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制取氧气——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 1、针对制取氧气不同的发生装置,能描述出气密性检查的方法; 2、通过检查方法的整理,能对生活中的一些漏气装置进行合理检查。 【教学重点】 描述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的装置,选择合适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导学过程环节一:原型实验(微热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展示制取氧气的三套发生装置,引导学生发现制取气体前都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分析教材原型实验】向学生介绍高锰酸钾法制气体的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步骤和分析实验现象。 回忆并思考; 理解教材微热法的气密性检查方法; 以教材为本,分析气密性检查的原理和基本步骤,引发学生知识的共鸣,帮助其形成详尽的实验步骤。环节二:液差法(注水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若有长颈漏斗,可以通过液面差进行检查气密性。强调气密性检查的4个步骤,按照步骤,进行描述。 ①组装仪器,形成封闭体系; ②改变体系压强; ③观察现象; ④实验结论。 按实验步骤思考,如何形成密闭体系,怎样改变装置压强以及对应的实验现象。 通过改变装置图,引导学生思考新的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按步骤进行尝试描述,可以帮助其形成气密性检查的逻辑思维。环节三:鼓气和抽气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有注射器的两套装置,再介绍可以通过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式来改变瓶内的压强,从而分析出对应的实验现象。 思考推拉注射器活塞,来实现装置压强的改变带来的实验现象。 强化气密性检查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不同装置可以进行不同的检查方法。 环节四:方法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的一般步骤整理和复习,对涉及的4种装置的不同封闭体系和压强的改变方法进行强调。 归纳整理气密性检查的方法。 通过对方法整理的复习,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气密性检查的方法。环节五:课后巩固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完成课后作业。实验操作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和实践活动两种。选择题在于对学生气密性检查方法的强化,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装置能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一定的知识迁移。课后实践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检查汽车轮胎和燃气管道的漏气情况,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