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枫树与竹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枫树与竹子》。通过教授枫树和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用途,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基本认识,了解植物的重要性和生态价值。本节课内容生动有趣,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 了解枫树和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用途。2.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基本认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枫树和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用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四、学情分析:学生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枫树和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用途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或者展示一个实物,引导学生回忆起他们见过的植物,如树木、花草等。2. 老师提问:“你们见过枫树和竹子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第二环节:学习新知1. 老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展示枫树和竹子,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老师指着图片上的枫树说:“大家看,这就是枫树。它的树干高大挺拔,叶子呈五角形,秋天的时候会变成红色,非常美丽。除了观赏价值之外,枫树的木材还可以用来制作家具。”- 老师指着展示的竹子说:“这是竹子,它的茎干中空,可以制作各种工艺品。竹子的筍子还可以作为食材,非常好吃。”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自己对枫树和竹子的了解,然后汇报给全班。- 老师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你们知道枫树和竹子还有哪些特点?它们的用途有哪些?”-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记录自己的观点和答案,然后一个代表可以向全班汇报。第三环节:实践操作1. 班级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颗小枫树和一根小竹子,让他们观察、比较、摸索、提问和回答有关枫树和竹子的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枫树和竹子的叶子、茎干、根系等部分,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 学生可以触摸枫叶和竹子的表面,感受它们的质地和形状。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用枫叶和竹子搭建简单的手工制品,并展示给全班。- 老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制作示范,如用竹子编织一个小篮子,或者用枫叶制作一个手工贺卡。-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并在课堂结束前展示自己的成果。第四环节:总结归纳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枫树和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用途。- 老师提问:“大家能不能再说一下枫树和竹子的一些特点和用途?”- 学生可以举手回答或者在小组中互相讨论,老师给予肯定和补充。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进行讨论和分享。-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关于枫树和竹子的问题,或者分享自己对它们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拓展彼此的视野和知识。第五环节:巩固拓展1.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枫树和竹子,了解它们在校园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枫树和竹子。- 老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枫树和竹子在校园里的作用是什么?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可以思考并回答。2. 带领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枫树和竹子,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想象一下没有枫树和竹子的情景。- 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没有枫树就没有美丽的秋天,没有竹子就没有竹筷和竹篮等。六、板书设计:枫树与竹子生长特点:(画出枫树和竹子的示意图)- 枫树:高大挺拔,叶子呈五角形,秋天变红。- 竹子:筍子可食用,茎干中空,可制作各种工艺品。用途:- 枫树:观赏价值,可以制作家具。- 竹子:建筑材料、制作竹篮、竹筷等。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枫树和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用途。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讨论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学生们展示出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下次教学时,可以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提供更多的观察和动手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拓展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