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传统文化”系列素材挖掘+使用范例粽叶飘香传万里,端午佳节又来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凝结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曾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看那“每一页光辉的历史”上,是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愿诸位学子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里汲取踔厉奋发的力量,一起向未来!一、传统民俗【素材概述】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中国传统民俗有节日节气、生肖文化、姓氏文化、民俗礼仪、民间传说、神秘文化等。节日习俗有春节贴春联,舞龙舞狮,家人团聚、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看花灯、清明祭祖扫墓、冬至吃饺子等等;民俗礼仪有春节禁忌,例如过年要说好话,不要打骂孩子、不能将垃圾打扫到门外、初一初二不能洗衣、吃鱼不吃鱼头鱼尾,预示“年年有余”、忌向人讨债等等。还有春节贴春联的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关于民间传说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田螺姑娘、百鸟朝凤等等。神秘文化有占卜巫术、太极八卦、解梦文化、财神信仰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民俗学会自1983年5月成立以来,致力于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素材解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继承这些优良的民俗文化传统,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素材拓展】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适用主题】精神传统、民俗文化、民族凝聚力、手艺传承、辩证继承【写作示例——手艺传承】“慢慢走,欣赏啊”,在旅游,也在手艺!(论点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传统手艺也在这“慢”里精彩纷呈——(阐释句)看那油彩在蛋壳上绘出山水,难道你不赞美这方寸之间丘壑万千的奇迹?看那剪刀在彩纸上裁出花鸟,难道你不惊叹这粗糙之手横生妙趣的艺术?看那刻刀在朽木上讲出故事,难道你不赞叹这腐朽之物竟能灵动的神工?(事例句)而这样的精彩却也在慢慢沉寂,你忍心吗?你舍得吗?钢铁森林里怎能少了这一丝小火慢炖的温暖?快餐文化里怎能缺了这一缕细水长流的悠然?(分析句)“慢慢走,欣赏啊”,传统手艺在呼唤,让我们静以欣赏、志以传承吧!(总结句)二、二十四节气【素材概述】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为争取成功申报,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组织评审工作团队,先后召开了十三次申报材料评审工作会议,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报表格、图片、视频的论证、修改和完善工作。评审工作会议往往持续三至四小时,甚至多次延续到凌晨。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表示,申遗不是为了好听的名头,而是为了对遗产进行更好地保护。“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对“二十四节气”开展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定期组织“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培训普及相关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促进代际传承,组织来自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为不同年龄群的学生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节气知识竞赛、专题征文、演讲比赛和时令故事摄影等。【素材解读/拓展】中国一代又一代人,遵循着自然造化的运行规律繁衍生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二十四节气的总结让我们感叹中国文化的神奇和伟大。为了把中国优秀的文化推向世界,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申遗成功。这一成功,表明世界对我们这个非物质文化予以了认同,这充分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海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申遗,不是终点,把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才是我们的发力点。【素材拓展】有的民族建立起一种文明后,随着这种文明的衰落,这个民族也彻底走向了衰亡。而有的民族则顺应时代的发展,吸取了另外的文明,每次都建立起具有新特点的文明。——〔日〕池田大作【适用主题】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交流【写作示例——文化传承】你我皆“后浪”,更应传承“前浪”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就如节气——(观点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曾经耳熟能详的节气歌,而今又有多少人能背诵、能阐述呢?“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这是立春的颜;“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这是夏至的色;“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这是白露的萧条;“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这是大寒的凄冷。(事例句)这样诗意的节气,正是《后浪》演讲辞中所谓的“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作为“后浪”的我们,不正该以此为梯,凌绝顶、小众山;以此为帆,乘长风、至万里吗?(总结句)三、汉服热、《长安十二时辰》【素材概述】 在五一小长假的街头出现了一种现象,更多美女身着汉服出行,越来越多的景点也增设了汉服表演的文化节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身着汉服举行婚礼,甚至还有外国的美女在街头身着汉服。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在上元灯会当日十二个时辰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设定为传统文化符号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影片里衣着服饰精雕细琢,无论是剧中旅贲军的铠甲头盔、舞女歌姬的唐装胡舞,还是“叉手礼”、“唱喏”、“流沙之礼”等礼仪,都充分尊重历史事实,高度还原了天宝年间的古人生活。影片又精心复原了28种唐朝点心供各种宴会日常场景所需,人物对话之间善用诗歌突显唐朝古诗发展之鼎盛,还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入剧中。当时的长安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除了唐人,长安有2%的外国人,外国人不仅可以在长安贸易,甚至还能做官,剧中出现的傩舞,胡旋舞,美食如胡饼、水盆羊肉等,都是热烈拥抱外来文化后,沉淀在长安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结晶。《长安十二时辰》播出之后也在海外多地陆续上线。【素材解读】汉服热现象彰显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强大压力面前,一定意义上来说,汉服已经不仅仅是单指服饰,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而存在的。而国内年轻人对汉服的热爱,甚至外国人对汉服的追捧都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长安十二时辰》的传统文化基因、浓郁中国风,都让它拥有了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该剧同时也是新媒体平台对“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胆尝试,在中国进入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长安十二时辰》不仅折射了一种大国心态和文化自信,更是大中国盛世气象的一次生动表达。【适用主题】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兼容、文化自信【写作示例——文化自信】汉有文赋唐有诗,宋有词作元有曲,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夏花般绚烂的文化!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我们,可有,也必须有这种“自信”。(阐释句)看我汉服多雅致,玉簪螺髻着轻纱,满目清雅如莲开,这穿在身上的,是衣,是美,更是自信,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看我长安多繁华,诗歌唱喏自风流,多元绽放似牡丹,这演在屏幕上的,是戏,是美,更是自信,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事例句)正是因为我们怀着这份因其繁荣、源于热爱的文化自信,我们才把她穿于身,以显其美丽,我们才把她琢为玉,以彰其魅力。(分析句)“前浪”的“礼物”精彩而厚重,让我们以手执之,与之偕老!(总结句)四、国家宝藏【素材概述】 《国家宝藏》是央视与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制作的大型文博类综艺节目,每集展示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明星嘉宾,作为“国宝守护人”,他们或娓娓道来文物传奇的前世,或打扮成古人的形象演绎宝藏诞生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一个神秘的探寻空间。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以情景剧再现历史故事的形式串联,穿越古今,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通过嘉宾的演绎和学者专家的讲解,让普通的民众能够走近尘封的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了解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 以“让国宝活起来”为初衷,《国家宝藏》第一季成为了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盛事,节目播出后,官方网站点击率高达18亿,全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增加了30%-50%,在节目的投票环节2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50%。【素材解读/拓展】每个不动声色的物件,其实都藏着一个小宇宙,特别是那些经过时光打磨的文物,它们静默不语,却包裹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核。《国家宝藏》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尤其是青年的关注,更让我们看到了对中国文化继承的希望。《国家宝藏》的热播将文化综艺拓展到更为深邃和广袤的领域,它走向历史的纵深,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凝练于舞台的同一片时空之下,让古老和年轻握手,让庙堂与江湖互动,让古代与现代对话。一句“让国宝活起来”,是《国家宝藏》的初衷,也是它的行动及收获。它让古典文化不仅“活”了起来,还“潮”了起来,更“燃”了起来,引导更多的内容生产投向古典文化,让更多的历史符号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活着的传承。——光明日报评【适用主题】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传播、文物保护【写作示例——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亦需要我们智慧为之,创新为之。(观点句)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说道,面对文化遗产,“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此言甚是,而《国家宝藏》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范例。(阐释句)在这里,画卷不再蒙尘,那秀美的山色带着历史的温度款款而来;在这里,编钟不再沉寂,那空灵的乐音携着礼制的谨严徐徐而至。在这里,越王剑从玻璃橱窗里走出,重归勾践之手,讲述三千越甲的故事;在这里,琵琶女从浔阳江边来访,轻拢慢捻抹复挑,叙说江州司马的眼泪。(事例句)对话岁月,万语千言,文化传承,智慧为之,自可创新枝头春意闹,淡妆浓抹总相宜。(分析、总结句) 五、诗词的魅力【素材概述】几年前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寻求“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的续写,帖子发出后最终有上百万人在跟帖,由此可见人们对诗词的热爱。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成为春节期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被誉为电视节目界的一股清流,再次点燃了大众对诗词的热情。节目中呈现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武亦姝和工作平凡但不忘对诗词的热爱的快递小哥雷海为,也成为人们称颂和学习的榜样。2018年初,央视又推出《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注重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和彰显文化自信。2020年初,中国首先爆发了疫情,其他各国守望相助、积极捐赠,日本在给中国的捐赠物资上写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动了无数网友。后来疫情扩散到全球,中国不忘“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给法国的援助物资上写道“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在给德国的援助物资上写道“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在给意大利的援助物资上写道“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在给韩国的援助物资上写道“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在给日本的援助物资上写道“青山一道,同担风雨”,更彰显了诗词跨越时空的魅力!【素材解读】从几年前在网络上寻求诗句的续写,到2017年、2018年央视分别打造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两档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电视综艺节目,再到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给很多国家捐赠物资时的诗词鼓励,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都有外国人的身影,他们学习中国诗词,传唱中国诗词,把中国诗词带到了世界各地。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更有必要通过自身努力,以“文化自信”“大国自信”把“诗词”打造成中国的文化名片。【素材拓展】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叶嘉莹读诗的好处,在于培养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叶嘉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适用主题】文化自信、诗词魅力、多读诗词、国家名片【写作示例——多读诗词】读诗词吧,为遇见更好的自己!(观点句)叶嘉莹说:“读诗的好处,在于培养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我深然其言。(阐释句)生活压抑,何不吟王维之《终南别业》?学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许亦能“偶然值林叟”。道阻且长,何不诵苏轼之《定风波》?学他“穿林打叶声”里“吟啸且徐行”,也许亦有“山头斜照却相迎”。(事例句)诗词里有明灯,可指方向;诗词里有田园,可供小憩;诗词里有萤火,可暖人心。(分析句)读诗词吧,读出美好的心灵,遇见更好的自己!(总结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