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意象赏析专项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意象赏析专项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之意象赏析专项练习
一、知识链接
连续多年的高考试题都考查了诗歌意象,题型由选择题过渡到选择题加主观题为主,可见,意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重视程度并加强训练幅度。那么,既然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情感,作者在表达这份情感的时候就要借助相应的媒介来完成,因此,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象,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先要把握古诗词的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作为文论术语来使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老子》和《易传》。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意象就是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事物。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起到“不语先言”的作用。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意象集锦
1.(2022新高考|)村村箫鼓家家笛
(1)箫: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它往往传达一种哀怨悱恻、缠绵凄清的感情,表现一种淡远而情深意浓的境界。
(2)鼓:一种击打乐器,寓意多为庆祝、鼓舞。一般象征着兴盛、奋进。鼓声震响很像雷声。鼓在古代被奉为与上天沟通的神器,多出现在祭祀、狩猎、征战等大型集体活动中,并伴随着人类文明从荒蛮时代发展至今。
(3)笛:往往传达征人思乡、思友悼故、悲秋之意。
2.(2022新高考|)飒飒芦花复益愁
芦花:寓意忍耐力和坚韧,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也象征有出众忍耐力的人;秋天水边的芦花萧瑟飘摇,常用来渲染离别氛围,表现忧伤的情感。
3.(2022 新高考|)云帆望远不相见
云帆:高大的船帆,在李白的诗中,该意象既表达理想的实现,也与离情别绪密切相关。
(2021 新高考|)题诗岁晏离鸿断
离鸿:比喻远离的亲友。
(2021新高考|)望阙天遥病鹤孤
孤鹤:比喻孤特高洁之人。
6.(2021 新高考|)青云依旧是前途
青云:借指高空,不仅可以用来比喻高官显爵,更能用来比喻隐逸、清高。
7.(2020新高考|)柴门老病身
柴门:在古诗词中,“柴门”与“朱门”相对,通常代指平民百姓,除此外还具有“隐逸”之寓意,故而也是隐士的指代性称谓。
二、高考链接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叹(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唐书》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此诗作于此时。②比数:亲近、亲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布衣”是诗人的自称,“谁比数”以反问来表达自身处境的困厄。
B.“衡门”指以横木作门,言居处简陋,“反锁”写出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
C.“稚子无忧”写孩子们以风雨为乐,反衬出“老夫”深沉的风雨之忧。
D.“未曾见白日”意蕴丰富,既指秋雨连灾的境况,亦指奸臣当道的时局等。
4.本诗“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均“句中有泪”,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寒食①书事
[宋]赵鼎②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③。
汉寝唐陵无麦饭④,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一说前一天),寒食节,据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②赵鼎:字元镇,因反对与金议和,被贬广东。③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④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饭,用于祭祀。
[双调·折桂令]寒食新野道中
[元]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①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②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①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②髻双鸦:即双髫,髻色黑如鸦羽,称鸦髻。
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诗首联写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插上柳枝,这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
B.卢曲开篇写柴门边的犬吠,茅屋上的燕语,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
C.两首作品都写到乡村人事,赵诗借典故写村民举家上坟,卢曲以发色不同写人物情态。
D.两首作品中“不管暮笳”的醉卧者和少女眼中“马上哦诗”者这两个人的情感截然不同。
6.这两首作品中,“梨花”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前四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使用大量意象叠加,都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营构萧瑟之境,滋长情蕴。
B.韦诗首联写出李主簿的居处环境,渡口本是过客往来的喧闹之地,但着一“古”字,气氛萧条落寞,暗示主人也非得志之人。
C.韦诗中的“寒山”切深秋时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生活境遇,“远来舟”牵引下联的“逢归客”。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D.两首诗的创作因诗人漂泊在外或忆友、或遇友而起,写景中都融入孤独惆怅的心绪,抒情上都有直接抒情的强烈表达。
8.“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中吕]喜春来·四节
无名氏
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垂门艾挂狰狰虎,竟水舟飞两两凫。浴兰汤斟绿醑泛香蒲。五月五,谁吊楚三间?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①。
香橙肥蟹家家酒,红叶黄花处处秋。极追寻高眺望绝风流。九月九,莫负少年游。
①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向有“三郎”雅号。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曲写三月初三上巳节,所选意象典型丰富,都是暮春时的景物。
B.第二首曲是当时端午民俗风情的写真,旨在写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第三首曲从天上写到人间,从平民写到帝王,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D.这四首小令以月日数字相重者为节,写出了民间风俗,很有生活气息。
10.“重阳”是唐宋文人喜好的题材,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满城风雨近重阳”“人比黄花瘦”等,请谈一谈这些诗句中描写的“重阳”和选曲描写的“重阳”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②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首句即写“孤雁”,开篇点题;崔诗末句拈出“孤”字,呼应题目。
B.杜诗和崔诗都是以雁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托物言情。
C.两首诗的雁不同,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
D.杜诗写雁形声兼备,给人以立体感;崔诗全篇实赋孤雕,犹如画家的工笔技法。
12.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2.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3.B “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有误,“反锁衡门”即闭门不出,既写出因为风雨交加,气候恶劣,没法出门,又写出诗人旅居的寂寥落寞,愁苦心境,非“绝世独立的清高”。
4.①《秋雨叹(其三)》二句借秋雨连灾抒忧己忧民之感慨。飕飕的雨声催促着寒季的到来,大雁翅膀被雨水沾湿难以飞高。诗人以胡雁自比,欲奋翅起高飞,却深感此时身居困厄、混沌之世,忧己忧民,叹惋至深,句中有泪。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句意思为: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由眼前屋破漏雨、“长夜沾湿”的艰苦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忧国忧民,句中有泪。
5、B
6.(1)赵诗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2)卢曲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7.A “都以日暮夕阳之色来统摄整体”错误。孟诗对日暮之景、夕阳之色的营构并不鲜明突出,且还有月照之境,所以不能作为核心意象统摄整体。8.示例:赞同。
比较孟诗颔联写风在树间或叶间吹出的声音的不同效果,撼树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更显凄厉,叶间的凄厉之音更能烘托诗人内心凄楚无比;“叶”的形象零散轻小,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
比较韦诗颔联中门前“树”或“叶”的不同形象效果,叶已秋给人以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有互文效果,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故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
9、B “旨在写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错,第二首曲重点是写端午民俗热闹生动的场面,而怀念屈原意味淡薄。
10.①唐宋文人的重阳诗词中,总有一种悲秋,充满伤感;②这首小令中的重阳写得开朗、明快,情绪高昂。③曲中鼓励人们莫负韶光携带香橙、 肥蟹及美酒登高赏景。
11.C“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分析有误。崔诗“几行归塞尽”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杜甫的《孤雁》诗是一首孤雁念群的赞歌。此诗中的孤雁究竟是“北归”还是“南下”之雁,未可定论。
12.①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②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