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导入新课
思考一下,上图由左到右,第一张图里的方框的边是直的还是弯的?第二张图里的两个黄棕色的圆大小一样吗?第三张图里的两条线段长度是什么关系?只靠我们的感官判断准确么?
导入新课
仅凭感觉去判断,不一定正确,我们需要利用仪器和工具进行测量。
听国歌,你能估计唱一次国歌需要多长时间吗?你的估测准确吗?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长度。
2.能通过日常现象、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了解计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了解和学习一些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4.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时间。
5.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如何减小误差。
学习目标
讲授新知
测量实际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测量标准进行比较。长期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测量标准各不相同。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计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讲授新知
1.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
其他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讲授新知
2.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单位换算方法步骤:先“换”后“算”,不改变数字,利用等量代换将单位换算成我们需要的单位,之后进行数字化简计算。
讲授新知
3.单位换算方法
讲授新知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讲授新知
1.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以下是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讲授新知
1.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
它的量程是多少?8cm。
它的分度值是多少?1mm。
讲授新知
2.观察刻度尺
(1)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 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最小刻度)。
讲授新知
3.正确使用刻度尺
(2)会选: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即合适的量程和分度值)。
讲授新知
3.正确使用刻度尺
(3)会放:刻度尺要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4)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讲授新知
3.正确使用刻度尺
(5)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讲授新知
3.正确使用刻度尺
(5)会读:分度值不同,读数也不同。
讲授新知
3.正确使用刻度尺
(6)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讲授新知
3.正确使用刻度尺
讲授新知
4.一些长度和距离
讲授新知
5.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当待测长度很短,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时,我们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少聚多的累积法进行测量。常用表达式:l=L/n(L表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总长度,l表示一个微小物体的长度)。
讲授新知
5.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2)相互配合法(卡测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当刻度尺无法紧贴待测长度时,用刻度尺和三角板进行组合即可测量。
讲授新知
5.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3)化曲为直法:如果待测长度是无规则的曲线,在长度不是很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化曲为直的方法。例如测地图册上铁路线长,将一根棉线沿铁路线布置,之后拉直测量。
讲授新知
5.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4)滚轮法:待测长度是无规则的曲线,在长度很长的情况下,无法直接测量,可采用滚轮法测量。用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过,记下轮子滚过的圈数。
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
1.时间的单位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时(h)、分(min)。
单位换算关系为1h=60min,1min=60s。
讲授新知
2.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工具有日晷、沙漏等。
现代工具有手表、石英钟、电子停表、机械停表等。
讲授新知
3.机械停表的使用
使用方法:第一次按下开始/启动键时表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下开始/启动键时 表针停止转动,读数;第三最后按下复位键时表针弹回零点。
讲授新知
3.机械停表的使用
读数: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1大格是1min,所以每一小格是0.5min。
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
1.误差的定义及来源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就叫误差。
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和人的因素。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仪器本身不准确 ;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讲授新知
2.误差和错误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讲授新知
3.减小误差
(1)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讲授新知
3.减小误差
(2)改进测量方法。
讲授新知
3.减小误差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知识小结
知识总结
学以致用
1.小明和同学利用滚轮法对操场跑道的长度进行了测量。他们首先测出自行车轮胎的周长为1.5m,自行车绕跑道运动,轮胎在转动266圈后,离跑道的起点还差1m的长度。跑道的长度是 m。
答案:400。
解析:s1=nL=266×1.5m=399m,
s2 = s1+1m=399m+1m=400m。
学以致用
2.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1所示,则此木块长度是( )。
A、1.8厘米 B、1.85厘米
C、7.85厘米 D、7.8厘米
答案:B。
学以致用
3.试读出该表显示时间。
答案:3min37.5s。
解析: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分针如果未过半则读0-30s之间的数字;如果过半则读30-60s之间的数字。
学以致用
4.测量1枚硬币厚度,为了减小误差,下列方法中能减小估读误差最佳的是( )
A.用刻度仔细地测量硬币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加起来总厚度,再除以10,求出1枚厚度。
D.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答案:C。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