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导学案(有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导学案(有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2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第2课时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可有目的地培养某种微生物。
2概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3.讨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方法。
预学案--教材研读(自主学习)
选择培养基
1._______________ ______(PCR)是一种在体外扩增DNA片段的技术,此项技术要求使用_ ______的DNA聚合酶。1973年,科学家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热泉中筛选出水生栖热菌,进而提取出____ _的DNA聚合酶。这种酶目前已被广泛用于_______________(PCR)。
2.概念: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_ _________的微生物生长,同时_ ____或__ ___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3.类型:
(1)利用改变培养条件进行选择培养。_______________→分离耐高温的水生栖热菌。
(2)利用添加某种化学物质进行选择培养。加入_____→分离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加_____________→金黄色葡萄球菌。
(3)利用营养缺陷进行选择培养。
不加碳源(含碳有机物)的培养基→分离出____ ___微生物。___ _____的培养基→分离出固氮菌。
4.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
人为提供有利于 生长的条件(包括 、 和 ),同时 或 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二、微生物的选择培养
如果想知道1g土壤中有多少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还需要对土样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及科学的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_______________法。
1.稀释涂布平板法
将菌液进行一系列____ ______,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_______ ___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基本操作:(1)_____ _____;(2)_____ _____。
2.实验操作流程
①铲取土样,将样品装入纸袋中。
②将10g土样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制成菌液。取1mL上清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依次等比稀释。
③取0.1mL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④将__ ___浸在盛有__ ___的烧杯中。
⑤将__ ___放在火焰上灼烧,待____ _燃尽、涂布器冷却后,再进行涂布。⑥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涂布时可_______________,使涂布均匀。
待涂布的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将平板_ ____,放入30~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d,在涂布有合适浓度菌液的平板上就可以观察到分离的_______ ___。
注意事项:
①10g土样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中后,已__________,在计算时,不要忽略;
②由于使用的是_____培养基,所以一般情况下,获得的单菌落即目的菌,但因为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目的菌的代谢产物来生长繁殖,所以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③过程中所有操作都应在_______________旁进行;
④将涂布器从_ ____中取出时,要让多余的酒精在烧杯中滴尽,然后再放在火焰上灼烧;不要将过热的涂布器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以免引燃酒精。
三、微生物的数量测定
1.间接计数法——_______________法
(1)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__________。通过统计平板上的____ ___,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2)计数原则
①一般选择菌落数为______ ____的平板计数。
②在同一稀释度下,应至少对__ ___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
③适当的__________、_____是否均匀是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
(3)结果分析:①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 _______;②统计结果一般用__________而不是用活菌数来表示。
原因: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___ _______。
(4)计算公式:每g样品中的菌落数=(C÷V)×M
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_______________;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_______ ___。
2.直接计数法——______ ____计数
(1)原理:利用特定的__ ___计数板或____ ______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然后再计算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___ __计数板可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_______ ___计数板常用于相对较大的酵母菌细胞、霉菌孢子等的观察和计数。
(2)缺点:①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②个体___ __的细菌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
【拓展——分解尿素细菌的进一步鉴定】
1.原理: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为__ ___,__ ___会使培养基的碱性__________,pH_____,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pH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该化学反应,进而判断该菌是否为尿素分解细菌。
2.方法:在以__ ___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
(1)液体培养基可以直接看液体的变色情况;
(2)固体培养基上可以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越_____,说明分解能力越_____。
【导学案】
一、三种筛选方法的特点及举例
方法 特点 举例
利用微生物的营养特点进行选择培养 通过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使某种微生物能生长,其他微生物不能生长 利用只含有尿素一种氮源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利用某种化学物质进行的选择培养 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利用加入的化学物质对微生物产生的影响,抑制某些微生物,同时选择所需的微生物 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利用培养条件进行的选择培养 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可以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二、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比较
项目 直接计数法 间接计数法
原理 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主要用具 显微镜、细菌计数板 培养基
计数数据 菌体本身 培养基上菌落数
优点 计数方便、操作简单 计数的是活菌
缺点 死菌、活菌都计算在内 操作较复杂,有一定误差
计算公式 每毫升原液含菌数=每小格平均菌体数×400×10 000×稀释倍数 每毫升原液含菌数=培养基上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涂布液体积
【固学案】达标练习
1.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通过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缺氮培养基、含尿素(不含其他氮源)的培养基,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微生物依次是 ( )
A.硝化细菌、放线菌、根瘤菌 B.根瘤菌、青霉菌、固氮菌
C.异养型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 D.自养型细菌、固氮菌、分解尿素的细菌
2.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CO(NH2)2]分解为CO2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但分解物CO2不能为该菌提供营养。下列关于配制分离这一菌种的选择培养基的成分符合要求的是 (   )
A.仅尿素 B.尿素+葡萄糖 C.仅葡萄糖 D.牛肉膏蛋白胨
3.以氮源设计选择培养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培养基中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分离的微生物一定是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B.培养基中以NH3为唯一氮源可分离硝化细菌
C.培养基中无氮源,可分离固氮微生物 
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后,指示剂变红色,可判断该细菌能分解尿素
4.下列有关微生物筛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全营养马铃薯琼脂培养基筛选酵母菌 B.用高NaCl的培养基筛选抗盐突变菌
C.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鉴别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D.利用高温条件筛选水生栖热菌
5.用1 mL无菌移液管吸取100倍的土壤稀释液0.5 mL,移入多少毫升无菌水的试管中,可得到1 000倍的稀释液  (  )
A.4.5 mL B.5 mL C.10 mL D.49.5 mL
6.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培养的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操作中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浓度梯度稀释
B.不同浓度的菌液均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C.需将不同稀释浓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
D.操作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涂布器等均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7.若在固体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细菌,看到的培养结果不可能是 (  )
8.苹果树腐烂病是由黑腐皮壳菌引起的,是限制苹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该病。为开发生物防治途径,科研人员拟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能抑制黑腐皮壳菌生长的枯草芽孢杆菌,实验流程图如下:
(1)①中木糖和硝酸钾的作用分别是        。
(2)②→③中梯度稀释的目的是                    。
(3)常用的两种接种方法中,操作上的共同点是           。从④到⑤的接种方法是      。培养过程中,主要根据    特征鉴别出枯草芽孢杆菌。
9.下列不能测定样品微生物数目的方法是 (  )
A.稀释涂布平板法 B.细菌计数板计数法 C.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D.平板划线法
10.用101、102和103倍稀释液进行涂布培养细菌后,其菌落平均数为2 890、270和50,则每毫升样品中菌落总数(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1 mL)为 (  )
A.2.89×105个 B.3.85×105个 C.6.0×105个 D.2.70×105个
11.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
A.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B.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C.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小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12.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
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6和260,取平均值238
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6,取平均值235
13.某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分离并计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制备选择培养基时,需加入尿素、琼脂、葡萄糖、硝酸盐等物质
B.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结果,活菌的实际数目往往比统计的菌落数低
C.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降低,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变红
D.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目,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
14.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该细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是相同的
B.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用平板划线法,而计数只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对10 mL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 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则该10 mL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55×108个
D.应该设置对照以排除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高可信度
15.研究人员用无机盐、琼脂和石油配制的培养基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一种高效石油降解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这种培养基是一种选择培养基
B.培养基中的碳源应该以石油为唯一碳源
C.高效石油降解菌可以降解土壤中的石油,修复土壤
D.高效石油降解菌在未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含量较高
16.幽门螺杆菌(能产生脲酶)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我国的共餐制是导致幽门螺杆菌高发的重要原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B.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C.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需要提供高湿度的环境
D.培养幽门螺杆菌时需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17.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农田等土壤中,某生物实验小组尝试对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能产生    酶;配制培养基时应以    作为唯一氮源。
(2)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 mL样液稀释10 000倍,在3个平板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涂布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39、42和45。据此可得出每毫升样液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活菌数为      个。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①培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    和培养    。
②观察:每隔24 h统计一次     数目,最后选取菌落数目    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18.尿素最初是从人的尿液中发现的,但随着科学家成功实现尿素的体外人工合成,尿素的生产逐渐走向工业化,尿素也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如图是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的基本流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土壤取样→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计数
(1)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后,可采用        进行灭菌。
(2)该过程采用的接种方法是        ,培养一段时间要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从操作层面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涂布时要尽量做到均匀涂布。
(3)该实验中的选择培养基对分解尿素的细菌具有选择作用,其原理是              。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筛选的作用,对照组的设置是            。
(4)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                         。
【课后作业】
1.下列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属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其缺点是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B.两种计数方法,其统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均有差异,但差异原因不同
C.两种计数方法均能在计数的同时能观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D.当菌落数目稳定时,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且差异不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2.研究小组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估测大肠杆菌的数量,每一个浓度涂布四个平板。下列关于操作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因为实验前后形成对照,因此本实验不必设置空白对照组
B.涂布前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引燃,待涂布器冷却后再涂布
C.为避免混淆应在培养皿的皿盖上做标记,并将培养皿倒置培养
D.用此法估测的数值往往偏小,故应以菌落数最多平板计数为准
3.某科研人员欲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石油成分“多环芳烃菲”的菌株X,为消除石油污染提供微生物资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图中A~C以“多环芳烃菲”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降解菌的浓度
B.本实验用到的固体培养基在接种前是不透明的,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即为目的菌落
C.在接种前,可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D.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分离出的菌种进行纯化并计数
4.大肠杆菌含量是国家饮用水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如图所示,用滤膜法和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培养基)测定水中大肠杆菌含量的大致流程为准备工作→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将滤膜转移到EMB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并统计菌落数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配方
基础培养基 100 mL
20%乳糖溶液 2 mL
2%伊红水溶液 2 mL
0.5%亚甲蓝水溶液 1 mL
琼脂 1.5 g
A.EMB培养基从用途来分属于选择培养基
B.配方的基础培养基中除水外还必须含有无机盐和碳源
C.观察并统计菌落数目时,应选择培养基上的深紫色菌落进行计数
D.选用滤膜孔径的大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5.营养缺陷型菌株是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失去合成某种成长因子的能力,只能在补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基本培养基中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某研究小组对酵母菌用紫外线照射后将其接种到甲培养皿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将甲培养皿的菌落影印接种(不改变菌落位置)到乙、丙两培养皿的培养基中,进一步培养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接种到甲培养皿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B.甲、丙两培养皿中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
C.甲培养皿中菌落数有可能比接种的酵母菌数少
D.甲、乙、丙三个培养皿都可能存在营养缺陷型
6.某种物质S(一种含氮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S。研究人员按照如图1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S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中需要Ⅰ、Ⅱ两种培养基,Ⅰ的组分为无机盐、水和S,Ⅱ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Y。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      进行灭菌。Ⅱ培养基中的Y物质是    。Ⅰ、Ⅱ培养基均属于    培养基。
(2)实验中初步估测摇瓶M中细菌细胞数为2×107个/mL,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0.1 mL稀释后的菌液,且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200个,则至少应将摇瓶M中的菌液稀释    倍。
(3)物质S在培养基中达到一定量时培养基表现为不透明。从淤泥中分离目标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甲、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菌落(如图2所示)。如果要得到目标菌,应该选择    菌落进一步纯化,选择的依据是 。
(4)淤泥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若要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甲菌能否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即                                   
 。
【综合练】
1. 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浸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
B.“鱼眼汤”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C.“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
2.工业上所说的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通过分解与合成代谢将某些原料物质转化为特定产品的过程。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酱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某企业通过发酵制作酱油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米曲霉发酵过程中,加入大豆、小麦和麦麸可以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大豆中的      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小麦中的淀粉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    。
(2)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这些酶中的    、    能分别将发酵池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易于吸收、风味独特的成分,如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    。米曲霉发酵过程需要提供营养物质、通入空气并搅拌,由此可以判断米曲霉属于    (填“自养厌氧”“异养厌氧”或“异养好氧”)微生物。
(3)在发酵池发酵阶段添加的乳酸菌属于    (填“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添加的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的产物是    。在该阶段抑制杂菌污染和繁殖是保证酱油质量的重要因素,据图分析该阶段中可以抑制杂菌生长的物质是    (答出1点即可)。
3.含硫蛋白质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硫化氢导致生活污水发臭,硫化氢可以与硫酸亚铁铵结合形成黑色沉淀。为探究发臭水体中甲、乙菌是否产生硫化氢及两种菌的运动能力,用穿刺接种的方法分别将两种菌接种在含有硫酸亚铁铵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图所示。若两种菌繁殖速度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乙菌的运动能力比甲菌强
B.为不影响菌的运动需选用液体培养基
C.该实验不能比较出两种菌产生硫化氢的量
D.穿刺接种等接种技术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
4.为纯化菌种,在鉴别培养基上划线接种纤维素降解细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倒平板后需间歇晃动,以保证表面平整
B.图中Ⅰ、Ⅱ区的细菌数量均太多,应从Ⅲ区挑取单菌落
C.该实验结果因单菌落太多,不能达到菌种纯化的目的
D.菌落周围的纤维素被降解后,可被刚果红染成红色
5.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每只成年大熊猫每日进食竹子量可达12~38 kg。大熊猫可利用竹子中8%的纤维素和27%的半纤维素。研究人员从大熊猫粪便和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回答下列问题:
(1)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将大熊猫新鲜粪便样品稀释液接种至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该培养基从功能上分类属于    培养基。
(2)配制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处理,目的是            。检测固体培养基灭菌效果的常用方法是              。
(3)简要写出测定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活菌数的实验思路

(4)为高效降解农业秸秆废弃物,研究人员利用从土壤中筛选获得的3株纤维素分解菌,在37 ℃条件下进行玉米秸秆降解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在该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的是菌株    ,理由是 

菌株 秸秆总重(g) 秸秆残重(g) 秸秆失重(%) 纤维素 降解率(%)
A 2.00 1.51 24.50 16.14
B 2.00 1.53 23.50 14.92
C 2.00 1.42 29.00 23.32
6.温泉中含有能够分解淀粉的耐热古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该类细菌分解淀粉会形成透明圈。如图表示筛选能高效产生淀粉酶的耐热古细菌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②过程是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并筛选耐热古细菌的
B.配制Ⅰ号培养基时需要加入琼脂,先灭菌再调节pH
C.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Ⅰ、Ⅱ培养基及培养皿进行干热灭菌
D.从Ⅰ号培养基中选择透明圈最小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上
7.某些细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抗生素,给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利用检测试条可检测细菌是否产生β-内酰胺酶,试条左右两侧对称含有一定浓度梯度的抗生素,并在一侧添加克拉维酸(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两个含不同抗生素的检测试条放置在涂布有待检菌株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候后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导致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出现
B.由实验结果可知,越靠近试条两端的抗生素浓度越大
C.该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试条1中克拉维酸添加在试条右侧
D.使用试条2中所含抗生素治疗该菌感染的效果更好
8.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等菌株产生的一类剧毒的含碳有机物,常见于发霉粮食及粮食制品中,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毒性最强。为保障食品安全,科研人员尝试开发能有效降解AFB1的生物菌剂。
(1)欲筛选AFB1降解菌,科研人员需配制         的选择培养基,对牦牛粪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
(2)经连续选择培养后,初步分离得到能降解AFB1的菌株,用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获得    ,通过观察     ,初步鉴定菌种类别,进而筛选得到分泌AFB1降解酶的菌株A。
(3)用菌株A进行AFB1降解实验,72 h内定时取样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① 0~60 h内,发酵装置中菌株A的种群接近于   形增长,60 h后菌株A密度下降,从发酵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
② 发酵66~72 h内,AFB1降解率几乎不再增加,请从分子水平对这一结果作出合理解释:            。
(4)将菌株A制成用于保障食品安全的生物菌剂时,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答案:
预学案
一、1.(1)聚合酶链式反应 耐高温 耐高温 聚合酶链式反应
2.特定种类 抑制 阻止
3.70~80℃的高温 青霉素 高浓度食盐 自养型 不加氮源
4.目的菌 营养 温度 pH 抑制 阻止
二、1.稀释涂布平板 梯度稀释 琼脂固体 梯度稀释 涂布平板
2.涂布器 酒精 涂布器 酒精 转动培养皿 倒置 单菌落
注意事项:稀释10倍 选择 酒精灯火焰 酒精
三、1.(1)稀释涂布平板 一个活菌 菌落数
(2) 30~300 3 稀释度 涂布 少 菌落数 一个菌落
(4)平均菌落数 稀释倍数
2.显微镜直接 细菌 血细胞 细菌 血细胞 小
拓展: 氨 氨 增强 升高 尿素 红色环带 红色环带 大 强。
导学案
固学案:
1.D 2.B 3.A 4.A 5.A 6.B 7.D 9.D
10.B 11.A 12.D 13.D 14.D 15.D 16.D
17 . (1)脲 尿素 (2)检测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4.2×106 (3)①温度 时间 ②菌落 稳定
课后作业
1.C 2.B 3.D 4.C 5.AC
6. (1)高压蒸汽 琼脂 选择 (2)104 (3)乙 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能降解S (4)将甲菌接种在不含氮源的培养基上,若甲菌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
综合练
1.C 3.B 4.B
2.答案 (1)蛋白质 碳源 (2)蛋白酶 脂肪酶 氨基酸 异养好氧 (3)原核生物 乙醇和CO2 食盐
5.答案 (1)纤维素 选择 (2)防止杂菌污染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平板上有无菌落形成 (3)将稀释度足够高的大熊猫新鲜粪便样品稀释液涂布到3个以上固体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统计各平板菌落数并取平均值 (4)C 菌株C组秸秆残重最低,秸秆失重率最大,纤维素降解率最高
6.A 7.BCD
8.答案 (1)以AFB1为唯一碳源 (2)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 单菌落 菌落特征 (3)①S AFB1被降解,菌株A的营养物质不足;菌株A的代谢物导致装置中溶解氧、pH等发酵条件改变,不利于菌体生长繁殖 ②装置内的AFB1降解酶活性下降 (4)需检验菌株A降解AFB1后生成的产物是否安全无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