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2022-2023学期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2022-2023学期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材分析
本框属于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新课标)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上承世界的物质本质,下启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起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本框内容按照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逻辑顺序,依次阐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本框共包括两目:第一目“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要介绍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第二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包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心智特征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充满兴趣,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成熟期,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开始建立;批判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但是分析复杂事物时,仍存在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
2.学生认知结构分析
(1)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就思政学科而言,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生明白了人类历史是发展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通过学习《经济与社会》,学生了解经济领域各个市场主体存在种种联系;通过学习《政治与法律》,学生对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联系有比较系统的把握;通过学习《哲学与文化》第一、二课,学生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在其他学科方面,通过对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人体自身的联系,等等。
(2)学生生活在普遍联系的现实世界中,对于生活中的诸多联系已经有比较现实的、直观的体验。
五、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材料和观看视频,了解塞罕坝的前世今生,掌握联系的含义、特点,能够对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明白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待事物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树立科学思维,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
(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塞罕坝地区的绿色建设历程,掌握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达到能够利用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的方法,树立全局观念,养成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通过辨析式教学,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整体规划人生发展,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正确的科学理念。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辨析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一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同学们发挥奇思妙想,谈一谈由一棵松树可以联想到什么?
学生A:想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松柏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学生B:想到圣诞树和圣诞节,因为有一些圣诞树是松树。
教师:老师也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当老师看到一棵松树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它和塞罕坝联系到一起,一棵松和塞罕坝有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塞罕坝的一棵松》。
教师:曾经的塞罕坝只有一颗松树存活了下来,如今的塞罕坝地区现在被人们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今天我们将以“以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看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总议题,通过回首塞罕坝地区环境建设始末、展望塞罕坝地区发展的未来,深刻剖析塞罕坝地区建设与我国其他地区发展的关系,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师:为了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总议题下我们分设两个子议题。子议题一,从塞罕坝的荒漠化进程分析联系具有哪些特点?子议题二,看塞罕坝绿色建设历程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分享由一棵松联想到的事物,教师再通过分享塞罕坝一棵松树的故事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逐步过渡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题。
(二)新课讲授
子议题一:从塞罕坝的荒漠化进程分析联系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我们一直在说联系,那什么是联系呢?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一方面它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把我们每个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个体,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同学与同学之间我们就可以称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包含事物内部的联系,比如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身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教师引导:了解完联系的含义,那联系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三个议学情景进行分析。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议学情景一。
议学情境一: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水草丰沛的皇家猎苑,属“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清末实行开围募民、垦荒伐木,加之连年战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已经退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林草植被稀少。由于塞罕坝机械林场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平均海拔相差1500多米,塞罕坝及周边的浑善达克沙漠成为京津地区主要的沙尘起源地和风沙通道。
议学任务一:具体说明塞罕坝内某些要素改变影响其他地区是如何演进的,据此分析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砍伐塞罕坝地区的森林树木,不仅导致塞罕坝地区的荒漠化,还导致京津地区经常有沙层暴天气的发生,说明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教师引导:塞罕坝内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到了塞罕坝当地的整体自然环境,而且影响到了京津地区的自然环境,这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前面两层含义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现在主要看第三层含义,它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自然界中山河湖海林草沙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的演进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思维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各种思想也是相互联系的。
教师补充:既然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议学情境一,塞罕坝环境荒漠化的影响,让学生具体说明塞罕坝内某些要素改变影响其他地区是如何演进,学生在分析中感悟每一个要素和系统都不是独善其身的,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据此逐步分析出联系具有普遍性。
过渡:在前面我们分析了塞罕坝荒漠化造成的影响,那我们来具体分析造成塞罕坝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
议学情境二:塞罕坝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且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生态环境恶劣,干旱、大风、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风蚀、水蚀作用强,土壤肥力低,是造成荒漠现象的原因之一。此外,人们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造成塞罕坝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议学任务二:①造成塞罕坝荒漠化的原因有哪些?②说明了联系具有什么特点?(追问)
学生回答:造成塞罕坝荒漠化有两点原因,一是当地本身自然环境就恶劣,二是人为环境的破坏。
教师追问: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塞罕坝的荒漠化是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联系,体现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请问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吗?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塞罕坝的荒漠化这体现的是人为事物的联系,请问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吗?这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联系具有客观性。
教师总结: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是因为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教师总结:联系具有客观性启示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同时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议学情境二,提问导致塞罕坝环境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中体会联系是客观的,并学会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过渡:既然塞罕坝的环境遭到如此大的破坏,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治理,然而在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议学情境三:在治理塞罕坝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争议性的观点。
观点一:修复塞罕坝环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此进行修复不值得。
观点二:治理塞罕坝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塞罕坝绿色发展也可以带来许多益处,对此进行修复是值得的。
议学任务三:小组合作探究,你们组内赞同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小组代表回答:赞成第二种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修复好塞罕坝地区环境之后,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旅游业,还能缓解京津地区环境压力。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塞罕坝效益》
教师引导: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治理塞罕坝可以带来生态效益,这是一个最直接的联系,其次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一个间接的联系。并且治理塞罕坝可以实现塞罕坝地区绿色发展这体现的是内部联系,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地区,这体现的是外部联系,最后,治理塞罕坝我们可以看到绿水青山的表面联系,其实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联系。这也启示我们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看到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因此,修复塞罕坝是值得的。
教师总结: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教师展示笔记区:
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从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角度来分析塞罕坝是如何从沙漠到绿洲,从荒漠到林海的人间奇迹。
子议题二:看塞罕坝绿色建设历程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教师展示材料:塞罕坝地区由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组成。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是三代塞罕坝务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经历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第二代塞罕坝人、第三代塞罕坝人三代人的付出,他们前仆后继,敢为人先,为建设绿色中国耗尽毕生心血。
探究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并完成以下三个表格表。
师:填一填
表一
学生回答预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塞罕坝地区是整体,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月亮湖、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是部分。
教师总结:该同学捕捉信息很准确,我们可以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整体与部分是什么,整体是指构成事物的全局,而部分是事物的局部。
表二
学生回答预设:塞罕坝荒原变林海建设历程是整体、三代塞罕坝人的建设是部分。
教师总结: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从事物发展的动态角度来看,整体是指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而部分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
表三
教师引导:给你个提示,从数量上看,整体是?那部分是?
学生回答预设:整体是一,部分是多。
教师回答:从数量上看,整体是一,那部分是多。这也是我们分析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的最后一个角度。
教师追问:整体与部分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相同的吗?当塞罕坝某一地区的发展与塞罕坝地区整体发展出现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种冲突?
学生回答预设:塞罕坝地区整体地区的发展是主要的也是首要的,没有塞罕坝地区整体的发展、其他部分地区也发展不起来,我们应该把整体地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塞罕坝局部地区的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地区的发展。整体与部分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不相同的。
教师:这位同学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整体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内部地区的发展,内部地区的发展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的发展。
教师总结:当我们谈论A与B的关系时,往往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先说区别,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第一个区别,含义不同。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整体是指构成事物的全局,而部分是事物的局部。这是第一个维度。从事物发展的动态角度来看,整体是指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而部分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这是第二个维度。从数量的角度来看,整体是一,部分是多,这是第三个维度。
1.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丛数量上看,它是一。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教师引导:塞罕坝绿色发展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塞罕坝内部所有地区的发展。塞罕坝内部所有地区的发展在塞罕坝绿色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塞罕坝绿色发展。
(2)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教师活动:PPT展示两者关系
过渡:整体与部分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相互依赖: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举例:塞罕坝地区由塞罕坝草原等部分组成)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举例:月亮湖离开了塞罕坝地区,就不成其为部分)
B.相互作用: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举例:塞罕坝地区整体的发展影响着其他地区发展)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举例:砍伐塞罕坝地区森林加剧塞罕坝地区的荒漠化)
C.相互转化: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互对于比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他就成了整体。(举例:塞罕坝—河北—中国—全世界)
辩对错: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学生回答预设:这道题是错的,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可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看整体内部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情况。
教师引导:展示两个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这道题是错的。
教师过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教师:系统它是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里我们拓展一点内容,一定意义上“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但又有区别,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而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正是系统的三个特征。塞罕坝地区的治理也运用了系统的特征,我们通过分析材料来检验同学们掌握了没有。
教师展示材料:从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重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其次,当地组织还从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改变过去的单一要素治理模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考虑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系统性思维、规模化投入、项目化管理,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治理的成效和水平。
教师引导:塞罕坝重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的是塞罕坝治理着眼于整体性;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体现的是塞罕坝治理注重内部结构优化趋向;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体现的是塞罕坝治理着眼于有序性。
教师:在上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看到,老师还没有给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因此在这里我们把它们的方法论结合起来进行考察。首先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其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课堂小结: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三代人治理塞罕坝的历程中感悟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大家能感悟到三代塞罕坝务林人身上一直传承的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今后要做治沙造林精神的弘扬者与传承者,一起走向绿色未来,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一案到底的例子贯穿整节课,在有些地方为了知识的整体性和一案的连贯性,出现材料和内容结合不太好的情况,如在讲授整体与部分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否相同时,所用的例子不太贴切。
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设置相应的课堂巩固环节和课后作业,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适当的进行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