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温故知新1.逻辑的多种含义2.广义逻辑和狭义逻辑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学习目标1.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明确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学会用相关知识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3.明确树立科学思维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为万人瞩目。”2.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3.深夜,远远望去,整栋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边一个房间还亮着灯。4.老师喜欢这个学生,也不喜欢这个学生。【思考】上述犯了什么逻辑错误?日常说话如何避免这类错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其基本要求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指打牌者以外的人指打牌者和甲以外的人【思考】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你还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的内容(1)常用公式:“A是A”。 (A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同一律的要求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②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1)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 “人类”与“个体的人”二者不同一。这里把人类和个体的人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 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4.同一律的条件性【总结提示】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可以不用同一。eg: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这颗西红柿昨天还是绿的,今天就变红了。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着说:“你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老虎答:“广告上都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老虎( )①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能不能同时为真?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矛盾律的内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矛盾律的要求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②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1)从“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eg:我想画一个方的圆。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概念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2)从“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eg:“我是一名高中生”与“我不是一名高中生”,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论断①和④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方,要么画圆,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论断②和③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5.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逻辑矛盾可以避免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辩证矛盾是指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逻辑矛盾辩证矛盾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品貌出众的鲍西亚举行“猜匣成婚”,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一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了一句话:1.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2.银匣子上刻了 “肖像在金匣中”3.铅匣子上刻了 “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谁。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一个。四人都否认是自己作案:赵:不是我杀的。钱:李就是杀人犯。孙:钱就是杀人犯。李:不是我杀的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钱的话与李的话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从题意得知,只有一人说真话,那么说假话的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话是真话,按照孙的话,钱是凶手。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2.排中律的内容(1)常用公式:“A或者非A”。(要么A,要么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排中律的要求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②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都否定)的错误。某班在民主决策是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两位同学的对话如下:小明:“你投了赞成票吗?”小亮:“没有。”小明:“你投了反对票吗?”小亮:“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必须是A+B=全部,否则不能用排中律。如:我不认为这个是绿色,也不认为这个是红色。虽然都是双否定不一定违反排中律,得看是否同时满足A+B=全部ABABCD示例评析——乙违反了排中律还是矛盾律?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否定了“不去”否定了“去”情景一中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情景二中乙的回答,同时肯定了“去”与“不去”,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内容不同要求不同错误不同作用不同联系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自相矛盾两不可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常用于反驳。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常用于证明。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识别和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A和非A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或者非A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思想自身同一A是A确定性(自身同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不可自相矛盾(两可)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1.内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3.重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课堂小结【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丁B.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C.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D.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