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检测练习一、单选题1.电影《满江红》成为今年春节档最热的影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里齐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份壮怀激烈、这份精忠报国……,再一次让人们的心中盛满沉甸甸的爱国情愫,感染着每一个观影者。据此可知( )①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②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价值追求④爱国主义是推动文化不断发展的源泉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2年7月7日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 )A.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中B.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物质力量C.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D.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3.2023年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60年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雷锋不仅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被淡忘,而且已从一个典型人物衍生为一种社会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这主要是因为( )①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道德标识②雷锋精神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④雷锋精神是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推动我国中药制造技术迈向高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需要( )①以文化促进科技发展,以科技支撑文化发展 ②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经济政治融合发展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正式发布《导弹人生》一书,首度公开钱文极、徐馨伯等12位已退休且过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他们隐姓埋名,潜心科研,不惧挑战,攻坚克难使中国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为祖国打造了强大的空天防御盾牌。12位优秀航天人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把握人生际遇,自由全面发展 ②践行核心价值,爱国爱岗敬业③筑牢信仰之基,弘扬民族精神 ④立足远大理想,创造社会财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围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同学们展示了两则材料。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政治的发展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明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一栋栋老屋变身成为艺术工作坊。“土语南屋”“雁西书院”“拉岂公社”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艺术工作坊吸引了大量游客,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人们寻找乡愁和诗意栖居的“艺术田园”。这一现象说明( )A.用艺术唤醒传统村落,彻底否定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B.通过思维创新,把人们关于老屋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C.挖掘民族文化特有的资源,用艺术激发乡村活力D.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赋予旧事物老屋以新的生命力8.浙江省J村以“茶”为媒,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之路:从古籍资料中恢复传统抹茶制作技艺,还原南宋点茶的流程;在传统茶宴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融入花道、香道、书法……系列举措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J村能实现华美蜕变的原因是( )①J村的蜕变实现了对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②J村继承和弘扬茶文化,发挥文化教育人民的功能③J村坚持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有益文化④J村古为今用,挖掘了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当代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9.2021年3月开播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节目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该节目的成功得益于( )①契合时代需求,创新文化传播方式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③赋予典籍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典籍创造性转化④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观众对古籍的兴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1年,紫禁城已经度过了自己的600年诞辰。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故宫博物院期望通过加强5G技术和云计算等数字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故宫古建筑和院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建设数字故宫资源库,把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适应时代所需。这表明( )①文物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③科技进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④文化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1.中国文学史上的多次文体、文风的革新,悉举“复古”旗帜。如陈子昂、李白“复古”以推动唐诗发展,中唐迄北宋,韩、柳、欧阳诸家发起和推动“古文运动”以促进散文变革。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①文学创作中的“复古”并不是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简单回归②在对古代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复古”与“革新”是截然分开的④通过“复古”以正本清源是实现文体、文风革新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2.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精神B.只有发达国家重视培育民族精神C.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D.各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优秀的13.近年,各地中学纷纷举行成人礼。成人礼是始于周代的冠(笄)之礼。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观点:甲同学认为,成人礼应该回归古代已有的冠(笄)仪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乙同学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就好,复古式的冠(笄)仪式没有价值。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结晶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③成人礼仪式的演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因时而变,为其注入时代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可见( )①伟大的斗争精神适应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②伟大梦想必须发挥伟大斗争精神的决定作用③伟大的斗争精神对社会存在发挥积极的作用④斗争精神可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5.近日,贵州台盘村的“村BA”网络爆火!啦啦队穿着民族服饰上演“最炫民族风”,“村BA”总决赛冠军获得了国家级非遗苗族银帽。随着“村BA”的火爆,带动了当地的服务经济,比赛第一天,当地文化吉祥物玩偶、篮球、队服等特色文创产品,就售出了5000多元。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可以激发民族的创造力②民族服饰和苗族银帽作为文化载体,可以引领风尚推动发展③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发展④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该村通过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6.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林州人民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材料表明( )①红旗渠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②红旗渠修建孕育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③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④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州人民战胜了自然,彻底摆脱了自然规律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7.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河南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今天的红旗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在于( )①引导全社会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 ②激励人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③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支配和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与社会生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志刚,一生坚持钻研技艺、推陈出新,将传统雕漆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雕漆走入大众的生活。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①作为雕漆技艺的传承人,李志刚是雕漆文化传承的载体②传统雕漆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表明文化有教育人民功能③雕漆技艺的传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特点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邀请到一大批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航天员、飞行员、奥运健儿等新时代奋进者,传递着爱国主义这一永恒主题,这堂意义非凡的国民教育课取得积极反响。开学第一课的成功( )①取决于形式的新颖、手段的高超 ②增强了爱国的情感、担当的意识③显示着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传播文化的价值 ④展现了教育的意义、文化的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秋已深,天仍暖,恰是游玩好时节。满眼金色沿街伸展,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市政府倾力打造黄金大道,使之与红色旅游交相辉映,成为丹东秋天靓丽的风景线之一,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材料表明丹东市( )①将预先目的与特定事物相统一,展现边境城市的深秋之美②发挥红色旅游资源,让价值观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③按照美的规律对设计主题进行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情趣④统筹规划,根据自身需要使城市文化与银杏之美和谐相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歌曲《孤勇者》因铿锵激昂的旋律、走心的歌词抚慰着每一个平凡人而深受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热捧。相比起身披战甲的闪光之人,我们从这首歌中看到的更多是在称赞平凡中奋力前行的人。用尽一生坚守一艺 在这个速度快、选择多的时代,依然能有这样一群人静静地、慢慢地,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他们的身上都是关于时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是他们用几十年乃至一生才能诉说。一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从学习到熟稔,再到推广传授都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是他们的坚守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北京冬奥会赛场,在青年一代崭露头角、闪耀光芒的同时,那些“逆行而上”的老将用坚守与热爱,书写了催人泪下的故事,将奥林匹克精神代代相传。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徐梦桃,从19岁初登冬奥赛场,到31岁第四次出征,面对伤病或低谷,她从未改变初心、降低目标,她用不屈与汗水培育出了寒风中最美的桃花。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非遗传承人“用尽一生坚守一艺”对我们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何启示。22.中共二十大报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下一阶段中心任务,并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明确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上的现代化,是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是遵循深刻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逐步实现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了红岩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女排精神、抗疫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合”的理念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谋求世界各国和平发展,促进全球多元现代性格局的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国的新发展道路不仅造福国内人民,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蓝图和范本。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密码。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自此之后,学雷锋活动在各地持续开展。曾几何时,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对“学雷锋”的质疑之声。当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问题,有人对见义勇为产生质疑;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袭来,有人将舍己为人看作“犯傻”。个别地方在学雷锋时陷入误区,“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关键在于,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 江苏连云港的“雷锋车”组,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摆渡旅客33万人次,为需要帮助的旅客施以援手。从把心血汗水洒向千家万户的扶贫干部,到在疫情防控一线不分昼夜连续工作的白衣天使,学雷锋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形式。工作岗位、邻里交往、公共空间,无处不是学雷锋的场所。雷锋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模范,也是生动鲜活的青年个体。还原可亲可爱、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把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特点有效勾连起来,让青年更好走进英雄模范的精神世界。找准时代与精神的结合点,创新形式讲好雷锋故事,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定能为社会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结合材料并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中国动画艺术佳作迭出,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书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篇章。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振作之路、主角江流儿的成长历程,既给孙悟空、唐僧的形象增添了新内涵,又通过对师徒二人关系的重新定位,把西游故事讲出了新意。影片对实景拍摄、动画转化技术的运用,使树林、草地、山谷等场景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白蛇》里白娘子、小青突破传统民间神话“报恩”的单一维度,以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丰富了观众对这两个人物的认知。影片中“水漫金山”的场景,前后耗时近3年,水墨韵味和现代动画相辉映,观众如身临其境。《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是充满自信又淘气活泼的现代孩童,他既延续了传统故事中人物的叛逆性格,又跳出传统神话框架,加入担当责任、把握命运的现代意识。全片特效镜头占近80%,几秒钟的镜头制作、打磨须经数月之久。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动画是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参考答案1.C2.A3.A4.D5.C6.D7.C8.B9.B10.B11.A12.C13.C14.B15.D16.C17.C18.D19.D20.B21.①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②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而是要有所发扬。我们要继承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特别是优秀的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提倡工匠精神。③文化创新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2.①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②中国式现代化所建构的现代文明蕴含着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中国式现代化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文明新形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仅造福国内人民,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蓝图和范本。23.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②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③在社会转型时期,传承雷锋精神,能够提高人民分辨不同文化的眼力,增强拒绝腐朽文化的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不断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24.①中国动画突破传统故事框架,以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和接受习惯的叙事方式,重新讲述传统故事。②中国动画给传统角色加入现代情感和现代意识,赋予传统文化形象以新的内涵。③中国动画借助科技,在技术和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表达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