失母性的阴柔,既有张,也有弛。这样的节律变化,在汉唐两个朝代表现得最为明显。
唐朝是一个女人逆袭的朝代。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武则天。这位生自利州的小妮子,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
男女位置的翻转,从唐代陶器、绘画中都可以见到。比如《虢国夫人游春图》,马背上的骑手,已经不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男性英雄,而是虢国夫人这样的柔媚女子。
还有一点会让现在的女性都很欣喜地穿越到唐代,那就是再也不必为减肥而苦恼,不必因吃小零食而充满犯罪感。唐代“美女”的样子,在杜甫的《丽人行》中有所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那丽人,体重恐怕都在一百二三十斤以上,体态丰腴却富有美感。因为彼时的审美时尚,已从南朝以来的“秀骨清像”,转向了“丰腴肥厚”,尤其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杨贵妃受宠,更把这流行趋势推向了极致。
可以说,唐代是女性的黄金时代。
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陶彩绘女俑,头梳抛家髻,面施红粉,蚕眉细目,小口施朱,五官紧密地团结在面部的中央,身穿长裙,两手拢袖于胸前,大腹便便,一副悠闲的模样,那体态、那神态都在告诉你什么才是贵族。
这件唐代陶彩绘女俑,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代表着大唐帝国的妖娆风格。那个时代的中国,宽阔而不嚣张,妖娆而不轻佻,这样的时代气质,落实在那彩绘女俑的脸上,让她的微笑,含而不露,充满自信。
这份悠然与自信,也在张萱、周昉这些著名画家的画卷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连佛教造像,都被赋予了慈母般的宁静与柔美,由十六国时期深目高鼻、上唇留八字胡的男性形象,过渡为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宽厚圆融、慈悲温暖的女性形象。或许,只有这样的母性,才能溶解历史中黏稠的黑暗,让西来的佛教,在中土落地生根。
这份妖娆的气质,并不有损于唐朝的伟大,但它的伟大不通过纪念碑式的雕塑来建立,而是在物质的奢华与色彩的夸张中流露出来,而城市里昂首阔步的女性,正是对王朝自信最真切的表达。
古代女性穿什么?
唐代又是一个强调法度的朝代,那法度,被颜真卿、欧阳询一丝不苟地落实在横平竖直的唐楷里。但另一方面,似乎所有的规矩都可以冲破,所有的实验都会受到怂恿,张旭、怀素的狂草,就是在法度之上长啸而起,从规矩的牢笼中向自由狂奔。
唐代的文化,就这样在来自两个方向的冲突中,阴阳互补。唐代的女性就这样,盛装骑在马上(而不是坐在马车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那副傲然,在其他朝代是绝难看到的。
这些马上的女子,经常戴一顶叫“帷帽”的带着下垂网的帽子,以挡住自己的脸。这种“帷帽”,是从为了防止风沙遮脸的“幂篱”演变来的。
这样的装束,略近于现代闽南惠安女头上的笠帽。这样的装扮,从唐代彩绘帷帽仕女骑马木俑、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上都清晰可见,只是后者帽檐下的垂纱,已经去向不明。
除了骑马游春,唐朝的贵族女子还酷爱一项马上运动,就是马球。这些女球员,打马球时一律着男装。这样的酷爱,被刻录在许多的古物上。比如,在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面唐代打马球镜。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也曾见过一组唐代彩绘仕女打马球俑。
我们不妨想象,在大唐的光景里,一群男装女性在球场上纵马飞驰,只有她们的声音展示着女性独有的魅力。
不打马球时,唐朝女子也爱男装,似乎英武的男装,标志着她们对女性地位的超越。
西安博物院藏有一件男装仕女俑,印证着唐代女性的男装癖好。一直到清代小说《红楼梦》里宝玉与芳官、葵官两个戏班女孩玩“变装游戏”,为她们改扮男装,还为她们各取了一个阳刚的名字:“耶律雄奴”“韦大英”(暗有“唯大英雄能本色”之语)。连史湘云都“束銮带,穿折袖”,把自己打扮成胡人武将。少女们超越性别樊篱的冲动,仍隐隐可见。
只不过在那唐代男装仕女俑里,女子的面庞圆润、身形丰硕,虽穿着男装,但轻轻扭动的身体,还是藏不住女性天性里的活泼与婀娜。
(选自《寻找宝藏》)
22.作者认为唐代是女性的黄金时代,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3.小文正在写一篇穿越小说。小说女主角怎样才能在唐代逆袭成功?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给小文提三点建议。
24.根据“好问题的特征”,判断以下问题中哪一个最适合作为第二部分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好问题的特征
①询问事物的本质——直指问题的核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②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质疑理所应当、约定俗成的事物
③与对方形成深度交流一一激发对方打破思维定式,主动寻找答案
A谁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
B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代表了什么?
C东方文明的“维纳斯”有什么特点?
我选(  )。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①不辞劳苦;②生命顽强;③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3.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等内容,其实是在赞扬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
4.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⑸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这情愫应该是感动、欣赏。
故答案为: 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①概括为:不辞劳苦;结合“芒花绚烂,芒草顽强。你瞧!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②概括为:生命顽强;结合“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③概括为: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故答案为: ①不辞劳苦;②生命顽强;③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结合“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结合“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 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分析,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结合“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文章借芒草赞扬了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等内容,其实是在赞扬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片 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絮”比作“乡野女子”,并以“招摇”之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结合“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借芒花,表达了对农人的崇敬。结合“而那如粉如雪、摇曳纷飞的夏日芒花,则继续点燃我心中的最美乡愁”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答案】6.视作自己老友;结伴尖担(用上尖担);想念感激
7.①此句从嗅觉和视觉角度相互转换,生动形象写出了“我”肩担重物却体味到生活滋味、自然情味的欣喜之情。
②示例1:选择A。极写“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为抒发“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做铺垫)。示例2:选择B。生动地写出尖担让我体验到的青春味道,生活味道,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用语淳朴,直接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③“我”对数目和时间记得如此清晰,可见那段乡村岁月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亦可见作者喜爱之深,乡愁之深。
8.挑尖担是“我”年少时乡村生活的真实体验,让我感怀青春岁月的单纯美好;“尖担”代表渐行渐远的故乡、土地、大自然,寄托着“我”的乡愁;“尖担”意味着责任和道义,不丢本分,不忘根本,勇敢前行,给我生活的启悟。(两点即可)
9.示例:尖担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割柴、采青都离不开它,有乡土气息;文章围绕尖担而写(叙写了制作尖担、山野挑柴、吼野调子唱山歌等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尖担意味着做人的责任与担当,具有丰厚的民俗价值和意义;这一习俗尽管已经渐行渐远,但是蕴含的爱生活爱劳动的精神会世代传承。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言之成理,两点即可)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中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本道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来理解即可。
(4)本道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语句要通顺、流畅、得体。
6.已知信息:“初识尖担”对应第②段“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第一次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把柴挑回家”;“再用尖担”对应第④段“所以我在上大学的前几天,特意扛着尖担上山割柴。我想好好看看那些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追忆尖担”对应第⑥段“我想我应该感谢尖担:虽然放下了那根木头的尖担,但肩膀上从来就扛着别的尖担,挑着有限的一点知识,挑着不大的一点本事,有时也挑一点责任,也挑一点道义,也难免挑一些麻烦和遗憾,在看不见的地方磨下硬茧硌下伤痕”;
第①空:综合以上信息,根据第④段“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可概括出答案:视作自己老友;
第②空:根据第②段“以后挑回家的柴就增加到六十多斤,七十多斤,八十多斤,在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挑回的柴曾经达到一百二十三斤”可概括出答案:结伴尖担;
第③空:根据第⑤段“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割过柴,采过青了,也就再没有用过尖担”“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可概括出答案:想念感激。
故答案为:视作自己老友;结伴尖担(用上尖担);想念感激
7.①根据句中“中药的味道”和“清香”可知,是从嗅觉角度描写;“碧绿”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柴的忧郁”又是拟人手法,结合④段“虽然割柴、采青,重量压在肩上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我喜欢那种感觉”,可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肩挑重物,“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内心喜欢这种生活况味,语言清新,富于韵致。
②A句:句中“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这些都是故乡的风光;采用铺陈手法,表达了“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为下文抒发对“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作铺垫。形式上,相同的句式富有音韵美和激情美。
B句:句中的“它”指尖担,“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生动写出尖担与“我”相伴的日子的体验,那是生活的味道,青春的味道。联系上文“我想与我的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形式上,相同的句式富有音韵美和激情美。
③“大约五六根尖担”“一九七八年二月”这些清晰的数字说明印象之深;联系下文“刚立春不久,我已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可知,那段岁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尖担的情谊深厚,表达了“我”对乡村岁月的喜爱之深、乡愁之深。
故答案为:①此句从嗅觉和视觉角度相互转换,生动形象写出了“我”肩担重物却体味到生活滋味、自然情味的欣喜之情。
②示例1:选择A。极写“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为抒发“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做铺垫)。示例2:选择B。生动地写出尖担让我体验到的青春味道,生活味道,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用语淳朴,直接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③“我”对数目和时间记得如此清晰,可见那段乡村岁月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亦可见作者喜爱之深,乡愁之深。
8.根据①段“为什么两头要削尖?那时上山割柴,柴用草绳、棕绳或藤条捆成两捆,两头尖的尖担各扎进一个柴捆,然后翻山越岭就挑回家。有时农民也用尖担挑稻草捆、挑玉米杆捆,等等。几十年前山上还有不少狼和熊,割柴采青的乡亲经常遭遇它们的袭击,这两头尖的尖担就成了防卫的武器”可知,尖担,不仅是挑东西的得力工具,也是防卫的武器;
根据②段“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可知,尖担凝结着我的童年记忆,寄托着“我”的乡愁;
根据②段“那时候我就很高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有“成就感”。那时候人很单纯,我喜欢读书,喜欢劳动,读一本有趣的书,我就快乐得像神仙;挑一担山柴回家,就自豪得像个英雄。”可知,尖担承载着“我”少年青春快乐生活的美好记忆;
根据②段“一根木头,一根尖担,最早来到我单薄的肩上,最早认识了我单薄的青春。如它的单纯一样,那时我的快乐和忧伤也是那样单纯”可知,尖担是“我”青春单纯生活的见证;
根据③段“我肩上的第一层茧是尖担磨下的……就是茧,就是尖担送给我的纪念”可知,尖担给“我”留下了纪念;
根据④段“我想与我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和⑤段“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可知,尖担是“我”的老朋友,“我”对它充满思念;
根据⑥段“‘放下尖担,就打卖柴的’,是我故乡的一句俗语,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可知,尖担教会“我”承担责任和道义,不忘根本;
根据⑥段“我既没有放下尖担,就更不会去‘打卖柴的’了,因为,那实在是自己打自己”,结合④段“那时,真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宽广、亲切、伟大的感觉,真想从内心里向人世、向大自然致意:人活着真好啊,活在劳动中真好啊,活在天地间真好啊”可知,尖担是“我”青春生活的生命体验,不仅寄托着我对渐行渐远的故乡、土地、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也激励“我”经常检讨自己奋力前行。
故答案为:挑尖担是“我”年少时乡村生活的真实体验,让我感怀青春岁月的单纯美好;“尖担”代表渐行渐远的故乡、土地、大自然,寄托着“我”的乡愁;“尖担”意味着责任和道义,不丢本分,不忘根本,勇敢前行,给我生活的启悟。
9.根据单元导读“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可知,要编入本单元就要有体现民俗风尚的特点。另外本文注意抓住尖担的特征,尖担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尖担这一劳动工具极富乡土气息;再根据丢⑥段“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可知,尖担所承载的是农人们的根,是乡土情怀,文章写尖担的过程中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围绕主题相关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尖担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割柴、采青都离不开它,有乡土气息;文章围绕尖担而写(叙写了制作尖担、山野挑柴、吼野调子唱山歌等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尖担意味着做人的责任与担当,具有丰厚的民俗价值和意义;这一习俗尽管已经渐行渐远,但是蕴含的爱生活爱劳动的精神会世代传承。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
【答案】10.出气筒;“我”感到愧疚、感恩。;老爸护送“我”去任何地方,高度警觉。;“ 我”觉得活着有寄托、有意义。
11.①妈妈生病是老爸由好逸恶劳转变成勤劳能干的重要原因。②老爸照顾病了十几年的妈妈,并代替妈妈撑起这个家,表现了他的责任感与重情意。③老爸不仅要照顾更麻烦的“我”,还要照顾病了的妈妈,突出他任劳任怨的家中顶梁柱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12.示例:“惊悚”一词大词小用,把老爸比作“人工拐杖”、帅气的保镖,把被老爸照顾的“我”比作大牌明星,这些内容既表现出老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又具有很强的调侃意味,语言活泼,表现出了“我”的乐观情绪。
13.表现了病中的“我”的乐观情绪;老爸对“我”的爱和对妈妈深厚的感情;“我”对老爸的爱;“我”对老爸的感激、敬佩之情;“我”内心的愧疚之情。(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先找到与所填之处相对应的段落,然后再加以概括,概括时,抓住中心句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作用的理解。人物首先分清时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了体现主要人物的,为主要人物服务。如体现主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找到相应的段落,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句子,逐一分析,平时应多加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领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应把自己代入故事中假想自己就是主人公,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10.由第四段可知 老爸在我的生活里扮演着三种角色:出气筒、保续和保姆。 ,因此,第一空填“出气筒”。第五段爸爸充当着出气筒的角色,由 “在老爸本应颐养天年的时候,让他来整日伺候我,我深感愧疚。” 得到第二空的答案:“我” 感到愧疚、感恩。 第六段,“ 只要我离开床或座椅,他就神经高度紧张。...... 即使睡着了,他也会条件反射似的一跃而起 "老爸对于”我“高度紧张,”第七段,“ 我走哪他就扶我到哪儿,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工拐杖””,得知老爸护送我去任何地方。由此,可得到第三空的答案,由第八段 。“在老爸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呵护下,......依然觉得活着还有寄托,还有意义 ."可得到第四空的答案。故答案为:
第1空、出气筒
第2空、“我”感到愧疚、感恩。
第3空、老爸护送“我”去任何地方,高度警觉。
第4空、“ 我”觉得活着有寄托、有意义。
11.妈妈生病前 既当妈又当爸 ,家里一切由妈妈操持,爸爸则好逸恶劳,因此,妈妈生病是老爸由好逸恶劳转变成勤劳能干的重要原因。老爸照顾病了十几年的妈妈,并与妈妈互换角色,代替妈妈撑起这个家,任劳任怨,表现了他的责任感与重情意。后来”我“也生病了,老爸不仅要照顾更麻烦的“我”,还要照顾病了的妈妈,家中的担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突出他任劳任怨的家中顶梁柱形象。
12.“ 出门在外,拎包开门 ”把老爸比作“人工拐杖”“ 像很多大牌明星一样,我有了24小时的保镖 ”这些内容既表现出老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又具有很强的调侃意味,语言活泼,对于生病的“我”来说,在爸爸的照顾下,慢慢变得乐观,对生活开始充有希望,表现出了“我”的乐观情绪。
13.明确题目,一是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二是表现了老爸的哪些情感,不可只答其一。 “我”对老爸的爱;老爸在妈妈和“我”生病后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无微不至照顾我们,体现 我”对老爸的感激、敬佩之情;老爸充当生病时“我”的出气筒、保镖和保姆,可感受到“我”内心的愧疚之情。 在老爸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逐渐乐观,体现了病中的“我”的乐观情绪 ;老爸之所以任劳任怨,是因为老爸对“我”和妈妈有着深厚的感情 。
【答案】14.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5.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6.充满心灵的诗意;有鸟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17.“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2)本道题考查对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解答本题的格式:......(词)运用了......(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取得了......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
(4)本道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来理解即可。
14.②段“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结合前文“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和⑧段“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可知,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自己,,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像“我”一样的居住在城市的,找不到自己心中的心中的归宿,表明“我”已迷失,找不到自己的“村庄”。
故答案为: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5.根据③④段中的“幸福”“欢宴”“迷失和孤独”“蹲”“喝”等可知,将乌鸦、虫子、猫头鹰等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结合 段“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可知,此处渲染和烘托了村庄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对村庄的热爱、眷恋和怀念。
故答案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6.根据⑤画线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是近指代词,找到②段“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可提炼为:充满心灵的诗意;
根据⑤画线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是近指代词,找到③段“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可提炼为:有鸟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
根据⑤画线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是近指代词,找到④段“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可提炼为: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故答案为:充满心灵的诗意;有鸟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17.根据 段“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和⑨段“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可知,表层含义是离开村庄,渐远村庄;
根据 段“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可知,深层含义是,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结合 段“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
【答案】18.神父、邻居国王、小伙子。;寻找的途径不一样。神父是使者找来的,邻居国王是人们告诉国王的,小伙子是国王遇到的。(找到的人的心态不一样。神父对现状很满足但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小伙子对一切都很满足并且很快乐。)
19.示例:A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相比B“视若珍宝”“郁郁寡欢”“整天”等,A中的“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等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简明、朴实、生动的特点。
20.王子代表了几乎拥有一切却还是不快乐的一类人;小伙子代表了尽管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很满足、很快乐的一类人。
21.示例:我认为国王(可能)找到了衬衫。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他在一次次寻找中,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要比对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满足是人的自我感受,权力、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8.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①题第8段到12段,国王首先找到的是一一个神父, 第13段到14段,国王找到了一个邻居国王,第15段到末尾,国王找到一个贫穷的小伙子。②这三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寻找他们的途径不同,根据情节写他们的详略处理不同,这三个人物的生活状态不同。
故答案为: 神父、邻居国王、小伙子。;寻找的途径不一样。神父是使者找来的,邻居国王是人们告诉国王的,小伙子是国王遇到的。(找到的人的心态不一样。神父对现状很满足但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小伙子对一切都很满足并且很快乐。)
19.本题考查的是童话的语言特点,解答这道题,首先对比A句和B句,具体分析他们的词语表达和运用,体会其语言特点的不同,从而加以分析对比。
故答案为: 示例:A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相比B“视若珍宝”“郁郁寡欢”“整天”等,A中的“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等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简明、朴实、生动的特点。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分析概括。本文中的王子拥有高贵的地位,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他几乎拥有一切,但他却“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而小伙子“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小伙子连衬衫都没有,可见他多么贫穷,而他满足而又快乐。根据他们的情况加以概括。
故答案为: 王子代表了几乎拥有一切却还是不快乐的一类人;小伙子代表了尽管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很满足、很快乐的一类人。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尾“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表面看来国王没有找到衬衫,因为他找到的那个小伙子对自己的生活现状非常满足,但他连衬衫也没有,国王就没方法交换衬衫了;然而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上的衬衫,却找到了精神上真正快乐的人。根据情节来谈自己的理解。围绕“精神满足和物质上的追求”来谈。
故答案为: 示例:我认为国王(可能)找到了衬衫。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他在一次次寻找中,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要比对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满足是人的自我感受,权力、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答案】22.唐代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展现着王朝自信开放的态度。唐代的女性不用遵循过分严苛的法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比较自由,穿衣打扮方面也不必过分拘束,并且以“丰腴肥厚”为美,对女性而言限制和拘束较少。
23.①唐代女性以丰腴肥厚为美,神情妖娆而不轻佻,所以穿越的女主人公若体态丰腴,有落落大方的气质便可脱颖而出;②在城市里要昂首阔步行走,展现自己矫健的身姿;③学习骑马,打马球,着男装,既有男子的英武之气又不失女性的婀娜活泼。
24.示例:B 第二部分介绍了含而不露、充满自信的唐代女子就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她们身上有着从容自信、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质。这部分不仅仅是回答“维纳斯”是谁,介绍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东方“维纳斯”背后所蕴含的盛唐气质。B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不仅包罗了A、C两个问题,还能够激发读者去寻找“维纳斯”背后的内涵,因此是一个好问题,符合第二部分内容,适合作为标题。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根据“人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个事情怎么样”的格式,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提建议,其实是概括题的变形。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有关唐朝女性的语句,概括分析女性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拟标题。拟定的标题注意要能够:突显文章线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22.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那丽人,体重恐怕都在一百二三十斤以上,体态丰腴却富有美感。因为彼时的审美时尚,已从南朝以来的“秀骨清像”,转向了“丰腴肥厚”。
这份悠然与自信,也在张萱、周昉这些著名画家的画卷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不打马球时,唐朝女子也爱男装,似乎英武的男装,标志着她们对女性地位的超越。
故答案为:唐代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展现着王朝自信开放的态度。唐代的女性不用遵循过分严苛的法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比较自由,穿衣打扮方面也不必过分拘束,并且以“丰腴肥厚”为美,对女性而言限制和拘束较少。
23.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括。
还有一点会让现在的女性都很欣喜地穿越到唐代,那就是再也不必为减肥而苦恼,不必因吃小零食而充满犯罪感。那丽人,体重恐怕都在一百二三十斤以上,体态丰腴却富有美感。写唐朝女性要体态丰腴,富有美感。
那个时代的中国,宽阔而不嚣张,妖娆而不轻佻,这样的时代气质,落实在那彩绘女俑的脸上,让她的微笑,含而不露,充满自信。写唐朝女性很有自信。
我们不妨想象,在大唐的光景里,一群男装女性在球场上纵马飞驰,只有她们的声音展示着女性独有的魅力。不打马球时,唐朝女子也爱男装,似乎英武的男装,标志着她们对女性地位的超越。写唐朝女性能骑马,穿男装,兼具男性的英武和女性的柔美。
故答案为:①唐代女性以丰腴肥厚为美,神情妖娆而不轻佻,所以穿越的女主人公若体态丰腴,有落落大方的气质便可脱颖而出;②在城市里要昂首阔步行走,展现自己矫健的身姿;③学习骑马,打马球,着男装,既有男子的英武之气又不失女性的婀娜活泼。
24.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唐代女子就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她们身上有着从容自信、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质。第二部分回答了“维纳斯”是谁,介绍唐朝女子的特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盛唐气质。B和A、C相比,还有“维纳斯”背后的内涵,选B。
故答案为:B;第二部分介绍了含而不露、充满自信的唐代女子就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她们身上有着从容自信、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质。这部分不仅仅是回答“维纳斯”是谁,介绍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东方“维纳斯”背后所蕴含的盛唐气质。B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不仅包罗了A、C两个问题,还能够激发读者去寻找“维纳斯”背后的内涵,因此是一个好问题,符合第二部分内容,适合作为标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一、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下·滁州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夏日芒花
廖辉军
①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
②在我的家乡鄂南大地,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着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它俗名芒草,又叫芭茅,被称为“大山上的芦苇”。
③盛夏来临,从芒草丛中伸出一支支笔直向上的青穗,绿叶粉花,显露出粉嫩的娇态与朴素的可爱俏皮,让人联想到脸颊透红、不施粉黛的农家姑娘。
④山风拂过,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晚霞里,点点花絮映射出耀眼的光芒,温柔的夕阳反衬出芒花火一样的热烈,瞬间生发出一种即将燃烧的壮美。如果一定要评选出夏日最美的花,我想一定是芒花吧。
⑤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芒花绚烂,芒草顽强。你瞧!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
⑥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春分,它是牛儿喜欢的食料,吃一把绿油油的芒叶,总能多犁出一亩地来。夏至,将支支芒穗集成一把,便是再合适不过的芒帚——剩下的芒穗,母亲就编织成小马和手枪供我们玩耍。霜降,结实的芒秆是造纸的上乘原料,无形中成了乡亲们农闲时节增收的“聚宝盆”;大小寒,芒根不仅甘甜可口还能入药,干枯的芒草也被当作过冬取暖的柴火,即便进了灶膛烧成草灰,也是来年不可或缺的好肥料。
⑦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天刚蒙蒙亮,母亲便催我们起床,提起水壶,拿着镰刀,头戴草帽,穿上长衫,全家老小割芒去。当太阳徐徐升起时,一捆捆芒穗已被扛回家,褪去芒衣后,很快在母亲灵巧的双手里变魔术般变成一把把崭新的芒帚,浑身上下散发着金黄色的耀眼光芒。母亲总是告诫我们:“做事莫要偷懒,宁可多花些气力。记住,这芒帚虽不值钱,但也来之不易!”
⑧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皮肤过敏长满风疙瘩,奇痒难耐。母亲从阁楼找来一把烟熏晾干的陈年芒帚,在我身上不停地扫来扫去……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全身恼人的风疙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
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
⑩眼下,家乡的芒草正繁茂,据说还成为新时代生态修复最优良的“护土精灵”。而那如粉如雪、摇曳纷飞的夏日芒花,则继续点燃我心中的最美乡愁。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30日)
1.下列对上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这句话照应文题。
B.“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这些句子都在暗示本文的写作意图。
C.作者说“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这情愫应该是惭愧、懊悔。
D.对于远离故土的“我”,芒花在“我”心中就是故乡最深的印记。
2.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芒草 个性(特点)
随处可见 普通
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 ①
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 ②
全身都是宝 ③
3.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
5.说说本文寄寓了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
【答案】1.C
2.①不辞劳苦;②生命顽强;③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3.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等内容,其实是在赞扬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
4.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⑷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⑸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这情愫应该是感动、欣赏。
故答案为: 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①概括为:不辞劳苦;结合“芒花绚烂,芒草顽强。你瞧!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②概括为:生命顽强;结合“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③概括为: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故答案为: ①不辞劳苦;②生命顽强;③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结合“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结合“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 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分析,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结合“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文章借芒草赞扬了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等内容,其实是在赞扬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片 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絮”比作“乡野女子”,并以“招摇”之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结合“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借芒花,表达了对农人的崇敬。结合“而那如粉如雪、摇曳纷飞的夏日芒花,则继续点燃我心中的最美乡愁”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故答案为: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2023八下·杭州月考)文学作品阅读
扁 担
李汉荣
①人们都知道扁担,是用于挑水、挑货物的。但是,还有一种扁担,严格一些就不能叫扁担,应该叫“尖担”,是过去乡里人挑柴用的。它形状类似扁担,但两头是尖的,所以叫尖担。为什么两头要削尖?那时上山割柴,柴用草绳、棕绳或藤条捆成两捆,两头尖的尖担各扎进一个柴捆,然后翻山越岭就挑回家。有时农民也用尖担挑稻草捆、挑玉米杆捆,等等。几十年前山上还有不少狼和熊,割柴采青的乡亲经常遭遇它们的袭击,这两头尖的尖担就成了防卫的武器。
②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第一次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把柴挑回家,父亲特意用秤称了重量,是五十三斤,当时我才满十三岁。以后挑回家的柴就增加到六十多斤,七十多斤,八十多斤,在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挑回的柴曾经达到一百二十三斤。那时候我就很高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有“成就感”。那时候人很单纯,读一本有趣的书,就快乐得像神仙;挑一担山柴回家,就自豪得像个英雄。那时候用的工具,比如这尖担,是这么朴实单纯,就像厚道纯朴的乡亲。一根憨厚的木头,斧头劈几下,刨子推几下,两头削几下,就憨憨地来到乡亲的肩上,来到我幼稚的肩上。一根木头,一根尖担,最早来到我单薄的肩上,最早认识了我单薄的青春。如它的单纯一样,那时我的快乐和忧伤也是那样单纯。
③我还记得,我肩上的第一层茧是尖担磨下的,当时有些痛,还骂过尖担。想不到,它送给我的这早年的礼物,一直保留到现在,此刻我放下笔,将两只手放在肩上,同时摸到了左右两肩,那稍觉厚硬,稍觉疼痛的地方,就是茧,就是尖担送给我的纪念。
④我用过大约五六根尖担,最后一次用尖担上山割柴是一九七八年二月。刚立春不久,我已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我自小爱读书,爱劳动,爱那憨厚的尖担。虽然割柴、采青,重量压在肩上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我喜欢那种感觉:柴的忧郁,有点像中药的味道;草的碧绿,扑面而来的全是山野的清香。有时候挑着柴担走在山路上,竟有两只鸟歇在柴捆上啄理翅膀,扑腾着陪我一程;蝴蝶、蜜蜂、蜻蜓也常常是我不期而遇的朋友,它们追着我的柴担、草担飞行,好像我是就要远行的春天,或者,它们以为是我挑走了山里的一部分春天。有时,我也学着乡亲们,在山顶上或山峡里吼一些很野很野的调子,唱几支很老很老的山歌,就听见山鸣谷应,群山互答,百鸟联唱。那时,真有一种宽广、亲切、伟大的感觉,真想从内心里向人世、向大自然致意:人活着真好啊,活在劳动中真好啊,活在天地间真好啊。所以我在上大学的前几天,特意扛着尖担上山割柴。我想好好看看那些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我想与我的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再挑回两肩白云,再挑回一担山色,深深地珍藏在记忆里。
⑤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割过柴,采过青了,也就再没有用过尖担。于今想来,考上大学的那一天,我也就开始疏远土地、疏远劳动、疏远大自然、疏远了人的生命里最珍贵最深切的感受:与万物肌肤相亲、血脉相连。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然后仔细凝视他沧桑的面容,从他的皱纹里,找到我肩膀的印痕:贴紧鼻子,会嗅到他木质的微香气息,会嗅到它收藏的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
⑥“放下尖担,就打卖柴的”,是我故乡的一句俗语,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我想我应该感谢尖担:虽然放下了那根木头的尖担,但肩膀上从来就扛着别的尖担,挑着有限的一点知识,挑着不大的一点本事,有时也挑一点责任,也挑一点道义,也难免挑一些麻烦和遗憾,在看不见的地方磨下硬茧硌下伤痕。试看茫茫人海,在世界的大街上,谁的肩上不扛着一根或若干根隐形的尖担,挑着一担岁月,挑着一些苦乐,挑着一点欲望,经营自己?
(选自《点亮灵魂的灯:李汉荣散文精读》)
6.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7.为帮助同学们完成题为“李汉荣语言风格”的研究性小论文,老师提供了下列提纲,请你完成下面三个任务。
8.标题“尖担”一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9.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觉得本文可以编入这一单元,请借助单元前言,说说推荐的理由。
【答案】6.视作自己老友;结伴尖担(用上尖担);想念感激
7.①此句从嗅觉和视觉角度相互转换,生动形象写出了“我”肩担重物却体味到生活滋味、自然情味的欣喜之情。
②示例1:选择A。极写“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为抒发“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做铺垫)。示例2:选择B。生动地写出尖担让我体验到的青春味道,生活味道,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用语淳朴,直接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③“我”对数目和时间记得如此清晰,可见那段乡村岁月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亦可见作者喜爱之深,乡愁之深。
8.挑尖担是“我”年少时乡村生活的真实体验,让我感怀青春岁月的单纯美好;“尖担”代表渐行渐远的故乡、土地、大自然,寄托着“我”的乡愁;“尖担”意味着责任和道义,不丢本分,不忘根本,勇敢前行,给我生活的启悟。(两点即可)
9.示例:尖担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割柴、采青都离不开它,有乡土气息;文章围绕尖担而写(叙写了制作尖担、山野挑柴、吼野调子唱山歌等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尖担意味着做人的责任与担当,具有丰厚的民俗价值和意义;这一习俗尽管已经渐行渐远,但是蕴含的爱生活爱劳动的精神会世代传承。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言之成理,两点即可)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中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本道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来理解即可。
(4)本道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语句要通顺、流畅、得体。
6.已知信息:“初识尖担”对应第②段“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第一次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把柴挑回家”;“再用尖担”对应第④段“所以我在上大学的前几天,特意扛着尖担上山割柴。我想好好看看那些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追忆尖担”对应第⑥段“我想我应该感谢尖担:虽然放下了那根木头的尖担,但肩膀上从来就扛着别的尖担,挑着有限的一点知识,挑着不大的一点本事,有时也挑一点责任,也挑一点道义,也难免挑一些麻烦和遗憾,在看不见的地方磨下硬茧硌下伤痕”;
第①空:综合以上信息,根据第④段“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可概括出答案:视作自己老友;
第②空:根据第②段“以后挑回家的柴就增加到六十多斤,七十多斤,八十多斤,在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挑回的柴曾经达到一百二十三斤”可概括出答案:结伴尖担;
第③空:根据第⑤段“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割过柴,采过青了,也就再没有用过尖担”“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可概括出答案:想念感激。
故答案为:视作自己老友;结伴尖担(用上尖担);想念感激
7.①根据句中“中药的味道”和“清香”可知,是从嗅觉角度描写;“碧绿”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柴的忧郁”又是拟人手法,结合④段“虽然割柴、采青,重量压在肩上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我喜欢那种感觉”,可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肩挑重物,“并不轻松,甚至很累”,但内心喜欢这种生活况味,语言清新,富于韵致。
②A句:句中“亲爱的山,亲爱的水,亲爱的树木,亲爱的花草,亲爱的白云,亲爱的鸟儿”,这些都是故乡的风光;采用铺陈手法,表达了“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为下文抒发对“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作铺垫。形式上,相同的句式富有音韵美和激情美。
B句:句中的“它”指尖担,“山野的气息、柴的气息、草的气息,一个少年单纯的汗的气息”生动写出尖担与“我”相伴的日子的体验,那是生活的味道,青春的味道。联系上文“我想与我的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形式上,相同的句式富有音韵美和激情美。
③“大约五六根尖担”“一九七八年二月”这些清晰的数字说明印象之深;联系下文“刚立春不久,我已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欣喜是难免的,但我没有忘记我的老朋友——我的尖担”可知,那段岁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尖担的情谊深厚,表达了“我”对乡村岁月的喜爱之深、乡愁之深。
故答案为:①此句从嗅觉和视觉角度相互转换,生动形象写出了“我”肩担重物却体味到生活滋味、自然情味的欣喜之情。
②示例1:选择A。极写“我”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为抒发“我亲爱的尖担”的喜爱做铺垫)。示例2:选择B。生动地写出尖担让我体验到的青春味道,生活味道,富有表达上的激情美和形式的音韵美。(用语淳朴,直接抒发了对青春体验、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③“我”对数目和时间记得如此清晰,可见那段乡村岁月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之深,亦可见作者喜爱之深,乡愁之深。
8.根据①段“为什么两头要削尖?那时上山割柴,柴用草绳、棕绳或藤条捆成两捆,两头尖的尖担各扎进一个柴捆,然后翻山越岭就挑回家。有时农民也用尖担挑稻草捆、挑玉米杆捆,等等。几十年前山上还有不少狼和熊,割柴采青的乡亲经常遭遇它们的袭击,这两头尖的尖担就成了防卫的武器”可知,尖担,不仅是挑东西的得力工具,也是防卫的武器;
根据②段“我小时候也随父亲上山割过柴,采过青,使用的就是这种尖担……”可知,尖担凝结着我的童年记忆,寄托着“我”的乡愁;
根据②段“那时候我就很高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有“成就感”。那时候人很单纯,我喜欢读书,喜欢劳动,读一本有趣的书,我就快乐得像神仙;挑一担山柴回家,就自豪得像个英雄。”可知,尖担承载着“我”少年青春快乐生活的美好记忆;
根据②段“一根木头,一根尖担,最早来到我单薄的肩上,最早认识了我单薄的青春。如它的单纯一样,那时我的快乐和忧伤也是那样单纯”可知,尖担是“我”青春单纯生活的见证;
根据③段“我肩上的第一层茧是尖担磨下的……就是茧,就是尖担送给我的纪念”可知,尖担给“我”留下了纪念;
根据④段“我想与我老朋友,我亲爱的尖担,在一起多呆些时候”和⑤段“我真想再见到当年用过的尖担,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一声:老朋友,我想念你”可知,尖担是“我”的老朋友,“我”对它充满思念;
根据⑥段“‘放下尖担,就打卖柴的’,是我故乡的一句俗语,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可知,尖担教会“我”承担责任和道义,不忘根本;
根据⑥段“我既没有放下尖担,就更不会去‘打卖柴的’了,因为,那实在是自己打自己”,结合④段“那时,真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宽广、亲切、伟大的感觉,真想从内心里向人世、向大自然致意:人活着真好啊,活在劳动中真好啊,活在天地间真好啊”可知,尖担是“我”青春生活的生命体验,不仅寄托着我对渐行渐远的故乡、土地、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也激励“我”经常检讨自己奋力前行。
故答案为:挑尖担是“我”年少时乡村生活的真实体验,让我感怀青春岁月的单纯美好;“尖担”代表渐行渐远的故乡、土地、大自然,寄托着“我”的乡愁;“尖担”意味着责任和道义,不丢本分,不忘根本,勇敢前行,给我生活的启悟。
9.根据单元导读“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可知,要编入本单元就要有体现民俗风尚的特点。另外本文注意抓住尖担的特征,尖担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尖担这一劳动工具极富乡土气息;再根据丢⑥段“告诫人不要忘了根,丢了人的本份”可知,尖担所承载的是农人们的根,是乡土情怀,文章写尖担的过程中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围绕主题相关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尖担是传统乡村劳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割柴、采青都离不开它,有乡土气息;文章围绕尖担而写(叙写了制作尖担、山野挑柴、吼野调子唱山歌等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卷;尖担意味着做人的责任与担当,具有丰厚的民俗价值和意义;这一习俗尽管已经渐行渐远,但是蕴含的爱生活爱劳动的精神会世代传承。所以本文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编入民俗单元。
(2023八下·大安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 爸
①当我被这个世界踢出局时,当我被身边的人有意无意地冷落忽略直至弃之不顾时,一个老男人收留了我,他就是我老爸。
②曾经的老爸胸无大志,好逸恶劳,除了老实善良,一无是处,还经常扮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我的妈妈和他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屋檐下吵闹了大半辈子。在我的记忆里,老爸除了上班,就是到处闲逛,家里大事小事从不操心,我没有关于他的太多成长记忆。
③然而妈妈这位既当妈又当爸,还经常保护老爸的女汉子,却在2008年突然病倒了。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老天有意让他们俩互换了角色,老爸义无反顾、任劳任怒地撑起了这个家。购物、做饭、洒扫,伺候妈妈起居、服药等,不惮繁杂、不辞劳苦。
④我的病,加重了老爸的负担。我比妈还难伺候,除了行动更加困难,脾气也更加暴躁。如今的老爸在我的生活里扮演着三种角色:出气筒、保续和保姆。
⑤因为语言沟通越来越困难,加上老年人耳 朵和眼睛都不好使,老爸常常无法及时准确领悟我的意思,气得我动不动就对他发牌气。身体状况不好,导致我心情郁闷低落,对外界的反应极其敏感,时常忍不住对老爸大呼小叫,然而老爸从来都是照单全收。在老爸这里,我可以任性,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泄。他心甘情愿地被我和妈妈呼来唤去,压根儿没有觉得伺候人是丢面子、受委屈的事。每天看到我和妈妈能吃能睡、乐呵呵的,就是他最大的满足。在老爸本应颐养天年的时候,让他来整日伺候我,我深感愧疚。
⑥自从我的病情发展到无法正常行走的地步后,我到哪儿都不得不带上我的保镖老爸。 由于在他眼皮底下发生了几次我摔倒以致被救护车接走的事故,原本胆小的老爸患上了“闺女行走恐惧症”。每天,只要我离开床或座椅,他就神经高度紧张。只要有一点椅子挪动的声音,即使睡着了,他也会条件反射似的一跃而起,一边还有些惊惶地喊着:“我来了,我来扶你,闺女!”
⑦时间长了,这种惊悚的气氛给我平添了几分重症患者的感觉。他的一惊一乍时常让我很糟心,也让我很暖心。就这样,现在除了上厕所、洗澡,其他时间老爸几乎与我寸步不离,我走哪他就扶我到哪儿,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工拐杖”。遇到我出门办事,老爸更是服务到位。老爸虽已年近七十,但身形仍高大挺直,颇有几分年轻时的帅气。出门在外,拎包开门,老爸给我这个残疾人攒了不少面子。除了路上的种种呵护,老爸还在我停留的每个地方守候、喂食。此外,推椅、挡人、遮雨、翻译,无所不能。就这样,像很多大牌明星一样,我有了24小时的保镖,不问待遇,不会辞职,还挺帅气。握着这位保镖的手,我时常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
⑧自从家里两个女人都病倒了,原本脾气暴躁、毫无耐心、干活儿笨手笨脚的老爸有了很大的进步。早上给我穿衣、梳头,中午给我夹菜、喂饭,晚上给我洗漱、铺床,出门还要给我化妆、换鞋,小时候妈妈照顾我的活儿,老爸在短短一年里都学会了。每天从睁眼到入睡,我一天之内呼喊老爸的次数不计其数,对老爸的指令连续不断,更夸张的是,为了配合我白天睡觉、晚上创作的习惯,老爸也很无奈地加起了夜班..每晓直到看到我睡,他才敢下楼踏实睡觉。如果有一天他不在家或生病了:我的生活也就彻底没法运转了,好像一座房子塌了栋梁似的四处抓瞎。在老爸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呵护下,得了世界上最残忍病症的我,依然觉得活着还有寄托,还有意义。因为老爸唯一的希望是看着我乐观地面对每一天,回到从前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快乐样子。
⑨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三年的病程,让我从舞姿曼妙坠入步履维艰的境地。我对亲子关系、夫要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就亲子关系而言,血缘是纽带,包容与奉献是内容。无论孩子成器与否,富贵还是贫贱,健康还是身染重病,父母都会照单全收,奉献毕生的一切都毫不犹豫。真正的夫妻不是永远甜蜜、浪漫,而是无论面对平凡生活的单调还是祸从天降的危险,都能不离不弃,相守终老。在我看来,任何荣耀和财富都比不上亲人对你的理解和支持。
10.老爸在"我”的生活里扮演着三种角色,请结合本文内容完成下表。
角色 表现 “我”的感受
①    老爸无限包容,照单全收"我”的任性情绪。 ②   
保镖 ③    “我”感到很精心,也很暖心,有安全感。
保姆 老爸全能陪护,无微不至、任劳任怨。 ④   
11.妈妈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
12.文中第⑦②段是通过一些具有调侃意味的语言来表现“我”的乐观情绪的,请结合这些语言作简要分析。
13.本文表现了文中人物“我”及老爸的哪些情感?
【答案】10.出气筒;“我”感到愧疚、感恩。;老爸护送“我”去任何地方,高度警觉。;“ 我”觉得活着有寄托、有意义。
11.①妈妈生病是老爸由好逸恶劳转变成勤劳能干的重要原因。②老爸照顾病了十几年的妈妈,并代替妈妈撑起这个家,表现了他的责任感与重情意。③老爸不仅要照顾更麻烦的“我”,还要照顾病了的妈妈,突出他任劳任怨的家中顶梁柱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12.示例:“惊悚”一词大词小用,把老爸比作“人工拐杖”、帅气的保镖,把被老爸照顾的“我”比作大牌明星,这些内容既表现出老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又具有很强的调侃意味,语言活泼,表现出了“我”的乐观情绪。
13.表现了病中的“我”的乐观情绪;老爸对“我”的爱和对妈妈深厚的感情;“我”对老爸的爱;“我”对老爸的感激、敬佩之情;“我”内心的愧疚之情。(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先找到与所填之处相对应的段落,然后再加以概括,概括时,抓住中心句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作用的理解。人物首先分清时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了体现主要人物的,为主要人物服务。如体现主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首先找到相应的段落,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句子,逐一分析,平时应多加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领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应把自己代入故事中假想自己就是主人公,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10.由第四段可知 老爸在我的生活里扮演着三种角色:出气筒、保续和保姆。 ,因此,第一空填“出气筒”。第五段爸爸充当着出气筒的角色,由 “在老爸本应颐养天年的时候,让他来整日伺候我,我深感愧疚。” 得到第二空的答案:“我” 感到愧疚、感恩。 第六段,“ 只要我离开床或座椅,他就神经高度紧张。...... 即使睡着了,他也会条件反射似的一跃而起 "老爸对于”我“高度紧张,”第七段,“ 我走哪他就扶我到哪儿,成了名副其实的“人工拐杖””,得知老爸护送我去任何地方。由此,可得到第三空的答案,由第八段 。“在老爸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呵护下,......依然觉得活着还有寄托,还有意义 ."可得到第四空的答案。故答案为:
第1空、出气筒
第2空、“我”感到愧疚、感恩。
第3空、老爸护送“我”去任何地方,高度警觉。
第4空、“ 我”觉得活着有寄托、有意义。
11.妈妈生病前 既当妈又当爸 ,家里一切由妈妈操持,爸爸则好逸恶劳,因此,妈妈生病是老爸由好逸恶劳转变成勤劳能干的重要原因。老爸照顾病了十几年的妈妈,并与妈妈互换角色,代替妈妈撑起这个家,任劳任怨,表现了他的责任感与重情意。后来”我“也生病了,老爸不仅要照顾更麻烦的“我”,还要照顾病了的妈妈,家中的担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突出他任劳任怨的家中顶梁柱形象。
12.“ 出门在外,拎包开门 ”把老爸比作“人工拐杖”“ 像很多大牌明星一样,我有了24小时的保镖 ”这些内容既表现出老爸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又具有很强的调侃意味,语言活泼,对于生病的“我”来说,在爸爸的照顾下,慢慢变得乐观,对生活开始充有希望,表现出了“我”的乐观情绪。
13.明确题目,一是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二是表现了老爸的哪些情感,不可只答其一。 “我”对老爸的爱;老爸在妈妈和“我”生病后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无微不至照顾我们,体现 我”对老爸的感激、敬佩之情;老爸充当生病时“我”的出气筒、保镖和保姆,可感受到“我”内心的愧疚之情。 在老爸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逐渐乐观,体现了病中的“我”的乐观情绪 ;老爸之所以任劳任怨,是因为老爸对“我”和妈妈有着深厚的感情 。
(2023八下·双柏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①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②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③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和月亮。
④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⑤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⑥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⑦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⑧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⑨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⑩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4.结合文本,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义。
15.文章的第(3)(4)段写到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6.画线句子“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呢?
17.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答案】14.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5.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6.充满心灵的诗意;有鸟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17.“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2)本道题考查对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解答本题的格式:......(词)运用了......(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取得了......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
(4)本道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来理解即可。
14.②段“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结合前文“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和⑧段“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可知,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自己,,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像“我”一样的居住在城市的,找不到自己心中的心中的归宿,表明“我”已迷失,找不到自己的“村庄”。
故答案为: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5.根据③④段中的“幸福”“欢宴”“迷失和孤独”“蹲”“喝”等可知,将乌鸦、虫子、猫头鹰等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结合 段“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可知,此处渲染和烘托了村庄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对村庄的热爱、眷恋和怀念。
故答案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6.根据⑤画线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是近指代词,找到②段“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可提炼为:充满心灵的诗意;
根据⑤画线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是近指代词,找到③段“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可提炼为:有鸟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
根据⑤画线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是近指代词,找到④段“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可提炼为: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故答案为:充满心灵的诗意;有鸟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17.根据 段“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和⑨段“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可知,表层含义是离开村庄,渐远村庄;
根据 段“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可知,深层含义是,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结合 段“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
(2023八下·丰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满足的人的衬衫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起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寻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有改动)
18.“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丽: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一次次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
小明:才不是这样简单的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
19.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请说明理由。
A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B 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20.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哪一类人。
21.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8.神父、邻居国王、小伙子。;寻找的途径不一样。神父是使者找来的,邻居国王是人们告诉国王的,小伙子是国王遇到的。(找到的人的心态不一样。神父对现状很满足但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小伙子对一切都很满足并且很快乐。)
19.示例:A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相比B“视若珍宝”“郁郁寡欢”“整天”等,A中的“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等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简明、朴实、生动的特点。
20.王子代表了几乎拥有一切却还是不快乐的一类人;小伙子代表了尽管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很满足、很快乐的一类人。
21.示例:我认为国王(可能)找到了衬衫。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他在一次次寻找中,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要比对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满足是人的自我感受,权力、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8.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①题第8段到12段,国王首先找到的是一一个神父, 第13段到14段,国王找到了一个邻居国王,第15段到末尾,国王找到一个贫穷的小伙子。②这三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寻找他们的途径不同,根据情节写他们的详略处理不同,这三个人物的生活状态不同。
故答案为: 神父、邻居国王、小伙子。;寻找的途径不一样。神父是使者找来的,邻居国王是人们告诉国王的,小伙子是国王遇到的。(找到的人的心态不一样。神父对现状很满足但还有欲望;邻居国王拥有一切但因害怕失去而感到痛苦;小伙子对一切都很满足并且很快乐。)
19.本题考查的是童话的语言特点,解答这道题,首先对比A句和B句,具体分析他们的词语表达和运用,体会其语言特点的不同,从而加以分析对比。
故答案为: 示例:A更能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相比B“视若珍宝”“郁郁寡欢”“整天”等,A中的“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等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简明、朴实、生动的特点。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分析概括。本文中的王子拥有高贵的地位,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他几乎拥有一切,但他却“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而小伙子“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小伙子连衬衫都没有,可见他多么贫穷,而他满足而又快乐。根据他们的情况加以概括。
故答案为: 王子代表了几乎拥有一切却还是不快乐的一类人;小伙子代表了尽管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很满足、很快乐的一类人。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尾“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表面看来国王没有找到衬衫,因为他找到的那个小伙子对自己的生活现状非常满足,但他连衬衫也没有,国王就没方法交换衬衫了;然而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上的衬衫,却找到了精神上真正快乐的人。根据情节来谈自己的理解。围绕“精神满足和物质上的追求”来谈。
故答案为: 示例:我认为国王(可能)找到了衬衫。国王虽然没有找到物质意义上具体的衬衫,但是他在一次次寻找中,真正理解了“衬衫”的象征意义,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人性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精神的满足要比对欲望的追求更能让人快乐。满足是人的自我感受,权力、地位、物质等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以真正的满足、幸福与快乐。
(2023八下·义乌期中)非文学作品阅读
梦回大唐
盛世大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之一。那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那时的女子是什么样的?或许下面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略窥一二。
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
祝勇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在法国卢浮宫,珍藏着一座关于她的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中的爱神维纳斯端庄秀丽,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我们的文明里,也有这样一个“维纳斯”,她是谁呢?
古代女性想逆袭,最好穿越到哪个朝代?
如果说汉代是以男人为主角,“马踏匈奴”这些超级石雕代表了这个朝代的刚性气质,那么唐代最突出的则是女性的形象。
中华文明既有父性的阳刚,也不失母性的阴柔,既有张,也有弛。这样的节律变化,在汉唐两个朝代表现得最为明显。
唐朝是一个女人逆袭的朝代。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武则天。这位生自利州的小妮子,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
男女位置的翻转,从唐代陶器、绘画中都可以见到。比如《虢国夫人游春图》,马背上的骑手,已经不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男性英雄,而是虢国夫人这样的柔媚女子。
还有一点会让现在的女性都很欣喜地穿越到唐代,那就是再也不必为减肥而苦恼,不必因吃小零食而充满犯罪感。唐代“美女”的样子,在杜甫的《丽人行》中有所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那丽人,体重恐怕都在一百二三十斤以上,体态丰腴却富有美感。因为彼时的审美时尚,已从南朝以来的“秀骨清像”,转向了“丰腴肥厚”,尤其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杨贵妃受宠,更把这流行趋势推向了极致。
可以说,唐代是女性的黄金时代。
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陶彩绘女俑,头梳抛家髻,面施红粉,蚕眉细目,小口施朱,五官紧密地团结在面部的中央,身穿长裙,两手拢袖于胸前,大腹便便,一副悠闲的模样,那体态、那神态都在告诉你什么才是贵族。
这件唐代陶彩绘女俑,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代表着大唐帝国的妖娆风格。那个时代的中国,宽阔而不嚣张,妖娆而不轻佻,这样的时代气质,落实在那彩绘女俑的脸上,让她的微笑,含而不露,充满自信。
这份悠然与自信,也在张萱、周昉这些著名画家的画卷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连佛教造像,都被赋予了慈母般的宁静与柔美,由十六国时期深目高鼻、上唇留八字胡的男性形象,过渡为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宽厚圆融、慈悲温暖的女性形象。或许,只有这样的母性,才能溶解历史中黏稠的黑暗,让西来的佛教,在中土落地生根。
这份妖娆的气质,并不有损于唐朝的伟大,但它的伟大不通过纪念碑式的雕塑来建立,而是在物质的奢华与色彩的夸张中流露出来,而城市里昂首阔步的女性,正是对王朝自信最真切的表达。
古代女性穿什么?
唐代又是一个强调法度的朝代,那法度,被颜真卿、欧阳询一丝不苟地落实在横平竖直的唐楷里。但另一方面,似乎所有的规矩都可以冲破,所有的实验都会受到怂恿,张旭、怀素的狂草,就是在法度之上长啸而起,从规矩的牢笼中向自由狂奔。
唐代的文化,就这样在来自两个方向的冲突中,阴阳互补。唐代的女性就这样,盛装骑在马上(而不是坐在马车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那副傲然,在其他朝代是绝难看到的。
这些马上的女子,经常戴一顶叫“帷帽”的带着下垂网的帽子,以挡住自己的脸。这种“帷帽”,是从为了防止风沙遮脸的“幂篱”演变来的。
这样的装束,略近于现代闽南惠安女头上的笠帽。这样的装扮,从唐代彩绘帷帽仕女骑马木俑、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上都清晰可见,只是后者帽檐下的垂纱,已经去向不明。
除了骑马游春,唐朝的贵族女子还酷爱一项马上运动,就是马球。这些女球员,打马球时一律着男装。这样的酷爱,被刻录在许多的古物上。比如,在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面唐代打马球镜。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也曾见过一组唐代彩绘仕女打马球俑。
我们不妨想象,在大唐的光景里,一群男装女性在球场上纵马飞驰,只有她们的声音展示着女性独有的魅力。
不打马球时,唐朝女子也爱男装,似乎英武的男装,标志着她们对女性地位的超越。
西安博物院藏有一件男装仕女俑,印证着唐代女性的男装癖好。一直到清代小说《红楼梦》里宝玉与芳官、葵官两个戏班女孩玩“变装游戏”,为她们改扮男装,还为她们各取了一个阳刚的名字:“耶律雄奴”“韦大英”(暗有“唯大英雄能本色”之语)。连史湘云都“束銮带,穿折袖”,把自己打扮成胡人武将。少女们超越性别樊篱的冲动,仍隐隐可见。
只不过在那唐代男装仕女俑里,女子的面庞圆润、身形丰硕,虽穿着男装,但轻轻扭动的身体,还是藏不住女性天性里的活泼与婀娜。
(选自《寻找宝藏》)
22.作者认为唐代是女性的黄金时代,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3.小文正在写一篇穿越小说。小说女主角怎样才能在唐代逆袭成功?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给小文提三点建议。
24.根据“好问题的特征”,判断以下问题中哪一个最适合作为第二部分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好问题的特征
①询问事物的本质——直指问题的核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②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质疑理所应当、约定俗成的事物
③与对方形成深度交流一一激发对方打破思维定式,主动寻找答案
A谁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
B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代表了什么?
C东方文明的“维纳斯”有什么特点?
我选(  )。理由:
【答案】22.唐代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展现着王朝自信开放的态度。唐代的女性不用遵循过分严苛的法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比较自由,穿衣打扮方面也不必过分拘束,并且以“丰腴肥厚”为美,对女性而言限制和拘束较少。
23.①唐代女性以丰腴肥厚为美,神情妖娆而不轻佻,所以穿越的女主人公若体态丰腴,有落落大方的气质便可脱颖而出;②在城市里要昂首阔步行走,展现自己矫健的身姿;③学习骑马,打马球,着男装,既有男子的英武之气又不失女性的婀娜活泼。
24.示例:B 第二部分介绍了含而不露、充满自信的唐代女子就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她们身上有着从容自信、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质。这部分不仅仅是回答“维纳斯”是谁,介绍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东方“维纳斯”背后所蕴含的盛唐气质。B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不仅包罗了A、C两个问题,还能够激发读者去寻找“维纳斯”背后的内涵,因此是一个好问题,符合第二部分内容,适合作为标题。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根据“人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个事情怎么样”的格式,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提建议,其实是概括题的变形。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有关唐朝女性的语句,概括分析女性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拟标题。拟定的标题注意要能够:突显文章线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22.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那丽人,体重恐怕都在一百二三十斤以上,体态丰腴却富有美感。因为彼时的审美时尚,已从南朝以来的“秀骨清像”,转向了“丰腴肥厚”。
这份悠然与自信,也在张萱、周昉这些著名画家的画卷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不打马球时,唐朝女子也爱男装,似乎英武的男装,标志着她们对女性地位的超越。
故答案为:唐代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展现着王朝自信开放的态度。唐代的女性不用遵循过分严苛的法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比较自由,穿衣打扮方面也不必过分拘束,并且以“丰腴肥厚”为美,对女性而言限制和拘束较少。
23.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概括。
还有一点会让现在的女性都很欣喜地穿越到唐代,那就是再也不必为减肥而苦恼,不必因吃小零食而充满犯罪感。那丽人,体重恐怕都在一百二三十斤以上,体态丰腴却富有美感。写唐朝女性要体态丰腴,富有美感。
那个时代的中国,宽阔而不嚣张,妖娆而不轻佻,这样的时代气质,落实在那彩绘女俑的脸上,让她的微笑,含而不露,充满自信。写唐朝女性很有自信。
我们不妨想象,在大唐的光景里,一群男装女性在球场上纵马飞驰,只有她们的声音展示着女性独有的魅力。不打马球时,唐朝女子也爱男装,似乎英武的男装,标志着她们对女性地位的超越。写唐朝女性能骑马,穿男装,兼具男性的英武和女性的柔美。
故答案为:①唐代女性以丰腴肥厚为美,神情妖娆而不轻佻,所以穿越的女主人公若体态丰腴,有落落大方的气质便可脱颖而出;②在城市里要昂首阔步行走,展现自己矫健的身姿;③学习骑马,打马球,着男装,既有男子的英武之气又不失女性的婀娜活泼。
24.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唐代女子就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她们身上有着从容自信、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质。第二部分回答了“维纳斯”是谁,介绍唐朝女子的特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盛唐气质。B和A、C相比,还有“维纳斯”背后的内涵,选B。
故答案为:B;第二部分介绍了含而不露、充满自信的唐代女子就是我们文明里的“维纳斯”,她们身上有着从容自信、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质。这部分不仅仅是回答“维纳斯”是谁,介绍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东方“维纳斯”背后所蕴含的盛唐气质。B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不仅包罗了A、C两个问题,还能够激发读者去寻找“维纳斯”背后的内涵,因此是一个好问题,符合第二部分内容,适合作为标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