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与社会每课同步测试卷精品系列资料之《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及综合探究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历史与社会每课同步测试卷精品系列资料之《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及综合探究一》

资源简介

第三课 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40分)
1.“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
A.汽车 B.电车 C.火车 D.马车
2.“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定可对百朋,隔颜色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李鸿章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飞机
3.以下最适合作为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选择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是(  )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业 B.水运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信事业
5.近代我国电影业最发达的城市是(  )
A.北京?????? B.天津??????? C.广州????? D.上海
6.19世纪晚期,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有(  )
①轮船 ②火车 ③自行车 ④马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近代中国“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时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一江春水向东流》? ? D.《马路天使》
9.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2·1·c·n·j·y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 10.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掉辫子,对这件事的正确理解是(? ? )
A.义务为人剪辫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
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要采取强制措施
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
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
11.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
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
C.江苏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
D.青年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12.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不包括(? ? )
A.极大方便人们的交流 B.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3.在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前身是(? ? )
A.党项族 B.羌族 C.华夏族 D.蚩尤族
14.近代之极大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因为(? ? )
A.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 B.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C.列强入侵是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D.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带动
15.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  )
A.清政府   B.日本鬼子   C.蒙古   D.鞑靼
16.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传播是在(  )
A.洋务运动之后 B. 维新变法之后
C.辛亥革命之后 D.新中国成立之后
17.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21世纪教育网 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
18.下面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由此可知(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8
47
39
83%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
②适应宣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
③报刊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产业
④当时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下列对“五族共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把中国各族人民看做一个整体 B.体现了消除民族差别的理念
C.体现了民族统一的观念 D.是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
20.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21cnjy.com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铁路交通 D.报纸杂志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21·cn·jy·com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www.21-cn-jy.com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21·世纪*教育网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这种特征在称呼上有何体现?请列举两例。(4分)www-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4分)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4分)
22.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早出现的汽车,是匈牙利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输入的,起先只有两辆。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二:据清末人士阅读,在近代中国一大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自早7点至晚7点,车辆通过情况:电车450次,摩托车(汽车)900次,马车1 000次,人力车18 000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车在中国——近代中国交通概览》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6分)
(2) 据材料三归纳铁路的修筑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6分)
23. 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大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军胸章   ③《民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________。(2分)  21*cnjy*com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2)孙中三后来将这一政治纲领概括成什么?并请分别阐述。(5分)
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执掌国家政权。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五个统一,其中第一个统一就是“民族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来源:21cnj*y.co*m】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三的什么说法?这有什么积极意义?(5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开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教育网

江南制造总局 公车上书 起义军占领武昌楚望台军械库
图① 图② 图③
(1)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其领导阶级(或派别)分别是什么?(6分)
(2)图①和图②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请简要说明主要原因。(4分)
(3)图②和图③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上有什么重大区别?(2分)
25.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 2-1-c-n-j-y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革命后,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材料一中最早打碎了“天朝之梦”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与材料二中的”革命”有何关系?并请说出孙中山所说的“创举”的含义。(6分)
(3)有人说,孙中山的“破天荒之创举”并没有正真的胜利,请就此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D
D
A
C
A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C
C
A
C
D
B
B
D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