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目标任务)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明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02预习导学)【教材导学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物质1、哲学上的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2.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1)科学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哲学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方法论】方法论要求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起源上: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起源上: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3.生理基础上: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4.内容上: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预习自测 判断正误】1.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2.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3. 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4.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5.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03课堂实录)导入新课:播放视频《66秒看完祖国大好河山,每一帧都是经典》师: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何创造的?新课讲授总议题:世界的物质性议题一:什么是物质议学情境:“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物质的理解?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哲学上的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2.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知识拓展:客观实在≠客观存在1.客观实在是指物质现象,是一种属性。客观存在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是一种状态。2.“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一定是“客观实在”议题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议学材料:播放视频《非法捕捞长江刀鱼 一男子被判刑》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曾经极为丰富,最高时候产量占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近年来,受各种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域生态功能显著退化,珍稀特有鱼类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长江水域已基本丧失捕捞生产价值。现在全国每年水产品总量约6300多万吨,长江水域产量不到10万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部署的重要措施,也是有效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的关键之举。议学任务:结合视频和材料,长江流域禁止捕鱼体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哲学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议学情境:播放视频《三分钟带你看完,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史》议学任务: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有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议题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议学情境:播放视频《数字中国进行时丨“机器人家族”跑出创新“加速度”》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在1954年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之后,就时而有人出来发布未来机器人会在能力上超越人类并最终取代人类的警告,只是此类“取代警告”或者出自科幻作家的想象,或者属于个别学者的单纯预言,缺乏说理。事实也是如此,那时计算机论域中与人相关的讨论,还聚焦在电脑或人工智能是否会有类似于人的意识或智能的问题上。而绝大多数学者对此问题的回答,还都是否定性的观点。可是近些年的情况明显不同。一个不同是,发出“取代警告”的人已经不是科幻作家与个别学者,而是变成许多专家,其中就有当今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技术家。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警告:“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马斯克则是著名的技术家,他也将人工智能说成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并将发展人工智能比喻成“召唤恶魔”。另一个不同是,此时的“取代警告”已经有了理论论证以及某种程度的事实佐证和可感受性。尤其是当人们发现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的智能机器阿尔法狗居然会自己学习时,就不得不在惊叹之余,相信人工智能还会有越来越快速的发展和越来越令人惊诧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未来的机器人是否将取代人类的讨论就空前热火地在学界展开了,众多学者纷纷参与,各抒己见。议学任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 起源上: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起源上: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3.生理基础上: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议学情境:播放视频《数字中国进行时丨“机器人家族”跑出创新“加速度”》1867年,在印度,当地猎人正在穿越北方邦的丛林时,他们看到一群狼进入了一个山洞。当时狼患是当地最大的安全隐患,有时它们进入定居点,不仅袭击牲畜,还袭击人。于是猎人设置了一个陷阱,决定杀死狼。而这个狼洞有两个洞口,所有猎人都面面相觑,但是谁也没有胆子直接进入洞穴抓狼。于是他们决定放火点燃了其中一个洞口,准备用火攻击狼,逼着狼逃出洞穴。期间,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直到其中一个猎人听到山洞里传来了狼嚎的声音。他们非常兴奋,本以为马上就要大功告成。却不料,一个6岁的男孩,头发脏乱地从狼洞里跳了出来,他们差点误杀了他。据当地人传言,他四肢着地像狼一样咆哮着,后面还跟着狼群。当猎人们把狼一个个的猎杀后,一旁的男孩却不让猎人们靠近狼的尸体。当有人靠近他时,他会咬人并咆哮。过了一会儿,他走到一只死狼身边,躺到了狼的怀里,默默哭泣,仿佛失去了亲人一样悲伤。虽然这样,但是猎人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心地善良。他们认为他们有责任把这个男孩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于是他们把他绑着手带到了城里。之后,这个男孩被取名为萨尼查尔(意思是“星期六”,男孩被发现的那一天),并被分配到孤儿院。虽然萨尼查尔来到了孤儿院,但他却没有社交能力。他不能用两条腿走路,总是四肢着地奔跑。他连人类语言都没有学会,用放在地上的杯子和盘子吃东西,而且他只想吃生肉。他会撕下穿在身上的衣服,赤裸着身体。他心如狼,无人情。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对这个男孩很关照,但萨尼查尔却总是充满敌意。议学任务: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有了人脑一定会产生意识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4.内容上: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04体系构建)(05重点总结)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⑴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⑵物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内容】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⑵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1)起源上: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起源上: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3)生理基础上: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4)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5.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⑴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⑵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0601强化训练)1.王维《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形容山野雨后的清新明净或山林的清冷景象;杜牧《江南春绝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针对不同诗人笔下的雨各不相同,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诗词是大脑加工的产物,内容是主观的②诗人对雨的描述具有自觉选择性③诗词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的有机结合④诗人所描述出的雨与现实中的雨是相互依存的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2.2022年10月29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包括中轴线、金中都、长城等6项重要考古成果。这些考古成果,为研究北京城的变迁提供了新材料,也体现了意识( )①是人脑的机能②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③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④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ChatGPT是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不仅能像人一样自然流畅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可以生成结构完美的小论文。由此可见,ChatGPT( )①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能够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②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已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③正在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④削弱了意识对人脑的依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杭州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蘑菇、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点菜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①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③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④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6.2021年6月22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重要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发现了首个靶向棘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这也是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在全球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后,取得的又一项世界级科研成果。这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④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称,哈佛一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隐藏在杜鹃47球状星团中心区域的中等质量黑洞,其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200倍。此次发现,为恒星级黑洞逐渐演化为超大质量黑洞的观点提供了更多依据。这表明(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②意识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对中等质量黑洞的准确预测源自对黑洞形成规律的正确把握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并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超越了人类,许多人因此担忧人工智能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很难完全达到人类的水平,也不会有自发的情感和创造性。该观点的依据是( )①人工智能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无法产生意识②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有着本质区别③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而人工智能不具备这一特性④人工智能只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类制造物,无法取代人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 DABAD A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