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1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标要求:体会超前思维是对常识局限性的突破和超越;把握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本框内容:第一框“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包括两目。第一目“超前思维的含义”,阐述超前思维的客观依据、含义、表现等;第二目“超前思维的特征",阐述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三个特征。【教学目标】1.理解超前思维的客观依据和含义。2.理解超前思维的表现和思想性条件把握超前思维的特征。【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超前思维的特点,明确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具体内涵。公共参与:把握超前思维的特点正确运用超前思维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超前思维的表现。【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什么是超前思维,超前思维有什么特征?超前思维的方法有哪些?超前思维有何意义?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学会综合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立足现实,用超前思维规划美好的未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第一目:超前思维的含义探究活动一: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之后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在刘备尚不能立足时,诸葛亮为什么说他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译文:“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提示:(1)超前思维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超前判断,源于他对时局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2)超前思维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诸葛亮运用超前思维认识和把握了豪杰并起的发展态势,主要包括“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这是超前思维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状态的内在机理。(3)超前思维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诸葛亮认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进而推理得出“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进而推理得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这表明诸葛亮运用合理的推理判断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诸葛亮还为刘备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体现了超前思维运用推理和想象以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 这些预测,既是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也是运用了合理的推理和想象,从而把握了事物的发展态势。一、超前思维的含义1、超前思维的客观依据: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2、超前思维的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相关链接:《礼记·中庸》中的“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译文: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否则就会失天败。说话之前有准备,就不会陷入理屈词穷的地步;做事之前有准备,就不会困惑;行动之前有有准备,内心就不会痛苦;走路之前有准备,就不会走投无路。——这段话旨在帮助学生具体理解什么人是超前思维,超前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超前思维有什么作用。既是对上文内容的解释释说明,又为后面讲述超前思维的表现和意义做铺垫。3、超前思维的表现:“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从人们的认识状态和认识对象的存在状态之间的关系看,人的思维既可能近似于等同地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也可能以超前或落后的方式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是所谓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而能够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的,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先知先觉”。相关链接:列举了中医讲究“治台未病”,《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身立命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等多个例子。——说明我国古人对超前思维十分重视,在很多事情上做到了“先知先觉”,并且总结出了规律性的认识。本栏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解释说明上文,又引出下文超前思维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的内容。4、超前思维生成的思想条件①超前思维的本质:是有超前意识的思维。②超前意识: 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自觉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优、更强的意识。③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 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超前思维。)例: “灰犀牛” 一般是指那些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当人们处于安全的环境中时,往往会忽视很多小的风险。但是,当众多小问题积累至临界点,就会引爆灾难。相关链接: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是“问”的前提,有“疑”才会追问。“疑”既有对答案确定性的怀疑,也有对答案正确与否的质疑。有“疑”才能发现问题,有问题才能引发对事物发展状况的探索和思考。译文:读书不会发问的人,要教给他发现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提问,就要想办法解决疑问,达到没有疑问的地步,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钻研前辈的学问,贵在抱有存疑精神,小疑问则有小进步,大疑问则有大进步。陈献章认为心存疑问是一切领悟的机会,一番领悟就会有一番长进。——“疑”与“问”的意识对培养超前思维的重要性。有“疑”才会有追问,有追问才能引发对事物发展状况的探索,才能有超前的思考。第二目:超前思维的特征探究与分享二:早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回顾邓小平当初的设想,谈谈他的思维方式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提示: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具有探索性和预测性特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将我国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这“两个阶段”的安排与邓小平当年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超前思维的探索性特征。超前思维的探索性,体现在超越事物的现实状况而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趋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大胆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充分体现了超前思维的预测性特征。相对于事物发展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事先得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完成了前两步,以客观事实有力地说明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超前性和科学性。知识回顾——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超前思维的特征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之上的,却又不局限于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而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都体现了超前思维的探索性。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性。相关链接:引用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未来前途的推断,说明超前思维具有对事物未来状的预测性特征。这既是对上一段正文的补充说明,又具有引出下一段正文的作用。因为由“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其中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才能实现,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可能性的关而不是必然性的关系。由此引出下文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容。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1)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原因:①从客观方面看:超前思维指向未来,但未来并不是现实的单向直线的延伸,而是存在多向变化的可能性。②从主观方面看: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力量大为削弱。在秋收起义后不久,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面对这种悲观的论调,毛泽东鲜明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呢?(2)如何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例1: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描绘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蓝图,提出了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设定6大类20个量化发展指标;确定了五个方面26项发展重点和21个重点工程;首次明确提出了跨地域统筹协调中行业要承担的重点任务。这表明超前思维( )A.具有探索性、预测性、确定性 B.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C.以合理的推理和想象为根据 D.通过科学预测决定事物发展状态解析:B 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不确定性,A不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B入选。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而不是以合理的推理和想象为根据,C不选。超前思维可以通过科学预测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而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状态,D不选。例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描写了汉将李广凭直觉误将石头看作老虎,把箭射入石头的故事。这表明超前思维具有的特征是(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总体性 D.预测性解:D材料中李广误将石头看作老虎,体现了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的特征,选D。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频繁的地震使人类陷入深思:人类能否准确预测地震呢?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结合材料,运用“超前思维的特征”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们为什么会对地震预报产生疑虑,科学家又为什么会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解析:从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三个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再加上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可能完全正确,人们对地震的预测尚不能达到准确无误的效果。人们对其充满疑虑是正常的。(2)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和预测性。超前思维在对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人类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工具和手段,可以把握和认识地壳运动规律,进而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一定能找到一种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