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风俗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风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风俗的变化。
2.通过了解中秋节风俗的演变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明白我们要传承优良风俗。
3.学会辨证、理性的看待风俗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的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中的第三课时“风俗的演变”,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内涵的“政治认同”中的第三条“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教育主题。尤其是学生身边的风俗可以有效的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风俗也发生了演变。我们应当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应该被淘汰;有些风俗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遗忘。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究意识的重要时期。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查阅、讨论、采访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虽有一定主见,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仍然有限。
在前两个课时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并且已经从不同地区上进行了横向对比,本节课我们更侧重于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同时通过了解中秋节的风俗演变,为课下了解其他节日风俗演变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中秋节风俗的演变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明白我们要传承优良风俗。
教学难点:学会辨证、理性的看待风俗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关于中秋节任务。 活动一: 月饼的前世今生 1.中秋节同时也是爷爷的生日,以吃月饼为线索引出后续活动。 通过展示古代月饼模具,帮助学生感受月饼从古至今的变化。 3.探究月饼演变历史。 活动二:中秋诗会探究古代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三:中秋习俗 1.通过放天灯,理解有的风俗并不适宜我们的地区和现在的时代,明白我们要因地制宜的选择。 课前收集各朝代中秋节的风俗、历史、诗句。 李明为大家介绍,中秋节收到的提浆娃娃,并展示妈妈制作提浆娃娃的过程。 说一说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 你还吃过见过什么样的月饼? 李明特别为大家介绍我们身边的月饼——头二营月饼。 2.出示模具图片,猜一猜这是做什么用的。 3.观看视频《月饼的前世今生》。 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完成展示卡]。 补充自己知道的中秋诗句。 2.中秋现代诗欣赏。 1.通过视频,看到姑姑在广州正在放天灯。 2.像这样例如过年放鞭炮、清明节祭祀等风俗的演变,都是顺应我们时代发展的选择,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风俗如何演变,我们对美好的向往是不变的,只为我们能拥有一片蓝天。 让学生提前填补自己的空白思路,提前对本节课所研究的中秋节有所了解。 1.从我们身边的“特殊月饼”感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感受月饼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感受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 通过各式各样不同的月饼,拓展各地区文化,开拓学生眼界,让学生体会中国的地大物博,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习惯,例如南甜北咸等。 2.通过没见过的月饼模具,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3.通过视频,了解从古代到今天,月饼的名称有什么演变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吃月饼,感受吃月饼等习俗蕴含的美好寓意。 通过欣赏各朝代风俗及古诗,寻找中秋节从古至今的变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让学生感受诗歌没有被淘汰,但是我们也拥有了更现代化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使学生萌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总结关于不同风俗习惯的的看法,让学生理性、辩证地去看待不同的风俗,明白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恰当的风俗来庆祝节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