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生物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生物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2023.06
高 一 生 物 模 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须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应认真 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包括 14 题, 1-4 题每题 1 分, 5-26 题每题 2 分,共计 48 分。每题只 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已知一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周围生长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那么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2. 在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存在相似性。分析比较有丝分裂、减 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下列属于这三个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共同特点的是
A. 前期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两两配对 B.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附近
C. 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D. 末期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3. 现有纯合的冷敏型(野生型) 拟南芥植株,抗冻型(D) 对冷敏型(d)为显性。研究人员培育了一株 拟南芥纯合抗冻型突变体,现将该纯合突变体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得 F1 ,F1 自交得 F2 ,F2 中抗冻型:冷 敏型=7:5。已知 F1 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 推测带有 D 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下列杂交实验可检验上 述推测的是
A. F1 作母本×冷敏型作父本 B. F1 作父本×冷敏型作母本
C. 纯合突变体作母本×冷敏型作父本 D. 纯合突变体作父本×冷敏型作母本
4. 帕博通过对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 DNA 的研究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体内都有 1%~ 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基因与线粒体 DNA 发生的突变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生活在非洲的现代人不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说明二者没有共同祖先
C. 测定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证据
D. 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存在的差异与变异的随机性、不定向性有关
高一生物试题 第 1 页 (共 10 页)
5. 显性个体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为了确定某一显性动物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假设为一对等位基因), 采用的方法最好是
A. 使用显微镜直接观察以确定遗传因子组成 B. 让该动物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
C. 让该动物与隐性个体杂交 D. 让该动物与显性杂合个体杂交
6. 在探索遗传物质及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 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 F2 中三种基
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接近 1 :2 :1
B. 摩尔根发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核心假说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 Y 染色体上不含有它 的等位基因
C. 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思路共同之处是:设法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 DNA 或 蛋白质的作用
D.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 运用了模型构建和 X 射线衍射等研究 方法
7. 紫外线引发的 DNA 损伤,可通过“核苷酸切除修复(NER) ”方式修复,机制如图所示。着色性干皮
症(XP)患者的 NER 酶系统存在缺陷, 受阳光照射后, 皮肤出现炎症等症状。患者幼年发病, 20 岁后开
(
..
)始发展成皮肤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修复过程需要限制酶和 DNA 聚合酶
B. 填补缺口时, 新链合成以 5 ’到 3 ’的方向进行
C. DNA 有害损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后进行修复,对细胞最有利
D. 随年龄增长,XP 患者几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
8. 下列有关科学发展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科学家 科学发现或提出理论 科学方法或技术
A 鲁宾、卡门 二氧化碳中的碳是如何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 同位素标记法
B 恩格尔曼 用水绵、好氧细菌等材料验证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 对照实验
C 萨姆纳 通过对细胞膜成分的分析, 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建构模型
D 沃森、克里克 DNA 半保留复制 密度梯度离心法
高一生物试题 第 2 页 (共 10 页)
(
B
.
W

Y
D
.
V

Z
) (
类型
F
2
比率
提取液是否含氰

取液
+
产氢糖苷酶
提取液
+
氰酸酶

9/16
+
+
+

3/16
+

3/16
+

1/16

: “
+
”含氰; “
-
”不含氰
)9. 如图表示细菌细胞中的一个反应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另外的氨基酸。~
代表不同的氨基酸,V~Z 代表不同的酶。 ~氨基酸对生命都是必需的。在培养原始种的细菌时只要 提供氨基酸就能生长,而培养细菌变异种时只有提供氨基酸、 、后才能生长。变异种中不存在的 酶是
A. V 、W
C. Y 、Z
10. 在进行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时, 某同学设置了如图所示的 4 个桶, 桶内放入了有字母标注的小球。实 验时需分别从雄 1、雄 2、雌 1、雌 2 四个桶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 记录后将小球分别 放回原处, 重复 10 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第 6 次抓取并组合出YYRR 的概率是 1/16
B. 雌 1 和雌 2 共同表示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
C. 从雄 1 和雄 2 中各随机取出 1 个球, 表示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
D. 从雄 1、雄 2、雌 1、雌 2 中各随机抓取 1 个小球的基因组合类型有 12 种
11. 白花三叶草有叶片含氰(HCN)和叶片不含氰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两个品种杂交后, F1 全部含氰。
F1 自交得 F2 ,对 F2 植株的叶片研磨液进行产氰检测,结果如下表。已知合成含氰糖苷需要产氢糖苷酶(由 A 基因编码), 含氰糖苷转化为氰需要氰酸酶(由B 基因编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花三叶草产氰的生化途径为含氰糖苷→ 前 体物→氰
B. 类型②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产氢糖苷酶
C. 类型②和类型③中纯合体的比例不同
D. F2 各类型中两种隐性基因频率相同有类型①、
类型④
12. 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 3 个染色体组。用这种小
麦的根尖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 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A. 六倍体、单倍体 B. 六倍体、三倍体 C. 二倍体、三倍体 D. 三倍体、单倍体
13. 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B.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是设法分别研究 DNA 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分别用含放射性同位素 35 S 和 32P 的培养基培养 T2 噬菌体
D.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若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
高一生物试题 第 3 页 (共 10 页)
(
X
O
XXY
XYY
XXX
Y
O



育雄蝇
可育雌

可育雄





)14.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 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计数室方格内及在四条边上的菌体
C. 调查洋槐种群密度时将洋槐错认为其他物种
D.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5. 摩尔根利用果蝇的红白眼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Bridges) 发现在白眼雌 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过程中,子代每 2000~3000 只红眼雌果蝇中就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
2000~3000 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关于这两种例外果蝇的出现,有人提出两种假说:(一) 基因突变;(二)母方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状表现如下表。以下叙 述错误的是
A. 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不定向性,例外果蝇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可能性很小
B. 既可通过显微镜观察也可用该红眼雄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验证这两种假说
C. 若假说二成立,这两种例外果蝇杂交后代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D. 若假说二成立, 则该实验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证据
16. 研究人员在研究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如图 1 所
示的“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并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其染色体的分配情况如图 2 所示。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A. “逆反”减数分裂相比正常的减数分裂将形成更加多样的配子
B. 常规减数分裂与“逆反”减数分裂在 MⅡ过程都不发生基因重组
C. “逆反”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 MⅠ
D. “逆反”减数分裂经 MI 后染色体数目不变
17. 人类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如图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高一生物试题 第 4 页 (共 10 页)
A. 据图分析可知, 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
B. 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在成年群体中的发病风险较高
C. 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 应保证调查群体足够大且随机取样
D. 出生前是染色体异常病高发期,可通过检测致病基因进行诊断和预防
18. 以下有关遗传学知识的叙述,说法正确的共有几项
①演绎推理是指孟德尔对测交实验的设计与结果预测
②在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随机抽样
③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所以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④细胞中以 DNA 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 RNA 均可编码多肽
⑤一个双链 DNA 分子含有 4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拟核 DNA 含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⑥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 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⑦证明DNA 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中用到了差速离心法和同位素标记法
A. 1 项 B. 2 项 C. 3 项 D. 4 项
19.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黄曲霉素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B. 亚硝胺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C. 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几率增加
D. 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几率与年龄无关
20. 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 ,一个基因型为 AaBbCc 的精原细胞(全部 DNA 被 32P 标记) 在不含 32P 的培养液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 再减数分裂形成如图所示的 1 个细胞, 图中仅标明部分基因。不考虑图示 以外的其它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的核 DNA 分子数为 6 个
B. 该细胞的核 DNA 分子含 32P 的有 4 个、 5 个或 6 个
C. 形成该细胞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型为 BbC 、Aac、aBC 、Abc 四种
21. 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 的互换模式,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乙表示的变异类型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B. 甲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C. 甲可以导致丁或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D. 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高一生物试题 第 5 页 (共 10 页)
22.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B. “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证据之一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C. 不同生物的 DNA 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
D. 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说明人与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23. 同一山地生长着两类鸭跖草, 一类生长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上,一类生长在悬崖底下的树荫里(如图 甲)。后来由于山体坡度缓和, 它们相互杂交产生杂交种(如图乙)并迅速繁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两个种群之间无生殖隔离
B. 环境骤变可加快生物进化的进程
C. 基因重组是两类鸭跖草基因库差异的根本来源
D. 图甲中两类鸭跖草的形态不同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24. 在氮源分别为 14N 和 15N 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 其 DNA 分别为 14N/14NDNA (拟核 DNA 相对分 子质量为 a)和 15N/15NDNA(拟核 DNA 相对分子质量为 b)。将一个 15N 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 15N/15NDNA) 转移到含 14N 的培养基上,让其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 ,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
于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Ⅰ代大肠杆菌 DNA 分子中一条链含 14N,另一条链含 15N
B. Ⅱ代大肠杆菌含 15N 的 DNA 分子占全部 DNA 分子的
C. 预计Ⅲ代大肠杆菌拟核 DNA 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
D.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 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5. 基因 X 的表达需要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的复合物与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的结合,其表达产物可促进细
胞凋亡,而生长阻滞特异转录物 5 (Gas5) 是一种长链非编码 RNA,其调控细胞凋亡的机理如图所示。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A. Gas5 是通过转录生成的不含有氢键的单链 RNA
B. 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的化学组成与 Gas5 完全不同
C. Gas5 直接抑制 RNA 聚合酶与基因 X 的启动子结合
D. 降低癌细胞中 Gas5 的含量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高一生物试题 第 6 页 (共 10 页)
26. 腓骨肌萎缩症(PM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 A、a 控制,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 。 鱼鳞病(ARCI) 是另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由基因 B 、b 控制。图一表示甲、乙两家族的系谱图, 对乙家系 中、 Ⅰ 1 以及Ⅱ2 号个体进行鱼鳞病相关基因检测(先以某种限制酶切割样品 DNA,再进行电泳) ,得到的电
泳结果如图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Ⅰ3 Ⅰ4 Ⅱ7
条带 1
条带 2
条带 3
A. PMA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条带 2 和3 表示基因b
B. Ⅱ5 的基因型与Ⅱ2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C. 正常人群中 PMA 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
D. 临床上建议Ⅱ5 和Ⅱ6 生女孩, 以降低患病率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5 题,共计 52 分。
27.(7 分)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遍小
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
种——小偃 6 号。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
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 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下图):
(a) 请填出上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普通小麦与偃麦草的存在反映了
____________多样性。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
得的 F1 不育, 要使其可育,可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F1 幼
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高一生物试题 第 7 页 (共 10 页)
28.(7 分) 蚕豆病是一种广东地区高发的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由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乏引起, 患者常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发生溶血性贫血,但并非所有的 G6PD 缺乏者吃蚕豆后都发生溶血,曾出现过患 者吃蚕豆后也不一定都发病;成年人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儿童。回答下列问题: (1)蚕豆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 2 点)。
(2)某机构对 6954 名婚检者进行蚕豆病筛查,共发现 193 例患者,其中男性 158 例, 女性 35 例, 初步估计 蚕豆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
(3)图中的甲为某小组在对蚕豆病患者家族进行调查时绘制的系谱图,其中 15 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 1~4 号 个体中的_____________。该小组在整理资料时不慎使甲丢失了一角, 同学们通过回忆绘制出乙、丙两图, 其中能与甲吻合的是____________ (填“乙”或“丙”)。
(4)研究者对正常人和该家庭的6 号、 8 号个体的相关基因进行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下: 正常人 …TACACACAT…TCCGTGAGGCCTGGCGTA…
6 号成员 …TACACACAT…TCCGTGAGGCCTGGCATA…
8 号成员 …TACACACAT…TCCTTGAGGCCTGGCGTA…
由此可知, 6 号、 8 号个体的 DNA 序列都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____ ,这种变化最终使 G6PD 酶的功能 发生改变, 体现了基因通过____________ ,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9.(8 分) 糖原累积病是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发相关酶活性异常的一类疾病。目前发现有 I 型(相关基因 用 A/a 表示)。II 型(相关基因用B/b 表示) 等多种类型。图9 为某家族的糖原累积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 II 型糖原累积病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1)据相关信息及已学知识判断,糖原累积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相关 细胞内可能存在差异的是______。(编号选填)
①糖原的结构 ②相关酶的空间结构 ③相关基因中的碱基序列
④相关酶的活性 ⑤相关 tRNA 的种类 ⑥相关 RNA 序列中的信息
高一生物试题 第 8 页 (共 10 页)
(2)图为 II- 1 体内部分物质转换的过程。(其中“ (- ) ”代表抑制作用)。据图分析, II- 1 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
是__________。
A.葡萄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糖原
(3)基因检测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图 9 中 II- 1 体内 GAA 酶的第 912 位氨基酸由脯氨酸(密码子:5′-CCG-3′) 变为亮氨酸(密码子:5′-CUG-3′)。据此测,II- 1 体内决定亮氨酸的模板链中碱基序列为 5′-______3′。
(4)据图及相关信息判断,II 型糖原累积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 (X/Y/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是______。
(5)据图断,正常情况下,下列细胞的子细胞可能是 II-3 传递给 III- 1 的是___________
A . B . C . D .
(6)若图中 II-2 和 II-3 获得生殖细胞基因型为 AB 的概率都是 16% ,根据已学知识推测, III- 1 患两种糖原累 积病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A.碱基对替换 B.染色体交叉互换 C.染色体易位 D.染色体自由组合
(7)从预防糖原累积病的角度分析,下列建议合理的是____________
A.禁止近亲结婚 B.建议婚前体检 C.建议适龄生育 D.建议产前诊断
30.(14 分) 人体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如下图甲;在较高浓度的葡萄糖环境, 某些细菌通过 SgrSRNA 进行调控, 能够减少摄入葡萄糖从而解除高浓度葡萄糖对细菌代谢和生长的抑制作用, 如图乙。回答下列
问题:
高一生物试题 第 9 页 (共 10 页)
(1)图甲中 b 和图乙中②表示_________过程, 最终形成不同蛋白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基因 1 是通过_________控制红细胞形态的。若基因 2 不能正常表达,则人会患_________ ,原因 是_________。
(3)图乙中过程②需要 tRNA 的参与,从 tRNA 的结构角度分析,作用是__________。
(4)简述细菌通过 SgrSRNA 调控减少对葡萄糖摄入的机制:___________ (写出两点即可)。
31 .(16 分) 引发小麦白粉病的白粉的种类繁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现有的抗病基 因反复利用导致白粉菌抗性提高,研究人员尝试发掘和利用新的抗病基因来防治小麦白粉病害。
高一生物试题 第 10 页 (共 10 页)
组别 杂交组合 杂交后代的表型
抗病/株 感病/株
1 ♂C2×台长 29♀ 28 0
2 ♀C2×台长 29♂ 36 0
3 F1 自交 289 96
表 1
图 1
品种/品系 白粉菌菌株
1 2 3 4 5 6
C2 感病 感病 感病 感病 抗病 抗病
C5 抗病 抗病 感病 抗病 抗病 感病
表 2
(1)研究者发现一小麦抗白粉病新品系 C2,利用 C2 和台长 29(感病)两品系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表 1。1、
2 组杂交实验称为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为显性性状。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知,该性状的遗传遵 循________定律。
(2)为探究 C2 抗病基因的位置, 研究者提取 F2 中抗病和感病各 30 株植株的 DNA,检测 2 号、 7 号等染色 体上特异的 SSR(SSR 是 DNA 中的简单重复序列,不同染色体的 SSR 长短不同,可利用电泳技术将其分开), 部分检测结果如图 1。
结果显示 F2 感病植株 2 号染色体上的 SSR 绝大多数仅有一种条带, 而 F2感病植株 7 号染色体上的 SSR 有 三种情况, 理论上比例为______ 。由此可确定 C2 的抗病基因位于______号染色体上。F2 代 30 株感病植株 中有一株在 2 号染色体上的 SSR 检测出两种条带,这最可能是由于 F1 减数分裂时______ 的结果。 (3)抗白粉病品系 C5 的抗病基因与 C2 的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为探究两品系的抗病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 用 6 种不同的白粉菌株对 C2 和 C5 分别进行染病检测,结果见表 2。
由结果推知 C2 和 C5 的抗病基因为__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抗病基因。
(4)自然界中白粉菌种类繁多,请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培育新型抗白粉病小麦的育种思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包括 14 题, 1-4 题每题 1 分, 5-26 题每题 1 分,共计
48 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答案 C B B B C A C
题序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D D D A C C
题序 15 16 17 18 19 20 21
答案 C B D A B D B
题序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C B D B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第 1 页 (共 1 页)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5 题,共计 52 分。
27.(7 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 1 分) (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
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 生殖隔离 自然选择学说 (该空 2 分)
(2)物种 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28 .(7 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 1 分) (1)个人情况、年龄 (该空 2 分)
(2)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3) 1 或 3 丙
(4) 替换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9.(8 分,每空 1 分) (1)②③④⑥ (2)B (3)CAG (4) 常 隐 (5)B (6)B (7)ABCD
30 .(14 分,每空 2 分) (1) 翻译 基因不同/DNA 中碱基序列不同
(2)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 白化病 人体会缺乏酪氨酸酶, 酪氨酸不能形成 黑色素,导致白化病
(3)一端能够识别并转运特定氨基酸, 另一端能精确地与 mRNA 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 对
(4)一方面,SgrSRNA 可促进葡萄糖载体蛋白 G 的 mRNA 的降解, 导致葡萄糖载体蛋白 G 的合成减少,使葡萄糖的摄入减少; 另一方面,SgrSRNA 翻译产生的SgrS 蛋白可与葡萄糖 载体蛋白 G 结合,使其失去转运功能,使葡萄糖的摄入减少
31 .(16 分,每空 2 分) (1) 正反交 抗病 基因的分离
(2) 1:2:1 2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相应片段(染色体互换) (3)不同
(4)将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系进行杂交, 选育出可以抗多种白粉菌的小麦品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